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峨眉罗汉拳     
中华武术瑰丽多姿,少林、武当、蛾眉各派同源分流,但都是历史的产物。峨眉罗汉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而成的一种以法为主,以形为辅的拳种。早在明代流行的《峨眉道人拳歌》中就包含着一些罗汉拳动作,峨眉罗汉拳便是在继承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加上“十八罗汉”形态和蛾眉拳法而形成的法象拳术。  相似文献   

2.
峨眉拳初探     
峨眉拳是峨眉派武术中各类拳术的统称。它具有独特的四川地方拳味,是人们健身、防身、养身、养性的重要拳艺之一。 峨眉拳术的论述,始见于明代唐顺之的《荆川文集》卷二《峨眉道人拳歌》中。《拳歌》云:“……,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进裂惊砂走。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夭魔翻翠袖。……形人自托我无形,或将跟诖示之肘。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  相似文献   

3.
试论峨眉武术的起源及对"白猿起源说"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峨眉武术"的概念是指: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的峨眉山道、僧武术与民间武术,主要流传于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巴蜀地区乃至其它地区,以峨眉命名的各种拳术、器械、功法和武术理论等武术内容和形式的总称.峨眉山武术起源于峨眉山道家养生功.峨眉山武术"白猿起源说"是一种典型人为的编造、嫁接和附会,是对峨眉山地域武术起源的有意误读.  相似文献   

4.
“义和拳(义合拳)”一名,始见于清乾隆间,出自王伦等人。初期义和拳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传白莲教、诵八字真诀(即“诵咒”)、习练拳术.在义和拳萌发的百余年中,义和拳拳众习练的八卦拳、七星红拳、梅花拳、红拳、少林拳、金钟罩等多种拳术和功法,尽来自民间传统武技.这些武技始终循着各自的技术体系发展,没有在它们的基础上演化出一个“义和拳”拳术.“义和拳”是以“义气和合”为标准汇集不同师承、不同拳种的传习者组成的团体.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武术分布现状及文化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徽州区域内共有21种拳种流传,其中歙县和黄山市区分布拳种最多,歙县分布有18种拳种,占拳种总数30%,黄山市区分布有13种拳种,占总拳种数22%。从拳种分布范围来看,徽州地区内分布较广的是太极拳和徽派武术,其中,徽派武术以板凳花、腰带舞和楸担为代表。这些拳种都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特征。徽派武术拳架低、起腿少、重防卫,以自卫为出发点,强调后发制人。习武者抱拳礼让,并相互退步以示尊敬。徽派武术具有徽州文化典型的"归"、"闭"思想。  相似文献   

6.
蛇拳     
《蛇拳》是四川峨嵋派武术的一个拳种,而峨嵋派又是与少林派、武当派并列的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随着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流派的拳种和套路相继出现,可是峨嵋派《蛇拳》却到1981年才由万县云阳梁守渝提供出来。 峨嵋派《蛇拳》系梁守渝祖父梁蓰箱(已故)所传。梁蓰箱年轻时跟一和尚学得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对广东地区蔡家拳拳派的源流演变进行探析.认为,一贯、至善、至悟禅师传授蔡家拳一说并不成立,但三人对蔡家拳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广东蔡家拳的形成与天地会有一定关系;蔡家拳明崇祯时已经成形,其传承已三四百年,但现能够找到的广东蔡家拳拳派历史连续传承时间仅200多年;林春甫在廉江地区蔡家拳拳派中有重要地位,何恩对中山地区蔡家拳拳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拳师对蔡家拳都进行了革新改造,或将其创编成其他拳种,或被已有拳种吸收,纯蔡家拳的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相似文献   

8.
由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电教科联合录制的我国第一部武术教学训练录相片己于1987年12月摄制完成,并经成都体院教材评审委员会和专家鉴定,评为优秀录相教学片.该片包括了武术教材和目前竞赛中主要的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操练和搏击等项目。并按其各类拳种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本片取材于1987年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比赛中  相似文献   

9.
社火拳是一种流行于我省陇南一带城乡别具风格的地方拳种。每逢春节至元宵节,在闹花灯,扭唱秧歌调的社火节目中它以武术形式出场表演,为节日增喜添色又活跃气氛。这种拳术或器械的武术形式表演统称社火拳。亦称秧歌拳。 社火拳多演于晚上。同其它社火节目配伍。从内容上看,社火拳包括刀、枪、剑、棍,长短软兵,软拳(拳术)等。但其套路结构确与一般武术有较大差异。它的套路动作慢而冗长,有时一个套路可长达十余分钟。动作多以左右对称,也有前后左右的四方对称。当地人称其曰对环子或曰走四门。故套路结构布局多为正方形。社火拳讲究“拳打一叶蓆”,即在一张芦蓆大小的场地上演练。也就是无论刀枪拳棒任何套路,只能在  相似文献   

10.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拳种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基本上都是以拳种为模式存在的,而各种风格独特的武术拳种,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最显著的特征.拳种在内容构成上有"拳势"与"拳路"的二元结构特征,其中以技战术合一的拳势为用的基本单位;以程式化拳路演练为体的展现形态,拳势与拳路就是体用的二元统一.拳种在技击元素上呈现单一性特征,单一技击技法是拳种的技术源头,拳种在表现形式上以套路演练为标志,套路是技击技术艺术化的表现,拳种在训练过程上以求劲悟道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武术概念争议的实质是武术概念如何获得共识的问题,而概念对象的明晰性与一致性是概念公共性的前提条件。文章分析了对象对于概念的重要性,并从概念的外延、内涵、语词与对象的关系、对象的历时性、对象的共时性、对象的集体规范六方面对概念对象的明晰性提出质疑,进一步运用逻辑分析法论证了对象模糊的根源,认为:拳种与拳种运动形式关系的混淆、拳种与拳种运动形式形成的运动关系的混淆、拳种与拳种运动形式形成的运动的价值关系的混淆、拳种之前的武术与拳种及拳种之后的武术的同质性割裂,是武术概念对象失范的逻辑根源。武术概念争议因对象失范而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局。  相似文献   

13.
梅山武功是一种在湖南新化农村流传的地域拳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该拳种在当地村落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该拳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征;从解放以来,经历了自在期、文革期、兴盛期、冷落期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些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当地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村民观念、外来文化、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认为传统拳课程目标中应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想高度。目前教学大纲中在拳种选择、安排顺序、时数规定、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从学科角度进一步完善。传统拳种课程内容选择包括不同拳种以及同拳种下不同流派的选择,不同拳种选择原则是按技法特点和人体结构特征分类选取,按拳种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构建拳种内容体系,基本分为五大类。同拳种下不同流派内容选择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横向,审视各家各派共性的内容,抽取最为基本的内容。纵向,深刻把握拳种技术核心,不断优化内容体系。目前传统拳课程教学方存在不足。如:划套路式教学模式,没有突出传统拳的特点,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总结提炼传统拳课程教学模式,是由桩功入手,突出核心功法练习,强化单操,配合拆手练习,功套用一体的技术结构,同时要上升到民族精神培养与文化修养层次的文化要求,由此构成具有整体性的传统拳种课程模式。课程支持体系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传统拳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成分,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使传统拳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课程化有利于传统拳术的发展,传统拳术课程化的实施措施主要为挖掘优秀传统拳术引入课程;邀请民间优秀拳师参与课程建设;在不同地域建立地方院校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6.
研究峨眉武术文化的前提是要对峨眉武术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作为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点的峨眉武术,因为其产生、发展和流传的成因、地域、特点的复杂性,造成峨眉武术文化研究中分类问题的多样化。概述了峨眉武术文化中分类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以峨眉武术发展的三个历史时代来分类将峨眉武术分为古代峨眉武术、近代峨眉武术和现代峨眉武术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木佬拳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认为:木佬拳是木佬族民间的一种古老拳种,在形式、内容、动作、方法、套路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拳种有一定的区别,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湖南梅山武功地域拳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拳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拳种又较好地促进了地域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域拳种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的开发、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路径来促进民间武术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术运动内容广泛,包括的项目很多,如太极拳、南拳、长拳、剑、刀、枪、棍术等。仅就拳术而言,有多种多样的拳种。这些拳,就其功能和作用来说,即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由于武术的各个项目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因此,它们各有其最适合于普及的年龄范畴。如太极拳和长拳,前者得到中年、尤其是老年人的欢迎,而长拳更适合在青少年中普及。但长拳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普及的程度却很低,因此要使长拳能得到较大普及,必须使人们认识长拳的实际功能即它对提高青少年体力、智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不能排斥其表演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