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历史事实看,陶渊明政治哲学主要是以田园与政治为基本的经验内容而形成的。从田园与政治的本质关系看二者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源于田园本性与人的本性的统一,从而形成陶渊明田园政治的政治哲学思想。田园政治是符合自然、田园、人性,根植于道德本体的政治。从田园政治的制度设计看,陶渊明注重政治制度的经验内容,如衣食为先、重视农业、没有赋税、社会和谐等,他对君主制和法律制度的看法也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归耕田园之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无比的痛楚和撕裂灵魂的哀伤,而归耕使陶渊明找到了人生的理想之路。考察陶诗,以田园为自足、安定、欢快的世界,不过是一层绚丽的光环,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后期的诗人既没有超世,也没有超事。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即亲田园、远官场;固穷守节、不慕名利;淡看生死、委运任化。亲友意识则与陶渊明的自我意识相悖。在彻底归隐田园之前,陶渊明的思想深处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我意识和亲友意识的交战。身处亲友之问时,思考问题往往会受到亲友的干扰,亲友意识容易在交战中占上风。陶渊明便一次次出仕;出外为官,远离亲友,在思考问题无人打扰的情况下,自我意识又容易占上风,陶渊明便从官场一次次回归田园。亲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互相纠缠斗争影响着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最终决定了陶渊明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张森 《职大学报》2005,(1):54-55
陶渊明一生厌恶官场蔑视权贵,他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终归田园隐逸生活。虽然他追求的人生理想有一定的虚幻性,但他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贫守道的进步光明的人生观可以从他大量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5.
出仕、归隐是陶渊明追求理想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傲然称情"是陶渊明超然于隐仕外形的人格理想精髓;归隐田园,守节固穷,躬耕陇亩,构建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是陶渊明精神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田园诗的源头,诗人身处田园,精神与田园合一,达到真正的和谐.东晋诗人陶渊明出入仕途,最后彻底归返田园,也在田园中得到了精神和谐.唐代诗人王维则是言在田园而心怀别事了,是在营造精神田园,寻求精神和谐而难得.<诗经>时代心灵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是历代诗人追寻的真正田园,也是当代人所需要的精神家团.  相似文献   

7.
关于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之思想归属向来有不同看法,或将陶渊明的主导思想归之为儒家思想,或归之为新自然说,或归之为反佛教之宣言等。《形影神》组诗固然涉及儒家、佛学、玄学等不同思想和魏晋士人的不同行为方式,但其要旨可归之于庄子之理。将《形影神》组诗之要旨归于庄子之理,并不代表陶渊明思想以庄子思想为主导思想。贯通地看,陶渊明主导思想主要由庄子之理、孔孟之道及饮酒习性等因素混合而成,佛教思想、玄学观念等居于次要位置。这种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的文人思想及其行为,从哲学角度看自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渊明的文艺思想、美学思想,论者向以“平淡”、“自然”、“真率”作评,把“自娱”说视作其创作理想,从无异词。陶渊明对社会与政治并未忘怀,“平淡”不过是外在表层的“淡化”手段,而非追求的目的。其审美趋向的实质是外淡而内奇,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这和他儒道兼综的思想、外和内刚的性格,以及“平淡”萎靡的玄言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其田园诗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热门。笔者基于2008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从和谐观、农业观、自然观、美学观、比较研究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诗歌的研究状况,指出其研究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陶诗"平淡"说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渊明的田园诗向来被认为风格平淡,但其中存在田园与官场对立的普遍现象,使忿然不平与田园风光同容一个载体。田园中的贫穷饥冻,应当属于田园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尤非"平淡"所能概括。由田园开凿出的议论,属于农夫的衣食问题,也存在内容和形式的错位。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艺术桥梁沟通了中西田园诗歌艺术之流.本文试从"浪漫主义风格"、"语言特色"两个方面探讨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同之处.并试从"思想内涵"、"美学境界"两个方面分析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善于抒发田园隐逸之乐,谢灵运长于刻画山水景色之美;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本文试图从审美追求、语言艺术、题材形式、意境创造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其诗歌审美艺术转变。  相似文献   

13.
略论陶渊明     
本文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他的诗歌艺术特色作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探讨了陶渊明歌颂隐逸酷爱饮酒、“逃禄而归耕”的社会原因。笔者还为认“桃花源”是陶渊明生平抱负的美丽花朵被风吹雨打之后残存的一片理想花瓣;蕴涵着幻想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主张人人劳动,实现社会和谐与憧憬大同天堂的想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冲破黑暗、反对战乱、寻找光明和向往安宁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笔下有大量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象渗透的结果。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派者。陶谢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完成了从题材到精神层面的合流,将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了艺术的最高峰。王孟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上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即诗的双重境界:浑厚雄奇、素朴宁静。但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也彰显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鸟意象揭示丰富的思想内涵,鸟成为他一生心灵轨迹生动的反映和写照.研究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对于把握陶渊明诗歌创作轨迹的变化,进一步认陶渊明伟大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与其家族有着重要关联。家族的曾经与现实、曾祖与外祖的影响,对陶渊明共同产生作用,影响了陶渊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反复徘徊。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晋宋时代著名的诗人、辞赋散文家。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品,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诗,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则蕴含在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中。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孰能为此乎?”(《陶渊明集序》)宋代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  相似文献   

19.
在"南迁二友"中,苏轼从柳宗元处体验到了生活的悲剧性,在陶渊明处则得到了超越这种悲剧的方法。陶渊明对于贬谪中的诗人,成为一种必不可少并且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他积极的追随陶渊明,学习他的诗歌技巧,甚至遍和陶渊明的所有作品。苏轼之学陶和陶首先是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之变化,二是上述变化引起的对其艺术风格的欣赏之转化。苏轼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在表示一种对陶渊明精神自由真淳一面的推崇,一种美学风格和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苏轼和陶诗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臧明艳 《阅读》2023,(18):18-19
<正>雨水节气,大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乡野田园一片春意盎然。“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的乡野田园如同一幅幅恬淡美好的画卷,令人十分向往。让我们来读范成大的这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十二[宋]范成大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薹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