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共同犯罪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作一个较为详细的探讨,求教于大方。 一、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一般条件 共同犯罪,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可见共同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犯罪。2、共同犯罪人之间应当有共同故意。3、共同犯罪中应当有共同犯罪行为。4、共同犯罪的主体都应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中止,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其原因是精神病人在实施行为时已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不具备犯罪主体的核心——刑事责任能力。无刑事责任能力,也就不负刑事责任。因此,如何判断精神病人行为时是否存在辩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成为判断精神病人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已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的合法防卫权,是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有效手段。为制止违法犯罪,保护合法权益,必然会给实施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一定的人身损害甚至死亡。为防止广大公民滥用防卫权,必须强调正当防卫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颇有争议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奸淫幼女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问题,经分析认为, 奸淫幼女罪是一种特殊的强奸罪。因此,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奸淫幼女也应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论醉驾入刑     
主要论述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应否构成犯罪以及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均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该款是赋予公民的特别防卫权,并对其构成条件及其与无限防卫权的异同进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然而醉酒驾驶事故却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自《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醉酒驾驶案件一直备受司法机关的关注。但在司法实践中关于该类案件的具体应用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以河北邢台地区法院审理的醉驾案件为调研视角进行实证考察,探究醉酒驾驶刑事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难题,最后针对其特殊之处提出醉酒驾驶刑事法律适用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刑罚制度。依我国现行刑法,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没有关系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9.
醉驾虽已入刑,但关于其是否一律入刑的争论却仍未停止。从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来看,醉驾入刑应符合《刑法》总则第13条规定,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定为犯罪。作为一种抽象危险犯,关于醉驾危险状态的判断必须坚持在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基础上,从一般人的立场判断危险状态是否存在。此外,从犯罪主客观要件相统一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来看,醉驾亦不应一律如刑。  相似文献   

10.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附加刑,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刑罚制度。依我国现行刑法,剥夺政治权利与缓刑是没有关系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修正案(六)>第9条新增的犯罪宜定名为背信操纵上市公司罪.此罪的含义是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指使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背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利用职务便利,操纵上市公司,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对此犯罪的刑事责任应予改进,一是增设资格刑;二是加重刑罚.  相似文献   

12.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不适用死刑;刑法第49条未排除未成年犯适用无期徒刑的可能,而根据刑法第17条第3款"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未成年犯则不宜适用无期徒刑;未成年犯能够适用管制刑,但在实践中应当严格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3.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之一 ,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确立这一制度到 1997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 ,正当防卫制度日趋走向完善。就我国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修改而言 ,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 :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改 ,充分表明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过当界定显性化 ,标准客观化 ;对无限防卫权的有限制采纳体现了我国刑法的时代精神 ,表明了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受贿罪为身份犯,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点在《刑法》第385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刑法》第93条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也加以具体界定。但随着我国体制的变迁,国家工作人员的具体范围和认定原则也在不断变化,对此问题仍需重新澄清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规定十分简略,导致实务部门在具体运用中主观上无从下手,客观上却又乱象丛生.通过对比发现,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与《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醉酒的人采取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其性质宜界定为行政强制措施,并参照对醉酒的人采取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确定其实施方式及场所.而"临时"则应当指在法院作出正式的强制医疗决定前,对精神病人采取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在限制其人身自由上的非正式性.  相似文献   

16.
所谓罪刑法定,就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可见罪刑法定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根本的唯一的标准,因而它也是世界近现代法制国家制订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近现代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的罪刑法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一个提出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所具有的含义也不相同.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罪刑法定”主张的人是中国历史上西晋时期的法学家刘颂.他说:“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就是说,对罪与非罪的判定和刑罚的使用都应当以法律正式条文规定为准,如正文没有规定,可以依照名例律断之.这种主张是很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定罪依刑法分则的条款,如分则没有规定,则依据总则.刘颂还进一步提出“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  相似文献   

17.
"全部的法典里,法律条款与规定中司法解释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刑法典是用文字作为其基本的载体,文字简练。而同样的文字往往具有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需要对刑法加以阐明。刑法解释具有很多特征,比如广泛性、多层次性和解释方法的多样性等。以刑法解释功能为前提条件,中国的刑法解释包括了:立法、司法与学理几种解释;而所谓法官解释实际上是法官当进行办案的时候,使用法律条款与进行推理,把法律条款由抽象化调整成针对性的步骤。  相似文献   

18.
限制加重原则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刑法第69条表述为:“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同时该条还规定了应执行的刑期最高不能超过的限度。这一表述结合刑法第99条“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的立法解释,如执行“以下”和“以上”,分别违背了并科原则和吸收原则各自的适用范围,同时也与限制加重原则的立法本意相悖。建议,应将刑法第69条中的“应当在综合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修改为“应当在低于总和刑期、高于数刑期中的最高期之间。”  相似文献   

19.
被迫行为作为一种辩护理由最早出现在英美法系刑法中,而后大陆法系不少国家也将其引入。在大陆法系刑法中,被迫行为包含在紧急避险中,我国刑法虽然没有这一明确规定,但也在紧急避险和胁从犯的规定中有所体现。被迫行为这一理论在我国还鲜少研究,但其进入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乃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明文规定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要求和当然前提,这一要求和前提强调刑法必须具有明确性,即刑法条文中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内容要明确具体.明确性原则作为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之一,是对刑法规定抽象性和模糊性的非难.罪刑法定之明确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已有一定体现.但在现有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还更需要通过对法官适用法律解释权认同的回归和刑事法解释专业体系的兴立的确立,从而更好地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