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3.
<百川书志>的部类分目参考了<宋史艺文志>等公私目录著述.其分目录书之标准主要是以所录书籍稗益圣教之强弱为主导,辅以"神怪"成分的多寡,本于所录书籍之性质及渊源而"各以类从"等多方面融合而成.高儒之"小说观"并非导向"小说"之本位意识,而是退让于<书志>所遵循之著录标准,与其"史观"紧密相联而淆乱不清.  相似文献   

4.
杜甫《进(雕赋)表》自述:“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跛及也。”前人对“沉郁顿挫”关注有加而对“随时敏捷”鲜有述及,记得上句忘了T+--J。“随时敏捷”的语意能指固然是‘‘。决”,但其语意所指,除迅速而灵活地对生活做出直接反应之外,尚有随物宛转、感怀深锐、紧贴生命等诸多意指。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二者缺一不可的诗歌,不能分而述之,只宜合而观之。  相似文献   

5.
《定势》篇是《文心雕龙》中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篇,而前人对"势"的解释往往具有片面性,直接影响了对整篇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实际上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势"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势"的含义具有多重性,系统的解释,应包含"自然之势"、"文体之势"、"作家之势"、"作品之势"等;"势"在全书的重要性,应加以全面深刻地剖析。  相似文献   

6.
梅花意象的变迁、审美价值的发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魏晋之前"梅"被文人墨客遗忘。魏晋南北朝时,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中唐之后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宋朝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南宋"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而梅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梅自身的色香形之美,梅与水月桃竹等自然景物的组合之美,梅的精神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7.
《学记》是世界上的教育专著,它在教学方面提出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之谓序”、“当其可之谓时”、“相观而善之谓摩”等教学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很有启发意义。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它,并赋于它新的科学含义,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8.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孔孟荀之礼更有其重要的意义。在孔孟荀那里,礼可以分作三重境地,分别为经验境地的“礼之仪”,道德境地的“礼之义”,天地境地的“礼之理”。经验境地之礼囊括了经验世界中种种人伦秩序、规则、仪式、制度,导源于道德境地之礼。道德境地之礼作为人的德性之一,发端乎人之情,归本于仁爱,且给出了经验境地之礼。而经验境地与道德境地之礼皆本源于天地境地之礼,人间之仪则、生灵之礼性皆本源于天地境地之礼的一体流行。且天地境地之礼是经验与道德境地之礼的总根源,内涵于万物之中,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天地须臾不可离。  相似文献   

9.
从两汉时期开始,孔子由一个有血有肉的思想家而逐步走上神坛,演变成充满奇异怪诞色彩的神灵。究其主要原因,是两汉时期谶纬之学的盛行。谶纬之学的核心是一些儒生们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鼓吹天神意志,强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孔子从此步入神庙,成了神圣,而不再是“人”。  相似文献   

10.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拳,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也。太极拳教学中,要树立健康观,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依据技能动作的掌握特点和形成过程,运用电化直观教学、表象训练,多种启发等教学方法,激发、引导学生学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11.
大同世界和理想国是中西文化勾勒社会理想的发轫之作,自此中西文化对理想之乡的描述层出不穷、各放异彩。在纵横向比较中,文章指出,"公天下"是两种文化建构的共同特征,是对私有制的挑战与颠覆;而由于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两种文化对社会理想的建构,也呈现出大国而治与小国寡民、德治与智治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直捷的对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个生动而简捷的方式,是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一,就是不仅仅把比喻当做修辞的手段,而当作对生活本质的理解。理解了比喻,理解了联类无穷的艺术想象之奥秘,同时也就理解了象征、夸张、借代、比兴、点染等等众多的艺术手段,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有着各种内在的联系,比喻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举其一而反其三。  相似文献   

13.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黄老之学是战国中期以后道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兼收并蓄”百家之学。“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治道的理论基础,“民本”、“农本”、“法术”、“德治”等则是这一理论的历史内涵与具体实践,是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手段。汉初黄老风行,与其本身的特点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分不开,也是社会政治从谋夺之术向守政之道转化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5.
凡物俗则不足观 ,有灵性则格外可人 ,小说中的人物也是这样 ;作为生命之始的性 (包括女性 )是纯洁而美幻的 ,以恶念待之则见淫滥 ,以纯情待之则现诗意 ;宗教精神是人性之高贵处 ,是美丽生命不可缺的 ,缺则难免生命下滑于浊臭之泥坑 ;肉身之享乐是容易满足而生厌的 ,往往以空为结 ,而情性会给生命诗意的栖居感。如上所言 ,方能解读《金瓶梅》、《红楼梦》所给的不同生命感。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关键首先在于思想教育,必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形象教育等有效措施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之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英国法的起源是英国法律史研究的重要论题。近半个世纪以来,多名学者提出了"英国法的伊斯兰起源说"的新观点,认为英国法中的债务之诉、新近侵占之诉、陪审制、信托制、律师公会等制度都可能溯源至中世纪的伊斯兰法,而诺曼人治下的西西里王国、十字军东征以及商贸、宗教的人员往来等则是这些制度传播的渠道。这一学说为我们理解法律文明的多样性及中世纪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关联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希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了解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则是确保其培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培育方式、方法选择应用等的不同,当代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鲜明的时代性与内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传统师德规范中“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师者 ,人之模范”、“博喻”、“知新”“诲人不倦”等有关问题的论述 ,指出其对当今师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