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刑事侦查阶段采取不同的强制措施要符合刑诉法的有关规定,与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相关。强制措施的变更应兼顾侦破犯和保障人权的双重要求。它在立法上有相应的规定,也是司法实践当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有其必要性和积极作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关于侦查阶段强制措施的变更之规定上有它的科学之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逮捕后变更强制措施上存在立法上的缺陷和司法操作上的随意性。因此,对于侦查阶段强制措施的变更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规定,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刑诉法修改后,对逮捕条件和逮捕程序进行了完善,强调在逮捕条件中的重视逮捕必要性的审查,引入了审查逮捕中听取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意见的制度,初步建立了诉讼化形态的审查逮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检察机关为了贯彻执行新刑诉法"少捕、慎捕"的理念,在盗窃罪这一案件类型的逮捕过程中"不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直接不予逮捕,在逮捕条件的刑罚条件的把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刑诉法规定了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加强了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优化了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对于遏制逮捕程序的滥用有其现实意义。有关于此制度的法律规定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应当对审查主体、审查标准、审查启动等在现行规定的基础上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以确保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维持制度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4.
逮捕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之一,对于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现行立法未能构造一个合理的逮捕标准,无法较好地规范司法,导致实践适用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影响了逮捕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这引发了理论界的质疑和实务部门的反思,因此亟需给予切实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1997年我国台湾地区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法官具有惟一的羁押决定权,大陆2012年《刑事诉讼法》完善了逮捕条件,依旧规定检察官行使批捕权。文章从审查过程的到场参与者及审查后结果的角度对两岸的羁押审查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及由此引发的司法实务问题进行了对比和思考。台湾地区与我国大陆的法律有许多共通之处,两岸法律的对比有利于我国大陆在完善刑事诉讼制度过程中吸收借鉴台湾修法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使我国进一步完善人权保障制度、控制公权力滥用、尽快实现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自行决定逮捕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自债案件的内部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9月正式下发了<关于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逮捕的规定(试行)>.需要及时根据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应对策略,以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刑事搜查体现了国家公共权力和公民基本权利之间对立和冲突的紧张关系。有证搜查是常态,还存在紧急搜查等无证搜查的例外情况。我国法律对紧急搜查规定得还略显薄弱,既不利于防止搜查权的滥用,更不利于急迫时"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价值目标的实现。通过对紧急搜查的"适用条件"、"紧急的标准判断"、"相关的法律后果"等理论内容的清楚辨别,可能是建立健全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审前羁押是拘留和逮捕措施的自然延续,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判决生效前被剥夺自由的状态。审前羁押并不是我国法律上的概念,而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称谓。国际人权法基于保障人权的原则,对审前羁押的条件、程序、救济措施等提供了相应的标准,值得我国充分借鉴吸收。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强制措施一章的内容作了重大修改,在细化逮捕条件、防止刑讯逼供等方面值得肯定,而在司法救济、明确审前羁押期限、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人身危险性作为刑法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一方面在刑法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对其涵义却又众说纷纭。本文在简要回顾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 对刑法学视角下人身危险性涵义进行了辨析,并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对该结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官员"考任"有着特殊的历史演变轨迹:从中到西的突变,再由西至中的移植,考试的内容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有不同的规定,考试的程序也因国情和技术的差异而有相关的设定,唯有"考任",这种通过考试进行官员选拔的客观科学公正的中性技术手段,成为这一特殊历史传承中的唯一共性。"考任"的技术移植,不需要或很少需要非正式规则做出相应的融合或变迁,因此,在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不同性质的、具有不同非正式规则的环境,"考任"都能存在且适用。但在现代社会,"考任"若想从设计上的理性发展为实践中的理性,还是要实现公务员录用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八)》以及《刑事诉讼修正案》对“社区矫正”正式的规定更是对我国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系的确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完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系,推进社区矫正的贯彻执行是大势所趋。在我国,由于社区矫正制度起步较晚,对于社区矫正,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虽然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法律规定过于简单笼统,使得社区刑罚和社区矫正难以具体落实,其优势也难以发挥,因此社区刑罚与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矫正主体由矫正机构和矫正人员构成,本文为寻求制订切实的法律法规、配套的执行制度,着重在矫正机构的组建、矫正工作的人员的任选方面,即对矫正主体的设置问题上,做出试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讯问制度的设计上过于侧重保障公权力查明真相的职权,使得犯罪嫌疑人沦为诉讼客体,刑讯逼供正是二者的权力权利失衡的必然产物。近年来多起因刑讯逼供造成的冤假错案的爆发使当权者正视这一立法顽疾,在今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刑诉修正案)对讯问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赞扬批判之声共存。本文将简单介绍我国现行的讯问制度,分析草案对讯问制度的修改内容,就草案引发的争议陈述自己的见解,并借域外讯问制度这块他山之石,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构想以更好地预防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3.
证人出庭作证是确保司法公开、公正的基本措施。本文通过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规定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更好地发挥证人证言在刑事审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就是及时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但是,我们都知道刑事案件永远发生在过去时,我们试图查明的永远是"过去的事实",不管侦查活动多么周密,我们也不可能还原犯罪事实。这为证明标准的确立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于证明标准问题的规定少之又少,就算已经做出规定的部分也存在严重缺陷。这就导致在理论和实务中争议不断。本文不求标新立异,旨在对以往学说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澳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程序之暂时中止制度是暂缓起诉制度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并且与国外其他地区的暂缓起诉制度相比,它还具有很多本土化的特色之处。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司法改革,引入这一制度不仅是对现行公诉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司法资源紧缺所带来的压力。从制度本身的特点来看,其可行性也较强。在具体构建上,则主要从适用条件、施加义务和适用程序等方面来制定具体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英美刑法中的犯罪故意理论旨在解决犯罪构成理论的实质理论内核问题.在犯罪构成理论架构上,英美刑法中的犯罪行为和犯罪心态是犯罪主体要件的抽象化,责任要件定格于排除合法辩护事由范围之内.犯罪故意作为规范性评价内容,对研究现代行为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英美刑法的犯罪故意源流问题,并对英美刑法犯罪故意的理论脉络进行规范性阐释,分析其独有的理论构造、内容与特色,对研究英美刑法理论重要理论核心问题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也为我国有关主观罪过的研究进展提供指导性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刑法学中,犯罪具有三个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犯罪所具有的这三个特征是犯罪概念理论的重要内容,反映的是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法律性质,它们各部分内部和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机统一,处处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而三者中具有本质特征的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它集中体现了这种哲学价值,因而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8.
1997年新修订颁布的《新刑法》第395条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它对打击腐败犯罪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在犯罪主体、客观特征和法定刑等方面存在着立法方面的不足,在个人财产申报、金融监管和监督制约等配套制度的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从立法与配套制度两个方面继续进行完善和加强,才能使该法条在更加有效地打击贪污腐败犯罪方面为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恢复性司法是近二十多年来刑事司法、尤其是青少年刑事司法的国际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刑事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刑事诉讼中构建刑事和解制度对借鉴恢复性司法的核心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