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政治童谣为附会的看法延续两千余年,20世纪也未有突破,但这种诗歌文化现象反复出现,必有自己的规律。通过剖析、对比两则避世童谣,发现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童谣的灵验与否,实际和作谣者的政治判断能力有关,敏锐的政治分析使童谣应验,反之则害人误国,从而表明童谣是一种表达思想甚至谋略论断的特殊政治诗歌。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艺界一大思潮,新历史主义涉及到的各种文本批评,包括最初的莎士比亚作品到现在的电影电视。新历史主义所侧重的政治化恰恰是反映了其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解读倾向。本文旨在以新历史主义政治相关研究实例解读从童谣代表作《鹅妈妈》择取的若干童谣,以全新视角看待童谣。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伴随着神话传说而生的,还有童谣。童谣就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分析昆明童谣的内容、形式、艺术特点,挖掘和探讨昆明童谣的文化价值,揭示出昆明童谣是记录昆明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及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昆明童谣是城市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如同往日的黑白照片,见证了昆明的历史,引领着本土文化走向,提升了民众的精神素养,是散发着方言独特魅力的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值得我们挖掘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关注学生生命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童谣的固有属性决定了童谣是教育回归生命的一种新路径。童谣的主体性,体现了生命的基本品质;童谣的交往性,是生命的真实展现;童谣的体验性,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为此,学校应开设生命化的童谣课程,认识真实生命;营造童谣氛围,关照灵动生命;构建童谣生活,伸展自由生命。  相似文献   

5.
校园童谣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反应,是小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校园中广泛流传。目前,校园童谣已然成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新途径,带着使命走进了校园的每个角落,走进了儿童的心田。剖析影响校园童谣传播的背后因素,可以促使童谣传播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福州方言已渐渐从年轻一代的口头消失,使根植在方言之上的民间童谣大有失传危险,本着保护福州话、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初衷,本文将优秀的福州民间童谣归类、赏析,推荐给师长和孩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英译为例,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在典籍翻译中应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显著特点,并强调翻译要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弄清原文本中存在的"核心词"概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中国典籍翻译日益重要.《论语》是儒家典范,辞约意丰.如何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光大,做到文化信息传递的最大化?“文化转向”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安乐哲曾游学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和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论语》译本正是他跨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论语》术语是重要的儒学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对整体把握儒家文化的精髓起举重若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布洛陀经诗》英译本问世标志着民族典籍翻译又跨上一个台阶。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探索和研究民族典籍英译规律和方法。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处理总体框架、"诗味"整合、语法句式和文化特色词等方面的认知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幼教专业越来越重视关于语言,尤其是普通话的教学.然而,在相关教学的快速推广和普及中,仍存在着一些症候亟待解决.本文认为,幼儿教师口语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类课程教学,是一种"关于教学的教学".其中,童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其特征契合了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需求,应当注重童谣在相关课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在注意力视窗的视角下分析对比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原著里位移事件的翻译,以探讨如何实现原文与译文最大程度的对等,诠释了注意力视窗视角对译者工作的重要引导作用。《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典籍的代表,在翻译的过程中,若是处理好纷繁复杂的细节描写,在某种程度上定能实现一叶知秋。  相似文献   

13.
何德兰北京童谣《孺子歌图》1900年编译本为了提高译本可读性,译者注重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交际环境,注重译本的形式和内容:译本排版精妙、句法通俗、音韵和谐。以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编译本的形式和内容——排版、字体、句法、音韵、修辞诸方面展开研究,总结译本的翻译特色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也日益兴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对儿童对外汉语教学关注的人并不是很多。如何激发外籍儿童学习汉语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进行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内对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很少,以童谣作为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载体似乎并未有人涉及。本论文在分析了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童谣的特点后,以童谣为切入点,为提高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性探索。  相似文献   

16.
"灰色童谣"在中小学生群体中逐渐流行开来,其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学校教育的错位和家庭教育的单一以及同辈群体的影响.灰色童谣表达的是学生对学校主流文化的有声反抗,是学生对话语权的诉求,也是学生自身角色的情怀释放,这些都是学生自我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在译本中译者对数字、成语的翻译体现了综合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上是采用了翻译杂合的方式;同时杂合不只应用在翻译策略中,也应用在文化中。杂合的同时却又不失中国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德经》精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8.
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典籍外译是构建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重要手段。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下,典籍翻译者要树立强烈的文化安全使命感,在翻译方法上,既要关注顺应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顺畅,也要注重灵活采取注释、音译等策略,传达中国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论语》是国内外学者英译最多的典籍之一,在众多英译本中,蔡志忠的中英版《论语》漫画最为畅销.其原因在于蔡志忠以漫画形式将其中深奥的哲理明了化,即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诠释儒家思想.借助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理论,指出蔡志忠《论语》漫画中的图像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可以成为解释中国典籍外译的手段,从而引导我们对《论语》跨文化传播的多维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广西北海市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流传着一些独具特色的歌谣,分为游戏、风俗、生活、时政等类型.在修辞艺术特征上,有押韵、平仄、用词浅显易懂、多用方言词语、短句等,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起兴、顶真、比喻、夸张、拟人等,分析这些艺术特征和创作手法,对于解读北海童谣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