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从优秀运动员年龄结构与参赛关系出发,对我国44名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年龄结构、训练年限和参赛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我国短道速滑项目竞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我国短道速滑项目成绩提升提供建议和参考。结果表明: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年龄特征与训练年限对运动员成绩存在显著性影响;运动成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优秀运动员在最佳竞技状态,取得金牌数与运动员年龄呈正相关;全能运动员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运动能力在不同专项之间的交叉性高达75%。  相似文献   

2.
不同负荷专项训练对女篮运动员血尿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省青年女子篮球队运动员为测试对象 ,探讨不同程度专项训练负荷引起血尿素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程度专项训练负荷对女篮运动员血尿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训练密度与血尿素具有线性关系 ,血尿素不仅能够客观地评定女篮训练的强度 ,同时对掌握运动负荷和恢复情况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定国家队女子皮艇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有效性。方法:以6名国家女子皮艇队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对赛前6周训练的训练负荷进行归类统计,同时测定赛前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和睾酮。结果:赛前训练中,训练强度保持在100%情况下,初期训练量基本保持在80%,最后2周递减至60%;血红蛋白在亚运会前2周为142g/ l;肌酸激酶先升高后减低,赛前2周最高,测定值为214.50IU/ l,亚运会前2周为204.17 IU/ l;血尿素先升高后减低,之后保持平稳,亚运会前2周为4.78mmol/ l;睾酮在赛前训练期间呈递减趋势,在亚运会前2周为47.87 ng/ dl 。结论:备战亚运会赛前训练中随训练负荷的变化,运动员机能指标呈现出相应变化,且身体机能在亚运会前达到良好状态,提示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耐力素质能力的现状和特征,及其在训练中的主要体现。方法:以22名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在训练周期开始阶段及年度训练强度课及比赛后,采用气体代谢和血乳酸测试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和最大乳酸耐受值等指标测量。结果:无氧阈时期的心率值男女队员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参照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氧阈时期的摄氧量值男女及与参照值比较未出现差异;最大摄氧量值低于国内外优秀耐力运动员,与国内同项目研究结果无差异;最大乳酸耐受力值较高,男女无差异,高于参照值(p<0.05),训练中主要以速度耐力滑和速度强度滑为主。结论:我国优秀短道运动员的无氧阈(VT)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最大摄氧量能力并不突出;优秀短道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无氧糖酵解能力,训练中主要是以冰上速度耐力和速度强度训练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待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赛前训练是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创造优异成绩所做的专门性准备训练过程。体能类项群赛前训练阶段的时间,根据专项的不同特点,安排的长短不一,一般在21~45天之间;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大负荷高峰的出现,比赛负荷的比重,以及临赛前负荷的调整的最佳时间,也因项目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不尽相同;赛前训练内容的选择和方法、手段的采用与平时训练有较大区别,赛前训练必须制订周密的计划,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安排和调整好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6.
对24名男子手球运动员在不同强度专项训练时的血乳酸、血尿素、心率等指标的测试及其变化的分析研究后发现,在上强度时运动员能够胜任短时>12mmol/L血乳酸浓度的训练,但维持时间较短。而在一般性训练时由于运动强度小,对运动员的无氧代谢机能促进较小。不同强度的训练对运动员的机体蛋白质代谢影响程度均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合理安排篮球战术训练中的运动负荷是战术质量的重要保证,运动负荷的状态在篮球战术运用和训练中表现方式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运动员负荷量、强度和节奏在不同的战术训练阶段的调整和控制,是依据训练规律和比赛中负荷的实际变化情况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研究对游泳运动员在训练测验和比赛两种负荷条件下,血乳酸、心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旨在研究不同性质负荷对游泳运动员机体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比赛条件下游泳运动员机体承受负荷最明显的表现是,负荷后对机体的影响要比测验负荷大;比赛和测验负荷后,血乳酸和心率两项指标的变化并不呈同步趋势。在超过最大强度负荷的情况下,血乳酸指标能较准确地反应游泳运动员机体承受不同负荷的变化特征;比赛负荷和测验负荷,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训练负荷达到比赛负荷要求的关键是提高心理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9.
在正确选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少年游泳运动员杜淘制订了切合实际的早期训练指导思想,并在训练进程上实施了个性化训练安排,包括1).以形态、素质的情况安排身体训练;2).正确处理好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3).根据运动员训练程度与不同训练阶段,选择不同训练手段,以全面均衡地发展运动员不同的能力。以上训练安排基本实现训练思路的具体要求,现阶段的训练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10.
应用血尿素血乳酸评价蹼泳持续训练运动量和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女少年蹼泳运动进行12周持续训练期间,应用血尿素、血乳酸变化特点与规律,科学地评定少年蹼泳训练的运动量,强度和身体机能状况,及时反馈、调控训练计划。结果表明:通过应用血尿素、血乳酸指标来分析持续训练期间运动员机能状态,运动量大小及运动负荷适应性处切实可行的;持续训练法不但对女少年蹼泳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提高有明显效果,而且对其速度力量素质也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速度素质为研究对象,以儿童青少年(8~21岁)为测试对象,以年龄为依据,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探析基于生长发育的速度素质特征,以及界定儿童青少年速度素质的发展阶段为目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以50m跑反应儿童青少年速度素质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指标有效性;儿少速度素质随年龄递增呈稳步提高趋势,但不同性别的增幅各具差异,呈一定的阶段性;另外,将儿少速度素质发展阶段划分为萌芽期、敏感期和稳定期能科学界定基于生长发育下速度素质自然发展规律的年龄区间,以期为儿少速度素质训练提供有效参考,以及促进不同阶段速度素质发展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科学地确定训练的重点,为网球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决策提供依据。综合使用测试法、变异系数和TOPSIS法对浙江省现役网球运动员体能的测试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男队训练重点排序为:力量、爆发力、灵敏、速度、耐力;同理,女队训练重点的排序为:力量、爆发力、灵敏、耐力、速度;最后对每位运动员亟待加强指标进行排序。结论:变异系数和TOPSIS法计算的结果简单明了,节省资源,适宜不同专项、不同训练指标的训练过程的有效监控。  相似文献   

13.
职业联赛的特点,决定了在准备阶段和竞赛阶段中训练要素的组合和结构安排上与重大赛会制比赛的区别.职业联赛特殊的赛制下,竞技状态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具有科学性的课题.准备阶段训练周期的合理划分、训练内容的科学安排、负荷结构的精确组合,以及进入竞赛期以后,对训练和恢复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年度职业联赛队伍训练的完整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中的内部结构,是否和一个漫长赛季中对于运动员和队伍竞技状态的控制和维持的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机能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探讨赛艇训练周期内的训练特点与运动员机能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在整个赛艇训练周期内,对中国国家队15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的常规机能指标如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和血睾酮(T)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结果: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BU、CK、Hb基础值处于正常人的标准范围,但个体差异较大;在整个训练周期,BU、CK、Hb等机能指标伴随着训练周期训练方法的变化也经历了周期性变化,T的变化则是先降低后升高.结论:BU、CK和Hb各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纵向比较和综合BU、CK、Hb等机能指标进行赛艇训练监控更有意义,不能以单一机能指标作为上量上强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多角度探讨了陈定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高住低练"模式下高原训练与监控的安排,研究发现: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计划时间长达82天,远长于传统的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各阶段训练任务明确,紧密衔接;赛前训练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恢复训练四个部分。各项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奥运会比赛展开,体能训练注重运动员基础运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战术训练强调实战性,贯穿于重点课次之中,突出技术训练的重要性;重视不同耐力训练强度分级,手段多样化;负荷安排基本符合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呈负相关的训练规律;赛前生理生化指标基本处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幅度较小。能及时有效的反映训练负荷,特别是大负荷训练之后的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调节运动员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深入分析篮球运动的技战术特点,从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出发,分析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过程中的差异找出不同运动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准确性和速度差异的本质,提出运动决策教学手段,进行四个月教学和训练,验证运动决策教学手段的有效性:运动决策教学手段对高水平组和中等水平组篮球运动员决策准确性和决策速度的提高作用显著;运动决策的准确性和速度可以作为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拔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三种不同耐力训练方法对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选取36名没有专门训练史的普通女大学生,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持续耐力训练(A)、消极间歇耐力训练(B)和积极间歇耐力训练(C),并对三组受试者训练前后五次连续肺活量、运动负荷试验指数、无氧阈(AT)拐点速度进行测试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耐力训练方法均能提高受试者的运动机能水平。积极间歇耐力训练法在提高受试者心肺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两种耐力训练方法。并提出了用FOX平板无氧阈拐点速度的方法作为指导心肺功能科学化训练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8.
篮球“多元组合”训练过程的生化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篮球多元组合训练过程中采用生物学指标进行阶段性监测,测试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清尿素、血清睾酮、皮质醇等,以了解在训练负荷和训练内容变化时机能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运动员Hb总的变化趋势为先逐渐上升而后趋于平缓;整个训练时期运动员睾酮浓度基本呈上升趋势;皮质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先升后降;在整个训练期中运动员的BUN均升高,但变化趋于平缓,各训练时期BU均未超过8.0 mmol/L。说明在整个训练时期血红蛋白、血尿素氮、睾酮和皮质醇等生物学指标结合使用,能够较准确地监控队员的机能状态;睾酮水平与血红蛋白的变化基本一致,血红蛋白可成为篮球运动员机能监控的基本指标,在今后的监控过程中,结合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变化,可使监控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研究8周负重振动训练对快速力量和下肢肌肉H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此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附加振幅为2 mm、频率50 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测定半蹲跳、原地纵跳和腓肠肌H反射。结果: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2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H反射潜伏期和Hmax/Mmax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仅振动组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PS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表现为H反射潜伏期、Hmax/Mmax下降和PSI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