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2.
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其"美华三部曲"作品,深刻揭示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于在美华裔的双重影响作用,提出只有依靠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华裔的身份认同。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三部剧本的文本分析,论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以及对于构建华裔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产物。本文通过例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探索第二代华裔对于中国民间习俗的理解,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如何成为凸显华裔作家双重身份的关键。汤亭亭使美国社会涌现了一股"花木兰"热,美国读者更加注重研读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开启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大门。  相似文献   

4.
从18世纪晚期第一批华人移民、华人矿工的大量迁移至美国,带来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戏曲,这些戏曲文化在美国不断上演翻译、改编,再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的东方文化热潮,到七八十年代在北美大陆这些文化逐渐的成功,美国华裔戏剧中的文化话语权完成了对"东方主义"的解构,成为美国戏剧和美国少数族裔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嬗变中论述其文化话语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两种文化共同的历史沉淀。华裔美国作家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其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矛盾状态。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华裔美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必须面临的复杂状态,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选择,回归、背离抑或超越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试从身份的寻求问题浅析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中主人公莱拉的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6.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以家史想像的创作方式误读了传统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刻画了吃苦耐劳的华裔祖先形象,追溯了华裔祖先早年来到美国的奋斗史;在《孙行者》中,她又以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美猴王形象为基础塑造了一个融中西方文化基因于一体的华裔形象,借助这一人物传达了她对华裔美国人民族身份的思考。这两则误读都传达了作家对华裔美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具体解读小说中两则中西文化误读,深入探讨汤亭亭如何回应主流社会对于华裔美国人民族身份的争议,又是如何在文本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了华裔美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想象。  相似文献   

7.
在作品中大量描写中国传统文化是美籍华裔作家作品的一大特色。本文以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为例,追溯她在家庭经历、后东方主义及新原始主义关照下,对中国传统的事物、占卜以及巫术等的书写是如何自成一家的。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大多数美国华裔作家的笔下,父亲的形象通常是缺席的、失语的、尴尬的、被阉割的对象。但在李立杨的诗歌里,父亲的形象却令人耳目一新。他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父亲形象:多才多艺的文人学者、浪漫多情的丈夫、严格又慈祥的父亲,甚至是上帝的化身。他是李立杨既畏惧又钦佩的对象。李立杨笔下的父亲形象是对华裔文学传统写法的大胆挑战,也是对美国主流文化语境中中国男性刻板形象的颠覆。  相似文献   

10.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大获成功而又备受争议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打破时空顺序,在小说中加入了改编和再造的中国历史传说、典故、歌谣,目的在于说古论今.改编过的中国历史故事不仅影射出作者在美国的文化边际身份之困境,也反映出华裔美国人在重建自己文化身份及与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追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对梦想追逐的思想遗产,根据学界的观点归纳,分析了中国梦的理论含义,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对中国梦追逐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中国梦及其理论内涵是富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感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2.
从《汉语大字典·女部》看中国的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女部字最多的字典。本文从字典中的女部字入手,以义项为线索,经过分类整理,对汉字进行形义关系的分析。首先探讨了由女部字反映的社会变迁,从女部字的渊源看以女性为中心的远古社会风貌;其次,分别从表示恶劣品德、表示对古代妇女的各种贱称、与女子附庸地位相关的几类女部字等角度,阐述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受歧视、侮辱;再次,列出对女性所褒扬和所贬斥的品行的两类字,分析针对女性的道德规范;最后,从表现妇女容貌外表以及举止神态的字,分析中国古代对女子的审美情趣。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从中发现女部字当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错别字过多、汉字学习兴趣和成绩不高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忽略了汉字文化教育。本文在客观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汉字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前提下,探讨今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做好汉字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希望借此令小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情感意蕴,了解更多古人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道德理念、审美情绪,为今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不竭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依据国情把启蒙始终落实在"民族独立"与"大众解放"的救亡基点之上,促进了文学思想的现代化;其次,党的文艺政策使作家的思想感情以及对题材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和人民发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再次,从现实生活出发,依据人民的审美需求,倡导文学的民主化和大众化,同时也顾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16.
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为参照,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成语典故、方音土语映证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挖掘成语典故出处,从故事入手阅读文言文。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消除对古汉语的隔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国学的内容体现了艺术特征与国家文化等诸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内涵及学科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发展性、国家性、历史性、现代性和延伸性,其中其延伸性所体现的古代文学价值不仅在古代得到有效发展,甚至对当今社会的文学性依旧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古代学说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其直接与中国所有学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挂钩。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从感知性认读入手,经由理解性阅读而达到评判性鉴赏,并做延展性的巩固,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具备认读、阅读、鉴赏、延展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变迁过程,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更包括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生根发芽,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十二生肖"不同于"十二地支",其原始形态为"十二兽历"。"生肖"早于"干支",起源于远古渔猎时代的图腾崇拜。"肖生动物"为原始部落图腾及先祖象征,生肖名称关联先祖姓氏,"十二支名"实际为"肖生动物"的抽象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