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书》在记述西汉一代前期历史时,较为集中的从《史记》中摘引材料,很多篇目从文字相近,改动不多。这为训诂学提供了重要的互证材料。笔者谨从班氏书中摘取若干段落,将之与《史记》中相对应段落中文字进行比勘,指正二书中的文字错讹。  相似文献   

2.
《汉书》与《史记》比较,其因袭之处是对《史记》的认同,亦代表了作者本身的创作观点;而对《史记》加工创作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则更能看出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特色。就《汉书·高帝纪》的创作特色而论,班固本着宣扬汉统的宗旨,对当时的史实加以移置剪裁,用典型化等方法在尽可能详赡、精确而典重的历史事件叙述中塑造高祖开国君主形象,继承中有着创新,显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显示了《汉书》与《史记》相同传主的纪传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我院图书馆徐日辉副研究员所撰学术专著《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与七十列传构成。其中八书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篇,是纪、传之外专记朝章国典的大政之要,实为八门不同类形的文化专史。其影响之大使后世二十四史纷纷效仿,并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扩张,产生出“十通”、“会要”、“会典”等一大批政书,成为八书的延续和左右大军,与纪传、编年三足而立,其内容与数量之…  相似文献   

4.
班固《汉书》古字指的是《汉书》中那些比东汉初期通行文字更古的文字,它与唐代颜师古《汉书》注释中所标注的古字是有着区别的。《汉书》多古字现象是作者班固深厚的古文功底以及便利的阅览古文原典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著作在抄录、流传过程中多经改易,将已非原貌的《史记》、《汉书》进行对比,得出"《史记》多俗字、《汉书》多古字"的结论是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5.
《史记》乃“无韵之《离骚》”的文本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角度看,《史记》和《离骚》在基本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深层联系,诗性精神是《史记》的内在精神,发愤抒情、上下求索、悲剧自我和寓意寄托,是《史记》、《离骚》共有之特点。《史记》和《离骚》犹如姿容殊异而气脉相通的两座奇峰,“无韵之《离骚》”,洵为关于《史记》文学成就与诗性特质的最恰当、最确切、最中肯、最绝妙的历史定评和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历史常识和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最有资格代表东鲁的,当是贾凫西的故乡曲阜、兖州一带。本文首次考证出《醉醒石》第八回书本源于明成化年间王臣骚扰江南和苏州诸生抗暴一案,第十回前半回书脱胎于青浦豪侠周星卿故事。对于《醉醒石》等古典小说考证中的虚空凿壁和以后世之人、之事硬套书中故事的作法,本文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汉书>与<史记>相比较在编纂体例上有一系列创新它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形式;顺应时代潮流,取消了"世家"体裁;在继承改造<史记>诸志的基础上,新创立了地理、艺文、刑法、五行四志等新志;班固以自己的世界观审核了<史记>的各种材料,利用时作了很多增补、移动、删节、订正工作.这些创新在内容上突破了史书只载政治事件和为人物立传的局限性,使读者得以概见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状况.这些创新都被以后的史学家所继承,因此,<汉书>在编纂体例上的杰出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这也说明古代史籍的编纂方法大致是在西汉时期奠定了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和班固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俩的历史巨著——《史记》和《汉书》,分别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从刘邦起义到王莽败亡的历史大事年纪,列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其间从刘邦建国(前206年)到汉武帝太初末年(前101年)这一段是相互重合的,而且班固在处理这段与《史记》重合的史实时,又没有完全另起炉灶,重新编写,而是改编袭用了《史记》中的许多东西,这一来就使得《汉书》与《史记》有了很大的可比性,我们通过这种比较,特别是创作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两个作家的政治立场、学术思想、历史观、文学观、写史观、…  相似文献   

9.
《汉书》的相当一部分文章,脱胎自《史记》。但是它又作了加工,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选择了《史记》和《汉书》关于项羽、刘邦的描述,以及《汉书》关于苏武的描述,具体分析和比较了它们的艺术描写的特点,从而对《史》《汉》这两部著作的语言风格进行了探讨,指出:《汉书》偏重于字斟句酌,用笔整饰,文字工丽,而《史记》则疏荡颇有奇气,笔锋常带感情,开合自如,神采飞扬。又指出:文章写作尤重于文气和文势的培养。文字和语句的锤炼和运用,是技巧和能力,可以孜孜以求,计日程功,而文气与文势实际是作者的精神面貌与人格、气度的反映,须以终身修养方能得之。  相似文献   

10.
晚明剧作家叶宪祖创作的杂剧《易水寒》改编自《史记·刺客列传》中脍炙人口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在基本保留原有的故事氛围和人物定位的基础上,叶氏依据戏剧本身的要求以及文人自身的表达需要对《史记·刺客列传》的叙事结构、创作特点和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改编,通过主线的突出与旁支的淡化、戏剧性的突出与纪实性的淡化、英雄主义的突出与悲剧色彩的淡化,形成了《易水寒》源于历史又有别于历史的独特风格,完成从历史到艺术嬗变。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各省布政使有廉有贪。康雍乾时统治者曾极力扬廉惩贪,其惩贪之法为:健全法制,严格挑选,加强监察,严惩贪污。清中叶以后,贪墨之风愈演愈烈,其原因,一是官官相卫,沆瀣一气;二是人君不俭,执法不一。  相似文献   

12.
说"旬"和"匀"     
本文考定"旬"的本字为"云","钧"的本字为"匀".  相似文献   

13.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从内部而且从外部,不仅就其内容来说,而就其外在表现来说,都是和这个时代的现实世界相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只有把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改造现实世界,才能真正地发挥理论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升理论的内涵丰富理论的内容。《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也是这样,无论就其内在实质还是就其表现形式来说,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代精神哲学思考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互补理论——反思"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之争论,在本世纪初尤为突出。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的历史传承和理论内核的反思,导出“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8.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秀芳 《职大学报》2006,(1):114-116
本文通过探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及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对社会文化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一定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否定,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的人性化关怀,对人生意义的实现,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倡导,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态度无疑成了连通"知性"和"人性"的津梁.中国传统思想所固有的审美精神这一文化思脉为新课改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认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