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对158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进行了病因诊断及手法机理的临床探讨,提出了胸椎突然旋转外力是导致该症的病因。其临床症状复杂,主要是由于小关节紊乱或滑膜嵌顿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刺激植物神经的结果。手法治疗效果显著,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2.
报告了用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8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指出本症在体育运动中多见于举重、跨栏、投掷及体操等项目。讨论了损伤病理和治疗机制,认为脊柱失稳和根性刺激是本症发病和病理的关键,强调保守治疗是本症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既要注意到消除根性炎症的刺激,又要把握住调整脊柱力学结构紊乱的尺度。对“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情况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著名乒乓球教练李隼对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中的传统用语“转腰”提出了质疑,指出传统“转腰”用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收胯”(转髋)观点,认为不提倡“转腰”,可以减少躯干扭转的幅度,使引拍、击球动作幅度较小,加快动作速度。其次,解析了转髋动作结构,阐释了逐个关节理论在李隼教练新观点中的应用,认为“收胯”对预防运动损伤很有意义。指出,在乒乓教学训练中,应重视胸椎、髋关节、踝关节的灵活性练习,加强核心稳定性的练习,预防躯干扭转对腰部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将60例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测试组(n=30);对照组仅采用腰椎水平牵引治疗,1次/日;测试组在采用腰椎水平牵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普拉提斯运动康复治疗,对患者腹肌和腰背肌进行力量训练、柔韧训练和协调训练,1次/日,6次/周;治疗时间为8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及8周时,测试组腰椎前屈与后伸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RMQ功能受限评分及疼痛强度评分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普拉提斯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关节活动度,减轻其功能受限及疼痛程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平衡控制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能力影响因素,为古典舞旋转动作平衡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速摄影、三维测力台和表面肌电同步采集4名优秀女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信号,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高水平女子古典舞演员吸腿转时,支撑腿膝和踝关节角度随旋转蹬伸平稳增大,并先后达到最大稳定支撑角度、保持不变;地面反作用力的X和Y轴分力曲线波动较多、幅度较小;运动环节肌电积分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踝关节、膝关节和核心部位的活动肌群。结论:支撑腿踝、膝关节控制性力量能力是"吸腿转"平衡控制的关键;旋转启动时应适当控制支撑腿下蹲幅度;核心控制能力有助于"吸腿转"动作达到更高水平的稳定性;古典舞演员旋转平衡与快速、及时的身体重心三维调控关系密切,建议加强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和反馈性姿势控制学习。  相似文献   

6.
3、发展柔韧性练习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的幅度,与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的伸展性和强性有关,柔韧素质对增大动作幅度,快速优美的完成动作,提高动作质量,避免运动创伤都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柔韧素质时要结合力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9支优秀男子排球运动队共计112名运动员进行了腰部运动损伤的调查及病因分析.结果显示:在112名被调查的对象中,患有各种不同轻重程度的腰部损伤者112人,共计122例次,患病率为115.3%.根据损伤次数列前5位的是:腰背肌肉筋膜炎、腰肌急性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腰部棘间韧带伤、腰椎峡部裂.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物学因素、训练学因素、医学因素、心理学等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腰部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武术运动员关节活动幅度的特点,为武术训练、选材以及关节损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测量了参加1987年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比赛的运动员的五大关节生动活动幅度,并与未经训练的大学生进行了对比测量,发现:运动员多数指标无性别差异;运动员组有八项指标大于学生组,有九项指标与学生组比较无差异,有四项指标小于学生组;武术训练时间的长短对关节主动活动幅度影响不大。并运用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1立位体前屈的作用立位体前屈主要发展背部肌肉的伸展性,脊柱、腰部和髋关节的柔韧性,大腿和小腿后部肌肉的伸展性,以及肩部肌肉和肩关节的伸展性和柔韧性。在军事训练与作战中,不同形式的技战术对柔韧素质均有较高的要求。"卧倒与起立"动作对肩关节和下肢各肌群、各关节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匍匐前进"的各种姿势对髋关节和肩关节有一定的要求,而进行"进入与跃出堑壕"的动作时,如果上肢各关节和下肢大腿肌群与髋、膝关节的柔韧  相似文献   

10.
运动员单纯性慢性桡骨小头半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一1987年,作者研治了6例单纯性慢性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他们均无明显伤史,多为伤肢前臂于旋前位作突然猛烈、反复被动牵拉所致。作者采用改良的“郑氏”桡骨小头半脱位复位法(加用厘、顶、推手法)、前臂旋后加压固定悬吊法、还纳对抗功能训练法等治疗,取得了6例一次复位成功,5例痊愈恢复的良效。文中对伤因机转、诊断标准及与单纯下尺桡关节损鉴别点作了详细论述。作者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1.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脚跖屈内翻位扭伤,骰骨区肿胀高突、压痛,脚外侧缘不能触地,只能用内侧支撑、跛行。这种单纯的骰骨区损伤,我们命名为“骰骨区小关节紊乱症”或“骰骨周围半脱位”。兹将一典型病例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2.
腰椎后关节损伤在运动创伤中并不少见,它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可是,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专业教科书或专著中未给予描述或描述得十分简单。在临床工作中也往往被忽视,常有误诊。自1979年以来,笔者对本伤症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现将经治的364例作一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对其临床分型及病因病理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网球发球具备技术精湛、动作复杂和高损伤风险特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生物力学方向。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网球发球力学研究进展,总结技术动作规律,分析损伤制因和创新器械结构,为网球发球力学特征提供系统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国内网球发球研究应当拓宽研究角度,加强实验设计严谨性,选取指标时注重全面性和针对性原则。平击发球击球力量来源于肩关节内旋(Internal Rotation, IR),末端关节调控击球点参数,形态学特征对发球质量影响较大,但更取决于训练因素和技术表现。击球点空间位置、拍面角度、速度分量和旋转速率是决定不同类型和不同落点发球的关键指标。提高网球发球隐蔽性能够增加接发球方提取预判信息的难度,进而提高发球质量。发球过程中易损伤部位发生于腰部(Low Back Pain, LBP)、脊柱(Lumbar)、肩关节(SLAP)和上肢关节,挠背和随挥阶段是各部位出现损伤风险最高的时段。球拍材质、质量分布(Mass Distribution)、惯性矩(Moment of Inertia)、"感觉"(Felling)和线床(String bed)与球员个人喜好、形态学特征、技战术素养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网球发球力学研究逐渐从总结技术规律、损伤致因向各关节力学特征、动力学指标、器械创新和研究动态化趋势过渡。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非特异性腰背疼痛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脊柱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可能是青少年非特异性腰背疼痛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青少年脊柱形态与功能的全面测试,可以为青少年非特异性疼痛的预防以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北京、天津地区四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筛选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使用spinal mouse电子脊柱测量仪对非特异性腰背疼痛组273名(男,121名;女,152名)学生和对照组127名(男,63名;女,64名)学生进行脊柱形态与功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直立位、坐位以及负重状态(Matthiass test)下的胸椎后凸角(TKA)、腰椎前凸角(LLA)、骶骨倾角(SA)、倾斜角(INA),以及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时脊柱各节段活动度。计算TKA、LLA异常率(正常范围,TKA:20°~40°,LLA:24.6°~71.4°),并使用似然比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级组、不同性别、不同疼痛类型间的异常率。使用偏相关分析探讨非特异性腰背疼痛与年龄的相关性,使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对脊柱形态与功能等指标与非特异性腰背疼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初中生TKA异常率分别为47.0%,53.0%(男生、女生) ;高中生TKA异常率为52.6%,48.0% (男生、女生)。2)初中生LLA异常率为67.5%,45.2%(男生、女生);高中生LLA异常率为52.6%和21.7%(男生、女生)。3)胸椎后凸角(P<0.05,OR=1.236)和腰椎从屈曲位到后伸位的活动度(P<0.01,OR=0.975)与青少年非特异性腰背疼痛具有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受试者中,胸椎后凸角与腰椎前凸角异常的比例较高。胸椎后凸角较大以及腰椎总体活动度不足是青少年发生非特异性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途中跑髋、膝、踝关节活动幅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运动员下肢主要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标准,选取优秀赛跑运动员途中跑技术图片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正常关节活动幅度相比,途中跑对伸髋、屈膝及蹠屈踝的要求较高,需要在康复练习中注意。  相似文献   

16.
椎体压缩骨折,多发生于胸腰交界处,最常见为胸十二、腰一。按作用于脊柱暴力方向之不同,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两种。在临床中以屈曲型椎体呈楔形为多见,约占椎体骨折的60%。由于外力的强度和方向不同,造成椎体骨折程度亦不一样。轻者畸形不明显,椎间盘可无改变;严重者可伴有椎间盘破裂,甚至造成脊髓受压,前纵韧带形成皱褶,产生血肿。由于过度屈曲迫使脊柱后方的韧带与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撕裂损伤,如棘间、棘上韧带、关节囊、关节突,背部伸肌群的损伤等。由于骨折损伤的程度不同,所致骨骼、关节、软组织、脊柱生理弧度的病理改变亦有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以脊柱屈曲为主的屈髋屈膝手法和进行腰腹肌力锻炼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7例,结果表明优良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35%和969%;58例作了1—6年的随访观察,远期疗效巩固率931%。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对治疗手法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方法在腰椎间盘几乎无载荷情况下施用有利于突出间盘的还纳或发生位移,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强调腰腹肌力的锻炼也是基于脊柱前后肌群共同维持脊柱稳定的力学概念而设计。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索非特异性腰痛(NLBP)患者中腰椎稳定性与躯干肌群形态、张力及力量等各方面特性的关系以及相关因素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方法:招募青年男性参与者,包括不同腰椎稳定性NLBP亚组(LSI组10人,Non-LSI组9人)以及正常对照组(10人)。测试采集脊柱肌群CSA、张力等数据以及最大等长屈伸力量。通过多元方差分析(MANOVA)比较各指标在参与者组别以及各种因素间的差异。结果:1)参与者组别因素与测试部位、发力位置等因素均无交互作用。2)腰多裂肌的大小和物理特性在各组别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脊柱肌群最大屈伸力矩表现出2个NLBP亚组比对照组屈肌力量更大,伸肌力量更小的趋势,LSI组更甚(P> 0.05);LSI组屈伸力矩比值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腰痛以及腰椎稳定性因素与躯干肌群的形态和物理学特性并无直接关联;力量这一机能特性中F/E比值是反映不同腰椎稳定性LBP患者与正常人机能差异的敏感指标。NLBP不是一个同质性群体,采用腰椎稳定性进行亚组划分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台SONY摄像机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黄海强进行同步拍摄,并运用德国SIMI软件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成功与失败试跳相比,起跳阶段缓冲幅度小,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角均值大13.24°,缓冲阶段膝关节角变化幅度均值小10.48°;起跳腿离地瞬间重心Y方向速度(侧向速度)差别较大,与膝关节在起跳缓冲阶段缓冲旋转动作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EyelinkH眼动记录仪,探讨聋生和正常学生在心理旋转中的眼动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聋生和正常学生在心理旋转中,完成相同任务时,聋生心理加工投入的心理能量更多;学生类型与性别间交互作用显著,在眼动总指标上,女性聋生的成绩优于男性聋生,男性正常学生的成绩优于女性正常学生;听觉通道受损伤对视觉心理旋转的影响小于性别差异所产生的影响;聋生和正常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上的心理旋转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