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三维运动分析手段对我国4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躯干角和杠铃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关系,揭示我国4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垂直速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李萍抓举运动学特征及技术上存在的不足,为促进和稳固李萍抓举成绩,保持该级别绝对的竞争实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物力学的手段对河北省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动作进行测试分析,对其技术动作做出诊断和评价,揭示河北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发现部分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技术问题,提高科学训练水平.通过对运动员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而髋关节角度曲线为单峰,但运动员在抓举整个过程中有的环节角度不适宜,应寻找适宜的发力角度.而对身体垂直重心速度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垂直方向上的最大速度比较大,运动员力量能力较好,但应注意掌握好技术动作的节奏性,加强技术练习,及完整技术的节奏练习,对成绩的提高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对抓举动作技术身体各环节运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三维摄像和直接线性变换(DLT)方法,获取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中身体躯干、髋、膝、踝等环节的运动学参数,并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合理性作出诊断与评价,为抓举技术的理论与训练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抓举动作技术过程中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以及身体各环节的运动特征,表明:1)通过研究杠铃和身体的垂直速度发现,运动员除李卓和唐功红杠铃垂直速度在引膝阶段存在下降趋势外,其他运动员均能在整个提铃过程保持上升趋势,技术较为合理;2)在抓举技术过程中,膝角和踝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呈现为双峰单谷型;髋角随时间变化曲线为持续增加趋势,呈单波峰。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抓举发力后杠铃在垂直方向最大速度、杠铃上升高度、杠铃上升时间和抓举不同动作阶段杠铃上升时间比、高度比和作功比这几个指标,揭示优秀男女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重点研究举重运动员性别之间、不同级别之间在以上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产星高钛运动录像采集和解析软件(3D-SignalTEC),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举重4个级别冠军的抓举技术进行数字录像解析,进一步研究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度、髋关节角度、躯干角度和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关系,更深层次地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4名四川省举重队抓举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分析,选择人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垂直、前后、左右三个方向上的运动轨迹作为分析指标,利用指标中的数据变化特点来解读运动员在抓举技术中所需要遵循的“近”、“快”、“低”三原则.结果表明;人杠重心运动轨迹在抓举运动技术分析中不但可以直观准确地判断运动员技术的优缺点,还可以作为教练员指导训练的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4名四川省举重队抓举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分析,选择人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垂直、前后、左右三个方向上的运动轨迹作为分析指标,利用指标中的数据变化特点来解读运动员在抓举技术中所需要遵循的"近"、"快"、"低"三原则。结果表明;人杠重心运动轨迹在抓举运动技术分析中不但可以直观准确地判断运动员技术的优缺点,还可以作为教练员指导训练的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刘寿斌、何英强等154名优秀运动员的调查,得知拇指长度与抓举成绩有关,并提出了男子举重运动员拇指长度的选材下限为(5.91-0.15)厘米。对男子抓举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12名专业男子举重运动员为受试者,全面分析了不同相对重量抓举练习的功率输出特点,以期为爆发力训练中抓举练习的重量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受试者在运动捕捉系统下站在测力台上以随机的顺序进行30%-90%1RM重量的抓举练习。然后,计算出人与杠铃所构成整体以及杠铃自身在各个相对重量上的功率、力等指标,再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整体与杠铃的最大功率分别出现在70%1RM和90%1RM;整体与杠铃的最大速度分别出现40%1RM与30%1RM;两者的最大力值均出现在90%1RM;相对重量对整体力的生成速率无显著影响;杠铃力的生成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90%1RM。结论:相对重量对抓举时整体与杠铃的功率变化具有不同的影响。训练实践中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来选择适宜的负重。注重对外界做功的运动员在爆发力训练中其抓举的适宜重量应为≥80%1RM。而注重对自身做功的运动员在爆发力训练中其抓举的适宜重量约为70%1RM,但从力的角度来考虑,其训练中还应包含更大负重的抓举练习。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在选材学指标和起跳阶段部分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国内优秀运动员小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身高指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差无几;起跳阶段腾起水平速度和国外优秀运动员没有差异,但着板角、蹬地角、腾起角和腾起垂直速度均小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起跳扇面角大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建议:国内优秀运动员在训练中要加强起跳腿的退让性工作能力,即加快离心—向心的快速转化能力以减小水平速度的损失和增大起跳腾起垂直速度;加强摆动腿的快速摆动能力以增大着板角和蹬地角,减小起跳扇面角。  相似文献   

12.
全国田锦赛男子铅球选手最后用力阶段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现状及其落后原因,采用美国Ariel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对2008年全国田锦赛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7名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取其最好一投成绩来进行图像解析。结果表明:7名运动员存在左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控制较为适宜,但器械出手瞬间膝关节角上升不到位,前后差值不太理想;在器械出手瞬间运动员有不同程度屈髋后座现象;部分运动员右踝角、右髋角、右膝角伸展程度不够理想;最后用力所占总时间的比例较大;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存在右髋、右肩过早加速特征,整体动作速度欠积极,对球的持续加速能力较差,环节用力的顺序不尽合理,加速施力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3.
运用高速摄影及影片解析法获取我国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第五栏跨栏步技术摆动动作运动学参数,并将主要参数与男子高栏和女子短跑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支撑阶段摆动腿大腿绕髋关节转动的扇形角度与女子短跑摆腿动作较为接近;摆动腿小腿绕膝关节转动的扇形角度呈前大后小,与短跑相反;摆动腿下压动作略早于男子高栏运动员;摆动大腿前摆的平均角速度快于下压时的平均角速度,摆动小腿折叠平均角速度是小腿打开平均角速度的3.2倍;起跨腿同侧大臂动作大于异侧动作且向前摆动幅度大于向后摆动幅度,起跨腿异侧小臂摆动幅度与同侧大臂相似。  相似文献   

14.
以2000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26轮182场比赛445个进球为依据,对其中小角度的射门进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建立和形成技战术记忆,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技战术水平,寻求足球比赛中更多的射门得分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角度入手,采用文献资料、观察归纳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良心理状态以及自我调节和心理训练的方法,并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三维运动学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8名在役的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在投掷的过渡阶段,运动员普遍存在过渡时间偏少、右踝角偏小、右膝和右髋角偏大、上体向投掷方向转动过早、提前用力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下肢竞走技术参数为研究对象,运用平面定机拍摄和影像解析法等对竞走运动员下肢技术和能耗研究竞走队员个体能耗与动作技术的关系,寻找适合不同个体更科学的竞走技术动作,为竞走运动训练和科研提供帮助。研究发现,竞走的动作技术对竞走运动员的体能消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步长和竞走运动员的动能成正比例关系;踝关节角度速度的变化率成为摆动技术的关键;步长、腾空时间、踝关节角速度成为影响竞走的主要因素,因此运动员应该有自己的技术风格,按照适合自己的动作技术进行比赛,这样有利于能耗降低,使整个过程节奏连贯。  相似文献   

18.
从动作技术的整体实效性角度,研究110m技术的本质特征。认为直线性是跨栏跑技术的首要特征,是指导不同水平跨栏运动员学习提高技术的标准,而不是生硬模仿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9.
按方位角行进是指在某一控制点,从其待寻找的目标点与地磁北线之间的夹角为依据,按一定的要领和办法行进,迅速、准确地抵达目标点的技术.此技术逐渐被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认可,成为定向运动诸多技术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提高运动成绩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优秀排球、体操、短跑运动员在不同高度下跳深动作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的测试.结果表明踏跳总时间、着台瞬刻的膝角、重心缓冲距、缓冲时间、蹬伸的幅度、重心腾起高度及垂直冲击力曲线带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最大缓冲膝角、最大蹬伸膝角及T蹬/T缓具有普遍性.选择不同跳深高度所产生的踏跳效果与不同专项及运动员自身承载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