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及休闲运动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岸政府对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均很重视。大陆对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情况要好于台湾,但学校对学生休闲运动认识不足,组织不力;台湾地区对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及开展情况明显落后于大陆,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较低,但学校、社区及家庭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休闲运动方面均很重视,学生休闲运动明显地走在大陆的前面,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模式,并进行实践,其结果表明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制能使学校课余体育向以健康为本的多样化模式转变。把高校体育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依据当代社会背景,分析社会、教育和体育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角色期待,定位中国学校体育总角色为国民体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据学校体育角色纵向学段递进性的特征,分别定位了学校体育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的角色.依据学校体育角色横向结构互补性特征,分别定位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训练与竞赛不同结构的角色.从而形成了学校体育总角色、学段角色和结构角色定位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属于课余体育的范畴,针对其目前的困境,对大学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观念、阻滞因素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展大学课余体育应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在把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必须完善大学层面的课余体育运行制度设计,并逐渐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重心由课内向课余转移。在此前提下坚持以技术教学为核心的课程多元化改革,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兴趣引导;开展生命教育,激活大学生健身意识;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课余体育组织管理的实质性机构,把各类学生体育组织做实,使其做事;组建以课余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组织机构,实现课余体育竞赛的层次化、社团化、评价机制的周期化,扩大课余竞赛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西北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弘  姚蕾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83-1385
通过对吉林西北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别从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课余体育、健康教育、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对策,旨在为局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校课余体育的形式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面回顾了学校体育中课余体育活动出现的历史背景,界定了课余体育活动的概念,分析认为,在形式上,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包括高校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三种类型,并呈现以下特点:自发性与规定性相结合,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空间的广阔性,课余体育可以因人制宜,区别对待,课余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消费比例加大,独立性和补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余体育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完成。本文从对课余体育的认识出发 ,结合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现状 ,就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改革措施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北京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探索了北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优势以及影响北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北京市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师资、物质设施等条件、体育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评价机制、学校体育科研管理改革、课余体育活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等方面的战略目标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课余体育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余体育既是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与条件,能兼顾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全面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重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课余体育。  相似文献   

10.
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为运动队伍输送后备人才都有重要意义。如何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充分发挥课余体育训练的功能,值得学校体育工作者去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国力苶弱,我国一些具有民主进步的思想家和革新求变的先进份子积极倡导向西方学习,试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变革图强,振兴国力。伴隋着学习西方工业、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同时,开启了广东近代体育的进程。本文就西方近代体育思想、近代运动项目传入的途径、广东近代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竟技体育、社会体育组织的兴起和作用的研究,理清了广东近代体育发展的脉络。100多年来广东近代体育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根红线,这就是与反帝反封建斗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传承的最佳路径;"社会市场化"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自然选择;"城市旅游景点式"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城市发展的最佳方式;"民俗节庆式"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式;"民运会"发展模式是保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体育概念体系中长期存在以"精英运动"取代"竞技运动"的概念错位。"精英运动"与"竞技运动"具有本质区别,将"精英运动"冠以"竞技运动"之名,使人们误以为竞技运动就是精英运动,从而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体育形态。这不仅导致对竞技运动的误解,抑制了竞技运动功能的发挥,也给精英运动的发展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这种概念的错误对我国体育实践造成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使竞技运动失去进入学校教育的依据,使我国青少年体育失去固有的个性,使我国精英运动失去基础以及使我国体育组织难以整合。  相似文献   

14.
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对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促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居民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体育休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伴随社会阶层结构的日益变化,体育休闲活动方式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层差异性特征。针对于此,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我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社会空间结构、体育休闲的技术方式和社会方式的差异性特点、以及阶层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和阐释,全面揭示出我国体育休闲方式的社会阶层差异。  相似文献   

16.
快肌纤维无损伤检测的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各省少年训练队以及业余体校共316名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快肌百分比与有关身体素质指标和生理指标的相关程度.结果:行进间30m跑、纵跳摸高、马氏无氧功率三项指标对快肌百分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为实现无损伤检测快肌纤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学校体育政策的指导下,日本青少年体质状况实现了长期发展,为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劳动力保障.文章采用逻辑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结合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系统阐述了日本学校体育政策的变迁与内涵,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学校体育政策对青少年体质状况的影响.日本的学校体育政策始终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制定和实施,在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本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日本特色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这对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应该立足国情和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现状,汲取日本的成熟经验,在法律体系建设、保证体育活动质量和优化配套制度设计等方面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州澳门两地中学生闲暇生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两地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内容、目的和原因;闲暇活动的伙伴和闲暇活动的结果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结论。两地中学生度过闲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在闲暇活动内容和活动场地的选择方面又有区别和有各自的侧重点。两地教育部门在制定相应政策和加强管理方面应吸收彼此的长处。通过加强教育和完善管理使中学生能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为新世纪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各自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备良好身心素质的体育竞技人才发挥了独到的促进作用。以学校体育特有的功能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以学校教师自身的知识为社区体育服务,进而体现体育教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对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国体育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清朝末年的西方文化入侵实际上是在清末士人的自觉引导下进行的。从新政时期学校体育的萌芽和发展、军国民体育思想产生的积极和负面效应以及传统体育的重构契机与失落三方面切入,探究清末新政时期我国体育思想的嬗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