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术套路学习对儿童某些心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基本武术训练对儿童某些心理特征的影响,通过实验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早期武术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反应时和儿童的平衡能力,提高儿童大脑皮层的分化抑制和消退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武术套路练习的方式,检验武术套路练习对儿童空间、时间、速度知觉及反应时的刺激作用.结果显示,儿童时间知觉、速度知觉、反应时均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p <0.05.时间知觉和反应时,女性儿童显著优于男性儿童,p <0.05;速度知觉,男性儿童显著优于女性儿童,p<0.05.空间知觉无性别差异,p>0.05.通过武术套路练习后,实验组实验前后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实验组儿童空间、时间、速度知觉和反应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 <0.05、p<0.01.结论:武术套路练习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儿童空间、时间、速度知觉及反应时的发育及不断形成,对提高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河北省业余体校武术套路教练员的专项知识学习和行为规范管理情况、教练员培养目标的设定等进行了调查,指出河北省在武术套路项目后备力量培养上整体优势不明显:欠缺对难度动作进行训练的能力与科学的方法;教练员重视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基础培养,忽视科学文化素养养成教育,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提高武术套路教练员的教学训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河南省女子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从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对河南省第10届、11届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女子竞技武术套路后备力量不足且发展不均衡;动作难度和演练技巧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动作质量不够细腻和规范;竞技武术套路项目布局各具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难度演进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技术走向与时间也并非呈单一的线性关系.以时间回溯为纵轴,对技术难度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纬度上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难度的演进过程进行探讨,对科学认识竞技武术套路技术难度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武术套路新规则对竞技套路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的实施,在提高比赛可比性和竞争性的同时,对武术套路的训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竞技武术套路2003年新规则进行研究,并分析探讨新规则的实施对武术套路训练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竞技武术套路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在内容结构上也发生了改变。结合国际武联、亚洲武联竞赛中实施的规则,重新认识套路运动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对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培养、提高运动员的各项竞技能力指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术套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某些方面颇受人们的非议。文章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套路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武术套路技击含义的本质特征有所淡化;一部分拳种的动作规格、风格特点有所走样;武术功夫的深浅作为衡量标志的重要因素有所放松;武术文化的内涵有所衰退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简要回答了什么是武术套路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完善武术套路技术发展方向的内容;处理好评分标准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实行国内外武术套路竞赛内容的双轨制;加强武术拳种技术回归和提升工作的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9.
竞技武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极为迅速,由体育总局所创编的规定套路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开来.虽然竞技武术没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但其现实意义却是传统武术不可替代的.然而,这一新生的武术运动形式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认清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在综合考虑武术的科学性、文化性、技击性、功能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进行大胆创新,才能确保竞技武术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圆美"——武术套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新规则中,提出了套路“高难新美”的发展方向,明确指出“美”是今后套路的发展方向之一。套路蕴涵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圆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圆为美是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普遍遵循的原则。通过研究表明圆在武术套路中广泛的存在和应用,提出圆美艺术现象是套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丰富了武术套路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儿童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角度对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儿童武术基础训练,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武术运动的规律、特点,正确指导儿童进行武术训练,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内容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及其它不良后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提出合理的训练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摘要:基于一线体育教师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题研讨、课堂观察及数理统计法,对全国33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展开全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武术必修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其现实困境主要有:武术动作较强的技术技巧性、武术传统文化体系不健全、武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要求高以及武术教与学的趣味性偏离等。在目前既定条件下该课程的改革出路为:以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为逻辑起点整体设置武术课程与教学,精简武术技术动作与套路,构建教育目标下的学校武术传统文化体系;适当降低武术动作规格、重视动作的技术技巧性,加强学生对武术基本技法及其原理、规律的理解与掌握;重视练习中的心理感受,强化学生的身体认知;开发攻防性练习形式,提升学生攻防意识与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摘要: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知识中心教育使体育教育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数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应”话语下,学校武术表现出实践性本体教育缺失的“去中国”化异化现象。鉴于此,通过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传承进行分析,认为: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话语的隐喻,传统武术以“拳种人-武术人-中国人”的教育模式,在生理身体、社会身体、心理身体教育方面实现对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而进行自我认同人化教育。当前学校武术要进行拳种的“内外、己人、身心”话语转换,以“己-人-己”路径进行精神培育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育人,服从“学武术,做中国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兴趣,将音乐元素合理地融入到武术课堂,随机抽取福州大学40名学生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心理的相关调查及武术课成绩考核发现:音乐环境下的武术课的确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并积极地投入到武术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武术选项课的设置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根据武术运动的特征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运用电化教学,培养学生习武意识,注重品德教育,培养良好学风;以基本功,基本动作为基础;注重套路与对抗练习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运用造型示范,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注重理论教学,从传授健身方法七个方面,阐释了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中小学武术教材教学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教学实验对四类不同的中小学武术教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学生在对四类教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性别差异,段位制套路教材、传统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验自编教材各有可取之处;而段位制套路和自编搏击操教材在所有教材中最受中小学生喜爱。同时还就武术教材的选编建构与学生身心特点、武术教材的趣味性、时代性、教学目标、专家的见解和教材的整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武术教材的选编建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术功法教育理念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武术功法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及格斗技术,提高人体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激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而编创的各种专门练习.从文化教育的视角,认为:传统功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传统功法修炼是一种文化熏陶;传统功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途径.指出:传统武术功法教育是动态而多层次的,宜采用"熏陶"的方式,坚持树人为本、重在体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散手运动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开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在普通高校体育课中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实践,结合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介绍了散手运动的基本特点,探讨了散手运动在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特殊功效,提出了推广散手运动的意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梁山是《水浒传》故事以及水浒文化的发源地和载体,汇聚了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光彩照人的一块瑰宝。梁山武术是梁山好汉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满足身心需求,经过不断提炼而形成的武术活动。梁山武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研究梁山武术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推动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