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的动因、特点及意义。民国女子体育在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打破了旧传统对女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束缚,开创了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先河。其迅速发展主要源于当时的文化认同、不同层级体育观的提出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从规训与凝视、形象的建构与主体意识的觉醒等女性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已经不只是女性身体活动那么简单了,它作为一个复杂现象,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历史甚至两性关系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研究目的在于认识近代女子体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研究内容从纵向上回顾了它的背景、产生、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横向上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及观念,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对妇女全面解放、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现当代社会女性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上海早期女子体育师资培养的历史语境及历程进行了研究.可知:早期上海女子体育师资是晚清新式教育改革、女性新身体的体育观和"尚武"思想把女性身体纳入民族国家视野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上海早期女子体育师资的培养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的女子体育教员,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国时期,为了将女性纳入现代体育的体系内,女子体育的倡导者们通过对女性身体的重塑构筑时人独特的女子体育观,从而开启近代女子体育的启蒙。在批判种种有关女性身体的旧俗和观念的同时,他们从两个维度对女性身体进行重塑:首先,在外患频仍、时人普遍具有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下,将女子体育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联系,从而赋予女性身体以强种救国的使命;其次,借用西方传入的健康知识,对女子体育进行“健康美”的宣传,从而对女性身体进行新的审美构建。近代女子体育观对女性身体的重塑在促进女性身体解放的同时,也推动男女平权的发展和女性人格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女性体育的兴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和女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3年,主要表现为男人社会对女学教育和女子体育的关照;1904-1907年,主要表现为一批新知识女性群体对体育的自我觉悟,其中尤以秋瑾为代表;1907年后,主要表现为晚清政府颁布了两个有关女学教育的重要章程,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法律基础,使中国女性体育开始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6.
以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研究近代女子体育的发生方式与过程,通过诸多历史细节展示女性、体育、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凸显近代体育领域性别议题中特有的矛盾冲突,旨在透过女子体育的窗口发现"社会中的性别"与"性别中的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分析了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影响。认为大众传媒促进了女子大众体育的传播,并促进了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同时大众传媒对女子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突出:"花瓶"定位,女性形象被"物化";宣扬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形象作为"软新闻"的主角;过度强调女人的外在形象,误导大众审美标准。在进一步对女子体育受困于大众传媒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应打破男性中心文化桎梏,正确社会舆论引导;加强传媒人员自省自律,重构女性媒介形象;增加女性传媒人员数量,改变男性话语权主导。旨在构建大众传媒与女子体育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社 会政治、女性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我国近代女子体育教学在 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运动与女性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开始萌芽,并随着 国家政治、经济、民主、文明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剖析了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 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发展的艰苦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女子体育发 展的积极因素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能进一步引起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关注与重 视,促进本来就不具有运动文化素养的传统中国女性,能够尽快养成进行体育锻炼 的习惯,从而使女子体育实现真正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中外女子体育健康及休闲研究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5):127-128,F003
大众女子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体育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对中外女子体育、健康与体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女子在体育界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摒弃性别歧视, 实行两性合作, 是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起步晚、初期发展缓慢, 但后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论述了体育教学的灵魂的时代意义。提出在实施“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归宿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关于"田径运动"概念的定义比较混乱,这一现象必然干扰人们的认识,从而影响田径运动的发展.一个严密和准确的定义,除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外,必须满足逻辑学关于定义的规则要求.鉴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程度,对于"田径运动"应采用"外延定义"的形式.国际田联的"田径定义"不仅符合逻辑学的要求,同时也揭示了田径运动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区别性特征,因此,它是迄今相对准确和完整的关于"田径运动"的定义,进而倡议统一采用这一定义.  相似文献   

13.
把握体育课程改革转向,搞好高校课余体育链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顺应体育改革的趋势,高等院校要改变目前的课余体育格局,把握现代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重新组建并发挥“课余体育”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功能的逐渐完善,社会体育、休闲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兴旺”起来的热门专业。由于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并未开设这一专业,面对人才供应的短缺,建议部分具备开设这一专业条件的体育院校应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以推动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美学角度对竞技体育的跳水运动进行研究,竞技跳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做进一步的解读,对于我们研究竞技体育的善与美,完善体育学科的理论架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美学类型看,竞技跳水美归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具有艺术美的特征,最终表达了形式美;从美学形态看,优美与壮美的有机结合是竞技跳水最鲜明的美学形态特征;从生命美学角度看,竞技跳水美是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之美的高度统一,缺一不可。从"符号"理论结合生命美学对竞技跳水运动作出的美学阐释:竞技跳水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人将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运动而显示的"一秒钟"艺术,从而实现合乎人的三重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相似文献   

16.
对田径运动项目进行健身项目的设计,以适应普通学生的身体技能水平,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思想,提高人们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认识,使田径运动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行竞技体育体制现状的研究,提出竞技体育“树的生态理论”。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得出我国竞技体育体系必须进行改革的结论,提出构建竞技体育“树的生态理论”新体系,并对新体系的具体实施及运行机制提出了积极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现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文化教育价值演进历程。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演进,经历了价值轻视、价值再认识、价值偏离,和新中国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继承与发展,共四个阶段。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价值、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促进身心健康价值、实现终身体育价值等四个方面。实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是新世纪中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普通高校教师体育活动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提高广大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坚持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身体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板鞋运动具有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现实土壤,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学校教育和大众健身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使板鞋运动更好的传承与演进,文章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推广策略,即以竞技化为主导,建立比较完善的板鞋运动训练和竞赛体系;板鞋运动社会化.融入全民健身娱乐服务体系;板鞋运动教材化,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为国防建设服务;板鞋运动产业化,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