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文试图通过广东队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体操比赛上的表现对广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广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优劣,进而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有利的因素,摸索出一套培养广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问、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系统科学、社会学、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寻四川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就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之间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数量总体上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现阶段河南省实际的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两系统、三阶段"培养体系,即以体育局、教育局两系统为主的培养渠道和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比较与逻辑演绎法对上海市体操训练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上海体操中心在运动队伍的管理中,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及领导与教练之间的磋商与协调;应注重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多个训练点;应保证运动队伍的完整性和凝聚力;加强中心对各区教练员中、远期目标的管理;加强运动员注册制度和竞赛制度建设;建立教练员培训机制,加强优秀教练的引进等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虽呈多渠道、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各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有效的衔接,造成人才培养整体效益低下。在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转型期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缺陷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管理、训练、竞赛和输送等方面重构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AHP”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影响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因素评价指标模型及一致性检验,对影响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因素进行了综合评判。其目的是对长期以来始终难于定论又函待量化的这一问题给予较为客观的评判与计量,明确哪些是影响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关键因素?哪些是辅助次要因素?其比重各占多少?研究结果显示:准则层对总目标影响最大的是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问题,因子层对准则层重要性影响最大的是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及运动员自身条件等,根据方案层41项指标的权重值对上一因子层影响重要性最大的主要有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标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最终,根据计量结果给出了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因素排序,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国外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结果显示,足球强国培养后备人才的路径主要有以学校为主、以职业俱乐部为主、以学校和职业俱乐部双轨并重三种类型;对我国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启示主要有:依国情而定;文武兼备,全面发展;政府推动;注重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加强青训教练员培育;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校企结合、学工衔接"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和行业办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的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校企结合、学工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和构建此种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操发展模式已越来越凸显其局限性。当前我国竞技体操遭遇亚欧美强烈冲击,单项决赛项次与夺金点锐减。现阶段我国竞技体操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有:(1)后备人才持续短缺,基层行政体制变革打破传统人才输送机制,加剧了体操人才的缺失;(2)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发展失衡,学校体操凋零,社会体操停滞,项目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3)市场开发滞后,项目市场化推进困难,制约了项目的大众化与多样化发展。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应在社会化、大众化、市场化方向寻求突破路径:(1)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以学校体操为基础,以业余体校和俱乐部为依托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2)激活基层体操发展活力,创建以普及推广取代奥运夺金为目标的项目发展模式;(3)挖掘市场发展潜力,开发培育以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为重要着力点的体操市场。  相似文献   

10.
运用特尔菲法、测试、雷达、帕雷托等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9岁组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进行实时评价与现状诊断。揭示每位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为因材施训、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指导;在宏观上揭示该年龄组运动员身体素质整体训练水平、发展方向和目标,为统筹规划和制订其身体素质训练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四川竞技足球跌入自职业联赛以来的低谷,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四川足球在后备人才培养上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滞后于当今社会对四川足球发展的要求.调查了四川省足球管理人员、教练员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从社会学、政策学、运动训练学等多角度对足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训练体制、体教结合等培养体制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寻出四川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视角对社会资本的内涵、定义和功能进行全面的研究与透视分析,从而使社会资本理论从平面的一维理论成为立体的生动的多维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起草背景、起草目的、应对的社会现实以及群众在健康层面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社会学层面的解读,并且尝试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方向、原则、特点,提出了若干可实践性策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点在于立体性、体系化地构建了“预病”到“健身”的相互转化的社会实践体系,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已有的社群健康发展实践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补充意见,并且为我国未来人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体系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学、审美学、社会学、体育学的研究视角,对处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体育化”的武术与“艺术化”的武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分别以“竞技”和“审美”作为各自的导向;面对文化的变迁和消费的转型,可以以“艺术化”的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出场”方式,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得中国武术能够逐渐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回归大众主流文化,进而实现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艺术表现能力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表现能力不足,是艺术体操运动员艺术价值分呈弱势的根本原因,围绕提高运动员音乐知识素养,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对增强运动员深刻理解音乐内蕴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音乐与艺术体操完美的融合及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基础上,依据体操项目特点,分析了体操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恢复体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手段.这对于完善体操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增进运动员健康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系统论观点对诗歌中的蒙太奇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诗歌中元素、系统和环境间的三组关系的探讨,阐述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专业运动员与非专业运动员掌指分区保持稳定的技术动作特征,得出影响手倒立动作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因素.采用德国Novel Zebris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与南京伟思16通道Thought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对六名体操专业运动员和八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手倒立动作平衡稳定性的测试.结果发现:非专业运动员指间的力量比较薄弱,如在中指上专业运动员左右R=0.991,P<0.01,具有相关性,但非专业运动员左右R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专业运动员的长轴长要小于非专业运动员,而短轴长又大于非专业运动员;专业运动员的压力重心晃动区域接近于圆.表明:专业运动员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平衡控制能力.而非运动员在前后方向上晃动幅度大,进而说明专业运动员的对中心偏离的纠正能力强,压力中心更加集中.专业运动员可以同时控制指间发力(特别是通过对中指的力值)的改变来稳定其倒立的平衡,但是非专业运动员则相反.专业运动员的肌肉都在做加固和固定关节,已经足够保持身体的平衡,不需要其他肌肉来参与调整身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影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质量的因素进行浅显地分析和讨论。社会需求、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导师及研究生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研究生最终的质量,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应该归结于研究生自身,更确切地说是研究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价值观的形成受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教育体制和主观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高校篮球俱乐部构建与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展高校篮球事业,培养高校篮球人才”为宗旨,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比较学等角度,对构建高校篮球俱乐部和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进行研究论证,提出了高校篮球俱乐部与社会企业合作的管理理念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