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西南少数民族在民俗、礼仪、节庆活动中,结合地域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共性所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积淀性、群体性、独特性、传承性和民族性特征.把保护和发展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同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同学校体育教育结合起来,同发展地方经济和促进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是保护和发展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为追溯与研究中华民族两大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璀璨历史与现状,展现其震古烁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博大精深,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社会调查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法.首先,调查了两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体育人才资源;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资源;转化的民族经济资源等6个方面结果.其次,对发展两岛民族传统体育的攻略,提出三项共性的政策选择:再次,分别对两岛的攻略构想,均作了多项宏观建议.就两岛传统体育的共性和个性资源展开的调查研究,将增进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对实现两岸互认互利,互信互惠、合作共赢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然而对于人类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重大困难。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针对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思考,以期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政府在建立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方面的主要职责,以及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传承人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保护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有积极意义;同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国民教育、传媒宣传和政府引导,需要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在此背景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知识产权角度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最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文化交融步伐的频繁加快,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考验.在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川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了解其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并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的分析,为川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属于体育,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现行知识产权的特征。目前,我国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大多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采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分析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与存在的法律冲突,在比较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模式基础上,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产权保护方略。  相似文献   

1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传统体育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演进历程、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文化普查、抢救濒危、重点保护、机制建设4个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政策和实施方案推动之下,研究成果体现出研究定位从研究边缘向研究中心,研究技术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从文献整理向田野实证,研究思维从国家逻辑向历史逻辑,研究视角从项目中心向生态中心,研究内容从外造秩序向内生秩序等转变。未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将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文化生态建构和发展理念重塑。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辩证、对比分析等方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旨在寻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道路与方法。结论:后工业时代人类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及对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强烈渴求,都在呼唤偏重养生、顺应自然、休闲娱乐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性回归。建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传承有赖于民众深层次意识里本土化觉醒,以及教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作定性分析,论述其文化传承功能;根据广场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建设要求,论述民族传统体育在广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针对广场文化建设的现行存在问题,提出融合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城市广场文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河谷背藏面汉而居的古羌民族,遗存着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羌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思想,孕育于羌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羌族传统体育项目散落分布在高山台地中独特的羌村聚落。同时,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融入羌区宗教祭祀、节庆礼仪、生产劳动、军事斗争等民俗及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总之,古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14.
1840年后,在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向现代转型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抗拒的趋势。民国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转型,在观念、内容、形式、价值、组织方式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生成了现代性的文化特质,从而创造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续的条件,也为今人延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寻求申遗的文化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发展。基于此,掀起了一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申遗热潮,针对这种趋势,需要我们更加冷静的思考。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应把"申遗"作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申遗"应克服认知偏差,应力戒功利思维,应避免消极保护,应立足造血功能,应坚守体育本体,同时应具有时代意识。这些思考建议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凸显其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价值,深度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开发其蕴含的产业价值,发挥其作为健身、养生、休闲娱乐的主体功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当前华文教育的国际化背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认为,在当前全球华文教育的视角下,以华侨华人为对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模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窗口。进一步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机遇、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对策,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地,而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却严重缺失。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传承发展、学校体育摆脱尴尬处境和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需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加强专项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