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现代中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文学批评家,顾随的文学批评主要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他的古典文学批评涉猎非常广泛,有必要对顾随的古典文学观做一总结。顾随对古典文学的总体态度,可以用他很重视的一个概念“兴”来概括,即从旧文学中生发出新的东西来,“袭故而弥新”;顾随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总体而言他对古典文学是以批判和不满为主的;他认为中国旧文学缺乏理想,只有富于理想性的文学才能振兴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每当接触到真正的文学经典时,不得不直面那个长久以来困扰自身的问题:针对一些极具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文本,如何摆脱既定教学观念的束缚,排除陈旧思路的干扰,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切入文本,在独辟蹊径的解读过程中不断开掘文本的深广度,使其不朽的文学魅力得以彰显,并进而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细读文本、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善于总结的能力,使其对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技巧有所领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朵奇葩,它借鉴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主张从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角度解读文本,力图重新审视传统的经典之作,从而刷新人类固有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生态观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2009—2014)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成果的综述,发掘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分析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成仿吾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与他艺术派的立场相一致,他主张文学是“表现”而非“再现”,提出文学批评应有“同情”与“超越”。从具体的批评实践看,他的“同情”显然更在他的同志一边,而他的“超越”一方面凸显他的独特,但又时显偏激与片面,造成某种倾斜。这一切又与他峻急的性格和“超越”的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是指在阅读与鉴赏诗歌的教学活动中,面对着“丰富”和“多样”文本价值,语文教师在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文本的丰富意蕴,合理取舍,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过程.具体而言,高中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策略,有阅读取向的确定、阅读方法的选择、文本核心价值的挖掘和文本丰富意蕴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以“文学在读者:感受文体学”新理念,关注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赋予了读者绝对的话语权,一反传统的“文本中心论”的论点,开创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研究新的领域,将接受美学开创的“读者中心论”引向深入。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主观主义的倾向。文学文本意义实现的过程应该是创作与接受的对话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8.
胡河清并非一个大批评家,他只是一个有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背景,独特的文学追求与信仰的当代青年学者,他的批评以独特的角度、新鲜的方法、中立的立场、广泛的题材和绝妙的文体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形成一种玄妙灵动的“中国式生命精神体验批评”。其批评有着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但是不可否认,胡河清的文学批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缺失。本文将试着从这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由于华裔美国文学话语的流变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发展为脉络,以话语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后殖民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该选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相关文本的详细分析,对华裔美国文学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发展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话语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读者反应批评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借鉴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正如文学批评已由注重文本转向了注重读者 ,文学教学的重心也应该由课本转移到学生 ,由注重结果转移到注重过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多元意义的创造者 ;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推进者。  相似文献   

11.
雷达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注重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精神向度,坚持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的文学史观,指出文学批评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温和宽厚,但对当今文坛的病灶也绝不姑息。他的批评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2.
体验批评用叙述和描述的方式体验和感受文本,还原了作家创作意图,强调批评者对文本的体验。柳词所表现的伤逝主题体验批评,从宏观叙事转变到文学现象和文本研究中,用具体的作品切入来构建意向性和描述性的批评体系,内涵深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诗歌的正确认识,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分别从文本批评和审美批评的不同的批评视角提出“可解、不可解、不必解”批评话语,并在实践中实现两种不同批评形态的整合,对明后期诗歌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创作文本中死亡人事的分析,探寻沈从文对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并由此深入探讨在其独特的人身经历中所形成的人生观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蕴及对其文学观的影响。笔者认为,“死亡”在沈从文的创作文本中并非可有无可无的次级意象,而是经过苦心经营的主体意象。对死亡的审视方式,表现出沈从文作为一个东方作家的审美情愫,同时也流露出了他特定的创作心态。对死亡的认识,又直接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平凡的世界》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境遇,是当前文学写作、文学批评乃至整个人文建设困境的一个保守性状况的缩影。对小说文本的批评反映了现代派的孤执心态,对电视剧版的批评则凸显了一种保守的受众心态。以小说文本来评判电视剧,不如各取标准将其并置并评;在剧本与文本的对比分析中,进而指出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对青春的教化精神,这种精神折射出文艺作品作为教化载体,对其评论需要建立起一种聚焦于个体成长的历程和因素分析的小说分析方式。这种以青春教化为核心的精神,也是一种新教育学的核心立场。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十分自觉的文学观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学观主要是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体悟和理论思考阐发的,也部分地体现在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和对经典作品解读的言论中。王安忆的文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情感、人物、故事、语言、形式、作家的生活体验、女性文学、文学批评方法等诸多方面。她的文学观既有对传统文学观的认同,也有对传统文学观的突破与颠覆,有她对自己体认的文学理念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17.
在程光炜所发起的“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活动中,“八十年代文学”既是一种文学史观,又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他针对当代文学学科“批评化”的弊端,提出了学科的“历史化”和研究主体的“历史化”。“八十年代文学”不是物理时间性的“断代”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文学时间性质的“整体性”概念。“个案研究”正是“历史化”和“整体性”理念的具体体现,并且为反思文学史叙事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8.
"思无邪"是孔子对于《诗经》诗品的总体概括。孔子的意见有其所本,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在极为实用的现实动机基础上依据个人的经验对文本所进行的一种主体"误读"。在承袭孔子意见时,后世解读者对于"思无邪"往往进行了进一步的道德化处理,将其和"诗言志"或"文以载道"并置并确立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从而于批评的内部制约了中国文学可能的新变。传统文论进行现代转换,以今天的眼光观审,孔子的"思无邪"认知最起码有如下三点可作当下思想资源:一是宽容精神;二是节制要求;三是创造性强调。  相似文献   

19.
韦恩·布斯的小说伦理学针对的是小说客观化的问题,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评判文学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其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批评。他提出了关于技巧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在更具体的层面上结合了形式、伦理和美学等范畴的因素。作为一种修辞叙事伦理批评模式,由于“更注重研究文本自身形式与伦理意味的关联,比如叙事文本通过什么文本技巧,在特定的写作和阅读语境中强化或质疑特定道德价值和规范,以及文本如何在强化或质疑这些道德性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伦理价值等,因此,该模式显得更为灵活,也更尊重叙事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20.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抑型语言观和“得意亡言”解构性言语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