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身体成分进行测试,分析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点,探讨长期运动训练对身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一些身体成分指标优于正常组大学生,显示出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身体成分应有的一些特征,但也反映出肌肉训练与营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所有前来H大学体育学院运动损伤医疗康复室就诊的该校高水平运动队及体育学院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篮球和足球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运动损伤发生机率较大;身体接触的运动中进攻队员比防守运动员更容易受伤;训练中的受伤情况较比赛中多;受伤部位多发为膝关节和踝关节。对于将来的训练比赛,应更加注重减少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3.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F0003-F0003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有3个系,1个教研部,1个研究所:拥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共4个专业及方向。“体育教育”专业为优势专业。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143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教授9人,副教授39人,讲师44人);教师中有国家级裁判员15人,一级裁判员  相似文献   

4.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F0002-F0002
范美艳,女,1963年7月出生,吉林长春人,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分会会员,现任吉林体育学院运动系副主任,体育教学与训练学科学术骨干.1986年毕业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到日本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做访问学者一年,任教以来一直承担艺术体操、健美操教学与训练工作,多次获得院教学大赛一等奖;健美操课程200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课。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需要培养大量从事运动训练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必须拥有足够数量,掌握科学理论与现代训练方法的各项教练员。在体育学院设置“运动训练专业”,则能有计划、长期稳定培养运动训练的专门人才。本研究根据当前我国实际状况,对在体育学院设置“运动训练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了培养此类专业人才所需开设的课程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我国高校办高水平排球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访问调查法等。通过对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运行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体育的排球竞技水平、完善高校排球的竞赛体制,训练体系、提高高校排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机制和规范招生制度等方面作了简要的阐述,为促进高校排球运动发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是内蒙古师范学院体育系(始建于1952年)。学校设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社会体育系,公共体育部,竞赛训练部,体育科研所,下设研究生教育办公室,成人教育办公室,实验中心等机构。  相似文献   

8.
通过献研究及对第六届大运会排球比赛的调研以探求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和轨迹,研究认为,目前:运动员的来源渠道复杂;资金投入匮乏;训练与学习的矛盾;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管理体制滞后;竞赛体制结构不完善,导致了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经过十几年的变化,在人才培养上仍没有新的突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规范招生制度,改革竞赛体制,完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比赛质量。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其运行和行政宏观管理都有了比较完善的体制。但各高校的办高水平运动队也都有各自的不同,而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文化基础和各项目成绩水平是互不相同和参差不齐,在既不影响其大学学业的基础上又要保证其运动成绩的提高,这给在校大学运动员的学业和运动训练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同时也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升和发展的瓶颈。文章用矩阵理论和动态的全面的优化管理体系模式来调控高水平运动队在"学"(文化学习)和"业"(运动训练),为优化和管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探索和构建一个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F0002-F0002
华凤岩,男,汉族,1955年出生,天津市人。1971年12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82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系,师从我国篮球名宿李震中先生,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河北体育学院任教,1998年获教授任职资格。曾任河北体育学院教务处长,现任运动训练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现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模式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决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就要走“体教结合”之路。教育系统只有主动和体委系统共同挑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担,才能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教育系统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方面的研究趋向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它的试行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并且有助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我院改建为解放军军事体育进修学院,成为具有任职教育院校功能、以军事体育教学科研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训练机构。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认清使命任务,探索特点规律,以更新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把握办学方向为关键,以构建新的教育训练体系为核心,以健全管理机制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速推进我院向任职教育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原有专业竞技体育的培养体制愈来愈显乏力,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及竞技运动队的水平均呈发展势头,但其水平相对滞后,速度仍然缓慢.就学校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看,小学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毕业后发展的选择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更大的空间;中学运动队学生的毕业流向仍以进入各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主.课余训练在发掘和培养有潜质的高水平运动员工作上有较大缺口.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实质发展和体系建立,以及教育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协作是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大力推动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科研的发展。在体育领域中已经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信息系统,章分析了学校体育部门现在的条件,建议采用联合开发的方式和原型法开发体育教学信息系统。强调培养本部门的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和具有体育工作经验的结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如何发挥体育和教育的双重优势,使竞技体育的人才既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修养又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这是我国当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体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训结合"。就"学训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对"体教结合"怎样更好的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出对策,同时也可以对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法,对西部四川、重庆、云南、甘肃、青海5省市98所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师资配备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兼职教师比较普遍;体育教师专业学历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西部边远山区体育教师学历提升与培训机会少;体育教师的评价激励措施缺乏,体育教师的权益得不到完全保证。从阳光体育运动的视角提出: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切实保障学生享有的体育权益不受侵害;西部省市编办、财政和教育部门要从编制政策的源头上,优先保证配齐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健全完善西部"特岗计划"教师招聘考核制度;建立城乡均衡配置教师交流制度保障等,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广泛持久开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新疆高校参训大学生进入大学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体育加试和体育特招;大部分参训大学生抱有积极的训练态度和动机;但参训学生参加自治区级以上比赛次数较少,待遇较低。影响参训大学生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备不足、经费缺少。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结合西方过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当前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过度教育的表征、发生率及形成原因.认为,供求主体的目标冲突、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学校体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滞后是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过度教育发生的主要原因.协调好政府、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规划体育院系教育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强化体育专业教育的应用技术性,是矫正体育院系毕业生过度教育、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国职业妇女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大学女生体育教育的不完善严重影响未来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为了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应改进高校女生的体育课教学,使她们不仅能掌握基本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而且在她们走上社会后,在不同的时期能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自我锻炼。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高校体育环境的关系得知,体育课、体育考试、体育教师、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高校场地器材以及高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等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