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校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校体育类专业之一,主要是面向各级学校培养体育教师,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方面各级学校对体育老师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意向的调查、统计、分析,并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从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领域、就业观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需求情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等作为切入点展开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当前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用人单位因素、院系因素以及毕业生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规模及科类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中部地区体育院校在校生人数已经明显超出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又使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建议: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统筹安排体育类专业的发展速度;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本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及人才供需状况增设体育类专业的数目;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规范新增体育类专业院校的软件和硬件条件,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6所高校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毕业生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企业、公务员和街道。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在未来,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毕业生比例偏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2005、2006、2007三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及对课程的反馈,结合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评价和需求情况,探索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对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状况,以及在人才市场条件下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如何发展等问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和文献法.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压力,甚至存在就业危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建议在人才市场条件下,高等体育院校在发展战略、培养目标、课程等方面进行变革,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减小,但每年参加体育高考的考生却有增无减,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找出影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对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938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状的调查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就业期望与现状存在较大的落差,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意识茫然。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落差的因素是多元的,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浙江省台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心态等进行调查,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论证了以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目标,并通过完善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改革专任教师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直观的、具有针对性的依据,也为地方院校更加科学地指导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 要:为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系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43所高等体育院系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创业教育观念较强,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比高于全国大学生创业人数比,但存在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滞后、实践基地和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和经费投入无力等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现有的单一的就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就业教育必须与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调查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市场需求等现实状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依据近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对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其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体育教师,以教学实践、竞赛实践和社会实践为核心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分析台湾运动休闲相关系所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台湾社会对休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就业趋向、就业质量等方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台湾地区休闲相关本科就业趋向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餐饮类、旅游类、服务类行业,研究生就业趋向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教育类、服务类、餐饮类行业.而中国大陆则一边倒的均为教育类,分析海峡两岸休闲专业就业趋向现状及原因,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大陆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所历经的时期,分析和阐述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困境,并对该专业发展提出了改革的新路径。研究认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面临的困境是旧体制是学科组织建制的桎梏,在内涵建设上存在着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匮乏,在专业的生存之本上是办学特色的迷失,在专业的根本任务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在专业的支撑条件上是课程内容的陈旧。改革路径为:理念路径是从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入手,破"旧"立"新";内容路径是从专业自身的逻辑和功能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办学特色体系;"进出口"路径是从资源优势和学生就业着眼,增强生源质量,把握出口关;评价路径是从分类综合和评价考虑,改革评价机制;制度路径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和引导专业建设。以期为更好地促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墨西哥是中美洲地区的大国和经济强国,但竞技体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制约墨西哥竞技体育发展有三大原因:一是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受自然条件限制,社区体育投入不足,少儿体育活动空间有限,人材后备资源缺乏;二是长期聘用古巴教练员,不重视加强本国体育教练和师资的培养;三是训练和竞赛体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依据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体育学学科特征和教育规律,从体育院校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方面提出了适合体育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部生态环境的营造,旨在推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法律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人才培养问题出发,分析其中社会环境、学校培养、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指出面向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就业途径,提出在学校教育中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破解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具有现实意义。采用供给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表现形式,解构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形成原因,探寻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供给侧破解路径。研究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表现在:体育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供给结构等方面。2)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形成原因有:经济体制决定体育产业结构、体育发展战略固化体育产业结构、大众需求结构钢化体育产业结构。3)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的供给侧破解路径为: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发挥体育产业在体育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推进体育供需平衡,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体育消费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教两系统学校对各自优势与劣势的认知基本符合当前的现状及趋势;体育系统学校生源短缺、质量下降、出路不畅、读训矛盾等问题仍然严峻;教育系统学校的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呈下降之势;体教两系统学校对"体教结合"优势的认知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认知与诉求更为强烈;体教两系统的学校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秩序的诉求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诉求愿望更为强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