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实践操作与运用、文化建构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认为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以及逐步理解“文化”应成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田野中的逻辑”和“逻辑中的田野”告诉我们,学习“地方性知识”以及“他者”文化解读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基础;如何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去寻求人类文化的普遍法则与意义系统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彰显文化重构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地域武术的学术研究应更加注重微观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力图实现武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学理层面的自由融通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而尽可能的为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学理启示以及实践层面的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2.
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由荆楚地域以及荆楚地域文化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人手,把湖北武术当今发展置身于荆楚文化的大框架内进行研究,分析了荆楚传统文化精神对于湖北武术发展所具有的激励和启示作用,提出了与新时期荆楚文化建设密切联系的湖北武术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两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4.
研究峨眉武术文化的前提是要对峨眉武术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作为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点的峨眉武术,因为其产生、发展和流传的成因、地域、特点的复杂性,造成峨眉武术文化研究中分类问题的多样化。概述了峨眉武术文化中分类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以峨眉武术发展的三个历史时代来分类将峨眉武术分为古代峨眉武术、近代峨眉武术和现代峨眉武术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2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6.
武术从业者是武术的创造者与实践者,也是武术文化的使者与言者,武术从业者的生存问题就是武术的生存问题。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围绕武术从业者这一概念,以武术从业者群体的历史存在与现实发生为研究基点,提出武术从业者是武术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首先,对武术从业者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类;其次,从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对武术从业者及其群体进行初步考察;最后,在武术从业者生存的视角下反思武术发展研究现状,明确武术从业者这一研究主题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沉淀了中国深厚的哲学思想。它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整合了中国的优秀文化,这种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和谐一致。但是由于武术自身的局限,造成了武术的发展缓慢,广场武术和影视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摘要:由于受到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传统与时尚”“技击与艺术”“文化与物化”等多维二元关系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只有坚持武术的传统并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武术传统的与时俱进性,才能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只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满足全球不同地域异质文化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认同武术的文化价值并且积极的通过“物化”方式进行全球化传播才能将武术发扬光大,才能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理念视野,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或曰武术的“变”“常”问题的理性探讨,为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透过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借助相关的地域武术文化科研成果,对湘西苗族武术文化意识形态开展系统的研究。研究得出湘西苗族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受湘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崇武尚勇民风的影响,以及与苗族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直接关系,并且得出附魁性、封闭性是湘西苗族武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通过研究促使湘西苗族武术文化能够更好地发展、普及。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精品力作,需要能够代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名片"。鉴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中国武术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总结武术发挥中华文化"名片效应"的独特优势、意义及传播策略,为把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当下,中国国家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武术单向度的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衡量传统武术的价值标准,造成武术文化认同的危机;而不加甄别的强化对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不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在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提炼出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武术文化认同,合理引导拳种文化认同,淡化门派认同;把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引导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轨道上,使中国武术文化真正起到促进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惟有如此,中国武术文化才真正走进现代化,才能在国家文化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认同、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和利用。中华武术国际化是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需要。中华武术国际化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弘扬;竞技武术全球化是实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一种手段;要维系传统武术文化内核,又要超越传统武术文化;使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更适合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武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一种文化后, 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武术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运动,更多的是 一种文化的存在,是整体意义上的武术。武术运动,只是一种体育理念下的竞技体 育竞赛的武术形式,技术层面的关注和追求更多于文化层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共性目标乃是改变人、塑造人、教化人,一种文化样式必须对人的情感感受和生命品质有所提升,才能有真正的存在价值.本篇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在首先论述了中国武术与君子所蕴富的中国文化品性后,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武术与儒家君子在文化层面上的共通之处.指出在"成人"、"成己","善悟"、"有度"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极为紧密的相关性.结论认为:中国武术在文化的层面上乃是一种君子的文化.中国武术与儒家君子的终极人生关怀都在于一种教化,一种化育.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逻辑演绎、文献资料的方法,把竞技武术这个现代武术活动主要形式的改革置于整个武术的形成、发展这一个脉络中去探研其发展的文化动因,考察发现民族间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是推动武术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竞技武术套路的改革是符合武术运动整体发展规律的,是科学的,同时也是武术顺应时代、求得发展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摘要:伴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代的有序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步入创新性发展新阶段。基于此时代背景,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理论知识,对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国家战略诉求下的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理论命题进行了学理上阐释。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武术研究理应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强化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的新理念;从“文武兼修”的价值出发,重拾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教育意义;从“健康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主体功能。而重新认识和发现中国武术的本真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拓展和社会责任担当,务必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从“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身体文化博弈:由武术进奥引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体文化视角,对武术进奥事件背后隐藏的中西身体文化互动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武术进奥是我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动互动过程,尽管事件本身推动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却以逐渐的文化内涵割舍和传统摒弃为发展代价.武术进奥加速了中西方身体文化的互动过程,更加深了这种身体文化的博弈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甚至文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武术进奥失败由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互动,最终表现为不同身体文化的软权利之争,更是一种身体文化的隐形权利侵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