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现场技术采集与运动生物力学解析的方法,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链球决赛前8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投掷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掷链球最后用力技术由单支撑和双支撑两部分构成;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链球一直处于加速状态,但是链球速度的增量对出手速度的贡献不是很大;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肩髋轴间夹角较小,链球与肩轴的夹角较大,以致影响了最后的用力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标枪项目的研究领域,对交叉步结束后右腿用力形式和右脚支撑技术的研究,是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交叉步结束右腿着地后的主要任务是尽量减少单支撑的时间,使左腿尽快的着地并尽可能的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快速形成双支撑用力,使身体形成最佳的发力姿势,为最后出枪创造条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后右腿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单支撑阶段,我国运动员右腿缓冲时间普遍较长,右膝缓冲的幅度相对较大,多数运动员右膝最大缓冲在身体重心或右髋移过支撑点后的一段时间出现,单、双支撑阶段我国运动员右腿各环节保持速度的能力较弱、加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的非投掷臂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运用现场技术统计,对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非投掷臂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投掷臂技术正确与否,对标枪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不同时期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娇3名优秀铅球奥运选手分别在1997年第8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决赛、200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石家庄)和2008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比赛上最后用力技术录像分析,揭示河北省新老3代女子铅球奥运选手最后用力技术上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左臂的运动学特征,发现在最后用力阶段左臂摆动的速度、轨迹以及在铅球运动员身体转动至正对投掷方向时左臂急速制动的时机。左臂摆动时引起身体姿势的变化。对于能否正常发挥出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素质潜力,对于铅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用运动学分析的方法时我国优秀铁饼运动员宋爱民的投掷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腾空时间短、重心腾起过高、向前性不好、右腿摆动半径小、右脚着地快、左脚着地的位置不合理、最后用力中左右脚之间的距离小等缺点.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巩立娇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巩立姣左脚着地时,左腿向抵趾板方向摆动下插积极,左腿几乎伸直,左肩远离抵趾板,形成了良好的侧满弓姿势,但躯干扭转不够充分,左肩内扣控制的不太理想,左腿肌群退让性工作和由退让转为克制性工作能力比较薄弱。(2)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右腿运动形式主要是以小腿发力侧蹬、踝关节蹬伸为主并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运动。该阶段巩立姣两脚站位相对较宽。肩的转动快于髋,肩髋扭转动作保持的不好。(3)最后用力加速阶段铅球速度有两次陡增,但第二次球速增加与右肩再次发力有关。(4)加速阶段,巩立姣铅球位移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均短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和我国第一代运动员。  相似文献   

8.
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投掷臂技术在整个投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铅球投掷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姿势、摆动路线和摆动时机对铅球的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在铅球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除了重视投掷臂及身体的动作外,对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合理运用同样不能忽视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图像解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12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女子铁饼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掷铁饼最后用力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前4名运动员在掷铁饼过程中的双腿支撑阶段用时较少,能够形成"运动链"用力、加速和较快的鞭打动作速度;第12届全运会女子铁饼运动员的身体重心速度在单腿支撑阶段下降幅度较大,在双腿支撑阶段下降幅度较小,铁饼质心速度在单腿支撑阶段下降幅度较小,在双腿支撑阶段急剧增加;第12届全运会女子铁饼运动员的出手速度与其最终成绩呈正线性关系,铁饼出手速度与最后用力过程的运行轨迹和运动员技术动作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第11届全运会女子铁饼前8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以及产生这些运动特征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李艳凤右脚着地瞬间躯干扭紧效果与超越器械效果比较好;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在转旋阶段用时较短,具有短时的转旋技术特点;李艳凤与宋爱民在转旋阶段的技术动作连贯性比较好,而且是在铁饼加速的过程中完成最后用力超越器械动作的;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的最后出手速度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但是,李艳凤的出手速度已经达到了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投掷项目最后用力躯干三维运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后用力动作在投掷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它是有机体在多种合力作用下完成的。以往在对投掷技术的分析基本是限于平面的研究 ,利用生物力学进行三维的分析研究甚少。通过在这方面对投掷诸项最后用力躯干动作的运动进行研究 ,并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了最后用力躯干绕额状轴、纵轴和矢状轴三维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对改进投掷技术教学效果、完善技术动作概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索我国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的投掷技术,采用了高速摄影机与影片分析,对车荣祥等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过程中,身体水平速度和器械(标枪)速度、身体躯干角度的变量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从而,揭示了我国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投掷运动要创造最高运动成绩,必须创造人体或器械的最高专项速度。如何提高专项运动速度是投掷技术教学、训练最关键问题。章运用运动心理定向转移与技术环节动作速度合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以提高专项速度为目标的投掷运动技术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对改进专项技术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投掷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投掷各单项运动损伤部位的统计;投掷各项目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投掷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进入北京体育大学82名投掷专项本科生的运动损伤调查分析,投掷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率是100%.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依次是:错误的技术动作、运动负荷过大造成机体疲劳、准备活动不当、缺乏医务监督等;此现象反应了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投掷运动员的现阶段训练状况.  相似文献   

15.
对投掷项目最佳出手角度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抛体运动原理并结合运动实践,对投掷项目的最佳出手角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论证了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出手角度与运动成绩及出手速度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投掷项目中最佳出手角度都远远小于45°,尤其是标枪和铁饼表现的最为突出,而且,出手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最大出手速度。  相似文献   

16.
掷铁饼技术的最后用力是整个技术过程的关键环节。用高速摄影与三维影片解析的方法对我国6名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测试,并在部分参数上与国外选手对照。用最后用力技术中人体与器械质心的速度变化和器械质心高、低点出现时机等多项指标,揭示人体─器械系统的运动学规律及其特征,找出我国优秀女子铁饼选手技术上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技术状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影响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左侧支撑技术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左侧支撑技术是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已在标枪教学和训练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为此,着重从左腿支撑、左肩制动和左腿蹬伸三个阶段七个方面,对影响左侧支撑技术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阐述,以期能为标枪教学和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尹军  田凌  王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77-1580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特征解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别对田径速度力量类中外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肢和跟腱较长、躯干呈桶型是速度力量项群特有的形态特征;他们的身体机能表现为骨骼肌中的ATP和CP储量大, ATP酶和CK活性高,白肌纤维比例大、质量高等特征;在身体素质结构特征方面,投掷类运动员表现出以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为核心,但是跳跃类运动员则表现出以发展速度力量和助跑速度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以力量速度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尽管优秀运动员所采用的投掷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决定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共同的。包括出手高度、出手角度以及出手的初速度三个方面的因素。章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力学分析,为铅球的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外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灰色理论与方法对中外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多层次关联分析,揭示了总成绩与速度类、跳跃类、投掷类、耐力类之间、各分类之间以及总成绩与各构成单项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此进行讨论与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以求为我国十项全能运动员的训练最优化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