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近代以来,尚武精神词义泛化,对当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消极影响。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结合尚武精神与教育、武术的近代关系史和尚武精神自身的历史呈现,来观察尚武精神词义演进的节点,审视尚武概念的本质。研究认为:对精武体操会的多重职能与其多重目的的错位对应,是造成尚武精神词义泛化的重要源头;尚武精神的本质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作为一个耗散结构在特定的自组织时期的信息涌现;它不是具体的知识和通过教育获得的个人品德,而是集体的气质;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不承载尚武精神教育职能;教育或学校体育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在塑造尚武精神过程中,协从社会制度的其它部分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国武化运动是一场针对民国危局寻找中华民族出路的运动,是相对于新文化运动而言的。其思想光芒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国武化运动的内容、逻辑及其新时代启示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武化运动主要通过改造军人群体、提倡军事教育和体育救国及武术救国等内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救亡图存是其应激性反应的外在逻辑,强种强国是其内在的正向逻辑。其弘扬体育和武术的内在逻辑就是强国必要强种,强种必要习武,习武必要塑造具有尚武精神的现代化人格。这些逻辑思想光芒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是加强武化教育,建设一支具有尚武精神的现代化军队;通过武化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增强价值认同,弘扬体育和武术文化的强身健体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现时期中华民族尚武精神趋于弱化,这对民族精神的重塑和发展都是不利的。笔者从传统历史文化、古代治国思想、宗教信仰以及现时期社会的价值观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从尚武精神的产生及发展路径探索其弱化的历史根源,并对尚武精神的回归和重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曾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92-1494
无论是从文献或是考古来看,巴人的尚武精神极为浓郁强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巴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通过这种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培养合格的兵丁,特别是强化巴人尚武的民族精神,故主要考察了巴人尚武精神与体育的关系及巴人民族体育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对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评估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释,提出了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对具体的评估方法进行了较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角度,简述了巴人的尚武精神、表现形式及其对巴国政治军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大学生社会化的涵义、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具体探讨了大学生篮球联赛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入学入伍阶段体能强化训练是新学员端正入伍动机,锤炼意志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培养责任意识、尚武精神和军人气质的重要一环.但入学入伍阶段体能训练存在着训练理念陈旧,训练方法手段缺乏;凭情绪组训,负荷随意性大;考什么训什么,训练项目单一;教学方法欠佳,思想工作的手段缺乏等问题.针对入学入伍阶段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文化诸因素看先秦尚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蓦然回首先秦尚武文化,人们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华夏民族的刚道人格型在这一时期陶铸而成,尚武精神蔚成风气,整个社会提倡武勇,人们的身体训练、武艺技能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终于形成先秦时代体育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先秦尚武时代的结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今天我们从社会兵制、教育,风俗等因素来探讨先秦尚武精神,对于重新审视古代中国两种形态文化——尚武和重文轻武对体育的影响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扩大英语词汇量是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的问题,单词表记忆法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语境在具体的上下文中理解单词涵义,辨别易混淆词义,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词汇的掌握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词汇自主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它产生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此类问题虽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似乎至今并没有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解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武术不仅是现代语境下的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研究武术的概念,首先应该对中国武术产生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格斗技能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最初源头,但中国武术直接脱胎的母体则是古代武艺。武术与武艺的最终剥离,大约发生在我国的秦末汉初时期。而作为中国武术的真正形成,则应该是在我国的宋代。  相似文献   

12.
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于2009年重新修订了武术的定义,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这对现行的武术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何在教育环节中体现出武术文化符号、载体象征,如何体现武术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武术教育必须由单纯的武术技能传习转向更重要的武术文化传承.采用文献综述,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武术教育存在的弊端与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对未来武术教学教育方式、重心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侵略与争夺,我们只能选择自救,把武术文化精华加以传承、发展、创新,并期望由此推动武术教育方式的转变,进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论武术教育思想及其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武术思想的历史嬗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武术进行新的认识,对武术教育进行定义,认为高校的武术教育要树立"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身、心、群"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技兼备"的武术人才,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研究峨眉武术文化的前提是要对峨眉武术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作为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点的峨眉武术,因为其产生、发展和流传的成因、地域、特点的复杂性,造成峨眉武术文化研究中分类问题的多样化。概述了峨眉武术文化中分类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以峨眉武术发展的三个历史时代来分类将峨眉武术分为古代峨眉武术、近代峨眉武术和现代峨眉武术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小龙一直受到世人尊崇,他在电影与武术技击方面的成功客观上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视他为武圣。通过对李小龙与截拳道的研究和分析,得到若干启示:1)中国武术必须突出实战技术的研究;2)武术技术须以简约为好;3)武术表演艺术应建立在高超的技击技能之上;4)武术须与哲学结合,通过技击将培养人的道德、理智、自信等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5)一分为二地看待李小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决不是“神”。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对"异文化"的追逐过程中,致使传统武术的回归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原本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传统武术,在人们对求新求异的过程中逐渐被冷淡,如今"异文化"正在以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名义挑战传统和礼仪的理性精神特质,传统武术的回归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反传统中追求传统武术的回归、从自我异化中追寻传统武术的回归、从盲目媚外中追随传统武术的回归,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武术的回归进行新的探索,为传统武术的回归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习武人重视武艺比试结果的角度出发,揭示受落后的传统观念影响习武人身上有较强的争强好胜之心,不愿在人前显现出技不如人的事实。故而指出武术教师应该摒弃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从身体状况的现实情况出发,通过中长跑练习提高身体素质,加强柔韧素质练习、套路练习、武术理论研究,建议成立武术社团或者武术训练队、与具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学生进行实战技能练习,通过长期坚持,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提高自己的武术专业技能水平,注重自身的武德修养,使之成为新时代优秀的武术教师。  相似文献   

18.
弘扬民族体育重视高校武术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武术发扬光大.然而,就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对武术重视不足的问题来看,武术大有被冷落之势.本文通过分析讨论,提出"三个建设"的观点,即建设一条顺达的习武通道,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武术师资队伍,建立一个武术科学研究中心,以期实现弘扬光大武术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境进行研判,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对“武化教育”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认为:“武化教育”是个体从“术”至“道”过程中的“修炼”方式,它是摆脱野蛮而对人的一种“修饰”,注重培养对象的“灵与肉”和谐统一,其不在于知识灌输,而在于通过“武”的手段达到对人生意义之“觉”“悟”的亲切指点。“武化教育”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具有重要的补给作用:对学生的补给体现在对“德”的培固从“有”到“全”,对“智”的涵养从“一”到“多”,对“体”的养护从“量”到“质”,对“美”的转向从“外拓”到“内聚”;对教师的补给体现促进教育理念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演进,教育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迈进,教师培养由“粗放”向“集约”转向;对体育课程补给体现在对运动认知的自明、健康行为的自省、体育品德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的精神产生和变迁进行研究,旨为揭示武术精神之根本,兴我中华。为当今物质的社会理智的辨析现代的武术精神,并探寻精神的驱动力,重新激发武术的能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武术本质精神引申出的战争精神,发展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竞技精神。2)从社会大背景影响武术产出的为统治者建功立业的封建政治精神,发展为现代武术的民族精神。3)武德应与社会大背景润泽出的不同时代和形式的伦理道德精神融合创新发展。4)应以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为依托,创新发展武术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