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致力于消除对审美关系范畴的误解,探讨审美关系系统的结构规定性,论证人同世界的审美关系既是美学的中心范畴,又是美学史的中心线索;进而说明美学实际上是审美学,并尝试以审美关系为中心范畴和逻辑起点,改造现行的美学体系,建构新的审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的来临 ,已经为多种文化表征的出现所决定 ,也由此呈现出深刻而又丰富的问题性。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 ,生态美学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 ,它是从一种新的存在观的高度思考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所显示的问题性 ,还体现了从本体构成方面对美学学科的深刻改造与整合 ,有利于维护美学的完整性 ;另外 ,生态美学是从“尊重”、“爱护”与“亲和”的立场上去建构人类多种关系状态 ,这对重建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及诗性智慧、促进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等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审美形态学》是郭昭第的第三部个人专著,也是继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又一部个人专著性质的高等学校美学教材。这部美学专著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了传统美学本质论、学科论和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创造性地建构了真正具有全方位视野和完整体系的审美形态学理论,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美学专著。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和文化视界等方面。一、新颖的理论体系虽然雷蒙德《艺术形式的起源》(1892年)、帕克《艺术分析》(1926年)和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1956年)早已提出审…  相似文献   

4.
打开青年学者郭昭第先生的《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从中发现当代审美理论研究的一种新的开端,一种新的愿望,这在于他把审美放置于真正具体的审美活动本身及其逻辑展开的形态作为理论的架构,对传统美学本质论、学科论和形态论或强调现实美、或重视感觉美、或张扬艺术美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进行修正和整合基础上,建构自己现实美、感觉美、艺术美三大审美形态理论的现实成果。本文不揣浅陋,拟以此为线索,对郭昭第先生的《审美形态学》试作评述,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学界对青年学者郭昭第先生理论追求的理解和重视。对于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需要与科学创造的关系中,理解科学创造与审美活动的统一,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审美需要产生的基本前提;审美需要具有相对独立的品格和发展历史;创美规律和审美需要不可分割。科学创造是科学家对美的追求,是对审美需要的一种满足。科学理论的美学原则体现为和谐性、新奇性、对称性和简洁性。  相似文献   

6.
无论写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表现最突出的要算文艺作品了.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由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集中表现在艺术中,所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因此,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作为艺术美的文学艺术是和美学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邹关调 《美育学刊》2021,(6):I0008-I0008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巴蜀之地"天地闭塞"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巴蜀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和审美思想,古人的美学之思就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等"物"的情感反馈,因此,地域必然是美学思考的生成因素。谭玉龙的《巴蜀美学史稿》就梳理了历代巴蜀中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想、理论,力图把握巴蜀美学的独特气质和发展脉络,建构巴蜀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美学家李斯托威尔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曾说:“作为哲学各学科中的一个学科,美学还是最年轻的一个孩子,还是一个‘辛德莉拉’(灰色的姑娘).”我觉得这种提法较清楚、较准确地说明了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美学是哲学家庭中的一个“辛德莉拉”有多层含义:一方面,美学既然是个姑娘,那么她就不能脱离哲学这个家庭,需要依靠这个家庭而生活;但另一方面,美学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那么就意味着过不了几年她会长大出嫁,脱离这个家庭去独立生活.我们为什么说她目前还是哲学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呢?首先,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美学是什么,它研究什么对象,并且表明对该对象的研究没有对它的哲学理解是不可能的.”象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美学史上对美的对象、美的实质的研究完全取决于美学家的哲学立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意识对现实对象的关系问题.不但美的问题,而且崇高、悲喜的问题的解决要取决于怎样解释人关于这些审美属性的概念对客观现实的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为了更好的认识和推动中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使其在经历知识引入、学科构建、问题论争为时代特点的发展之后,更快的步入学科“共时态压缩”轨道。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内容、研究范式及知识建构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1) 在学科内容上,实现从“体系构建”向“问题关注”并由“问题关注”向“问题间关注”的转型;2) 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从“描述性研究”向“实验性研究”并由“实验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的转型; 3) 在知识建构上,实现从“学科嫁接”向“学科联姻”并由“学科联姻”向“学科内生”化方向的转型;4)中国运动训练学的转型应是双重的,单纯的“历时态”发展轨迹不利用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引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鲍姆加登提出了美学是“感性学”的学科,但真正赋予其学科品格的应是在康德的“审美判断力”这里。康德将美学与需借助概念的逻辑理性认识严格地区分开来,然而,“审美判断力”在面对艺术问题时,也不得不纳入理性的内容。但这正是“美学”的需要,也正是它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体育美学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结论写在前面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枝,是研究人对体育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现代体育学的组成部分。体育美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体育中美的规律;科学地说明体育运动中审美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人对体育和美的爱好,具有正确认识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美的能力,为更好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服务。体育美学的研究范围,乃整个体育领  相似文献   

12.
我校文史学院中文系郭昭第教授的《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作者整合传统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超学科视域阐释了作家的生命现象、文本的文化现象和读者的审美现象,从而创建了完整的文学元素学理论体系。该书不仅大量援引了不同学科视域的观点,进行了诸多引申性阐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大胆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研究封闭基础理论的学科界限、割裂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采取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单一学科视域研究方法等局限,在建构文学理论超学科视域研究的新格局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诗歌鉴赏理论研究以读者与诗歌艺术的审美关系作为主要课题。一部吸收古代传统理论和借鉴现代西方理念的,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歌鉴赏学》,应该建立在客体论、主体论、生成论、方法论等四个理论基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严谨的、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诗歌鉴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文章以当前江苏高校大学生生态美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对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生态美学教育的意愿度及心理预期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生态美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全球范围来看,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模式逐渐被消解,对美和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思考的美学基本理论日渐弱化。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更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是各种具有差异性和专门性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当今社会文化现实和审美活动在实践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传统美学理论不断提出挑战,传统美学学科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以往美学学科内部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这意味着需要对美学基本理论进行反思与重建。尽管一直以来,各种新的美学形态不断推出,试图对美学在当今语境下的发展做出与时俱进的回应,但是这样的回应却是主要通过对某一领域的审美活动、某一具体形态的美学研究展开的,所以呈现出相对单一和碎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审美差异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搞好中外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具象艺术处在向抽象艺术持续转向的范式危机之中,作为新旧范式转换的一个过渡形态,当代前卫艺术(后现代艺术)自身也充满了表征的和审美的危机,并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美学模式面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化倾向无法展开恰当的批评,因而也导致艺术审美阐释的危机。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既涉及艺术概念本身,也涉及大众对艺术的期待。以显现美学、气氛美学等为代表的当代新美学突破了分析美学之藩篱,重回审美的“感性学”传统,以“显现”“气氛”“通感”等感性概念为解释框架,建构以身体为中心的感知经验,重新发现和阐释了当代先锋派艺术作品的诸感性特征,针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提出了合理的感性救赎方案,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回归。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经历了道德、理性和审美三种精神的追求,健康与体育的美学联系是体育教学模式建构所需要的生命关怀,审美精神是体育“手段论”与“目的论”价值观的融合点和评价尺度之整合所在。在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超功利态度;二是重视情感的建构,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性;三是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的审美化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