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跨步跳是三级跳远中的关键一跳,具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技术优劣对其成绩影响较大。通过现场摄像与图像解析的方法对参加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跨步跳起跳三个时相的技术参数进行运动学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跨步跳起跳三个时相中,着地角、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两大腿夹角、蹬伸幅度、膝关节的角度、腾起角度等运动学参数的合理性均不及世界优秀运动员。三级跳远跨步跳起跳腿着地瞬间摆动腿角速度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着地角、两大腿间夹角、起跳腿的缓冲幅度、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增加值、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都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影片拍摄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以揭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最后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着地瞬间身体的内倾角均偏大,而离地瞬间的内倾角度则比较小;在起跳开始瞬间两大腿夹角都小于摆动腿离地瞬间夹角。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瞬间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与运动员着地瞬间速度的损失具有非常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跳高决赛的前11名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方式有"折叠式"与"屈腿式"两种;摆动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髋角与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运动员起跳的腾起垂直初速度、跳高专项比赛成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重心腾起垂直速度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摆动腿蹬离地面瞬间起跳腿踝关节的摆动速度与起跳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都存在着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参加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前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单足跳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作为研究内容,结合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资料,试图找出影响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技术的因素所在。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着地角与躯干前倾角普遍偏小;起跳腿膝关节的弯曲程度较大,髋角偏小;起跳腿膝关节的蹬伸幅度小,缓冲时间较长;起跳腿离地瞬间的起跳脚表现出"着地角大于起跳角"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运用定点高速录像(250帧/ s)的方法,对我高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三时相(着地、缓冲、蹬伸)运动学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跨步跳起跳过程中,着地角、起跳幅度、着地时重心高度、离地时重心高度、离地时两大腿夹角对跨步跳离地时水平速度影响较大,是造成跨步跳阶段水平速度损失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过分屈膝,蹬伸迟、不充分,摆动动作消极,不能有效地提高腾起初速度,提高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6.
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瞬间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运动学、肌电图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影像解析法,对天津市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动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着地瞬间采用较为明显的"屈腿着地起跳蹬伸技术",到最大缓冲时刻,支撑腿膝角为139.17°,处于合理的蹬伸范围,但在离地瞬间支撑腿膝角明显小于国内外优秀女子选手,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肌电图方面,半腱肌的用力程度始终是最大的,并且臀大肌、腹直肌、胫骨前肌和股内、外侧肌在跨步跳的踏跳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爱捷EMIG71运动解析系统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跳高决赛的11名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开始瞬间两大腿夹角均小于摆动腿离地瞬间,而且两大腿夹角的变化幅度比较小;最后一步步长以及步长/身高指数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最后一步摆动腿最大缓冲到起跳开始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有三种变化情况,上升、不变与下降。  相似文献   

8.
在背越式跳高中,最后一步起跳腿着地瞬间,运动员身体后倾角稍小于内倾角有助于提高摆动腿摆动效果.最后一步步长适度加大,有助于提高助跑速度,全速踏上起跳点.起跳阶段左踝关节平均角速度与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的膝关节蹬伸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落后的原因,采用现场拍摄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当中速度的变化、落地角与起跳角及重心腾起角、摆动腿的摆动、支撑腿的缓冲等相关的数据指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跨步跳踏跳过程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向上起跳的垂直速度小;踏跳支撑腿膝关节缓冲大,摆动腿后摆不积极,前摆不充分;着地角较小,产生的制动力大.根据分析研究,提出加强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和专项弹跳能力的训练、强调控制着地点、加强支撑腿的支撑能力和肌肉的退让性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SIMI Motion 3D运动图像解析分析系统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的前3名运动员起跳前后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表现为单足跳大,跨步跳小,最后跳跃基本合理,但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多;在跨步跳中支撑时间较长,身体重心腾起角度较小,以致使跨步跳距离比例过小;在最后跳跃阶段的着地速度、离地瞬间速度、身体重心的腾起角都不及世界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摄像、录像解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2000年田径大奖赛总决赛中,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各跳起跳时着地动作的特点进行研究,同时从力学角度对着地技术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为今后的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讨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动作的运动学特点,比较健将(n.6)与一级组(n.8)在助跑、起跳阶段运动学参数差异,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定量依据. 对身高、体重相配匹的健将和一级组成功完成的背越式跳高全过程进行三维录像拍摄,Simi Motion9. 01采集的运动学数据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与成绩进行person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 )助跑阶段:健将组倒3步、2步、1步重心合速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5),倒1步后倾角显著小于一级组(P<0. 05);(2)起跳阶段:健将组内倾角变化幅度、起跳腿髋关节蹬伸幅度、重心变化幅度非常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1),起跳腿着地时相重心垂直速度、离地时相重心高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5);(3)倒1-3步重心合速度、起跳蹬伸过程髋、踝关节角度、内倾角和重心高度变化幅度与成绩显著正相关;倒1步后倾角、起跳时相摆动腿角速度、起跳腿着地时相内倾角与成绩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根据起跳腿的运动特点,把起跳阶段摆动腿的动作划分为体后前摆、体前前摆、“突停”制动三个阶段。对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技术特点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重视对跳远运动员摆动腿的力量、速度、幅度的专项训练,是提高运动员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影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国家健将级和国家二级两种水平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起跳腿空间夹角明显大于二级运动员,不同水平运动员起跳腿空间夹角的变化趋势相同,同试跳高度成正比;不同水平运动员成功跳次的起跳腿空间夹角均大于失败跳次夹角,较大的起跳腿与横杆矢状面夹角对于二级运动员成功试跳有更大的作用;起跳点与横杆的距离、速度转化率、重心水平速度同起跳腿空间夹角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中外男子三级跳远优秀选手助跑水平速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影响男子三级跳远成绩的4个因素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为助跑、起跳,在这两者中,助跑水平速度又首当其中。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恰恰在这一环节上与国外选手相比有较明显差距。从而提高若要保持助跑水平速度,就要树立跳板不是助跑终点,而是助跑过程中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跳远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小腿支撑扇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时,其小腿支撑扇角对踏板前的身体重心下降、水平速度以及离板瞬间的重心垂直速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优秀排球、体操、短跑运动员在不同高度下跳深动作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的测试.结果表明踏跳总时间、着台瞬刻的膝角、重心缓冲距、缓冲时间、蹬伸的幅度、重心腾起高度及垂直冲击力曲线带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最大缓冲膝角、最大蹬伸膝角及T蹬/T缓具有普遍性.选择不同跳深高度所产生的踏跳效果与不同专项及运动员自身承载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