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客体不论是法益或是社会关系,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其对社会危害性抽象的表现应当纳入犯罪概念之中而非犯罪构成。犯罪客体必要说从规范评价、价值评价以及直接决定此罪与彼罪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但其理由都是值得商榷的。"犯罪行为二元论"作为一种剔除了犯罪客体的犯罪构成理论,与传统四要件理论相比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侮辱妇女罪与侮辱罪是一对较难区分的两种犯罪,这两种犯罪的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是有一定区别的,侮辱妇女罪所侵犯的客体应当是国家赋予的妇女特有的性权利,这是区分此两罪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娅 《职大学报》2015,(1):84-89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客体应为公民个人的信息权以及国家对公民身份的管理秩序,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主观要件为故意。司法实践中侦查取证困难、起诉主体不明确造成了该罪认定中的困难。应明确相关主体的行为规则以及该罪的具体界定标准,并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保守派与革新派论战的介绍并从德日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发展的趋势对犯罪构成进行再认识,在保留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逻辑体系基础上,把客体要件从犯罪构成转移到犯罪概念中评价,并在刑法实践中提升犯罪概念的必要地位以充分发挥其筛选功能。三要件的犯罪构成应该分为设罪犯罪构成和定罪犯罪构成,二者在思考和要件排列上有着不同的要求,不能混乱使用。  相似文献   

5.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在民事、行政和刑事领域都有相关的立法规定,但是在刑事领域所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由于其立法目的不同于民事和行政领域,故对犯罪的认定较为严格。认定商业秘密罪的成立,必须在主体上认定与侵犯商业具有关联性,构成复杂客体侵犯性,主观上存在故意以及客观上对商业秘密产生实害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见危不救”事件的频发,人们开始争论“见危不救”者是否有救助的义务,如果有是否应当让“见危不救”在刑法上入罪。从法理上看,“见危不救”行为符合罗尔斯关于“公平正义论”的观点,具备在刑法上入罪的法理基础,应该在我国建立“见危不救罪”。在同时符合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等犯罪构成四要件时,应当认定为“见危不救罪”,“见危不救”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7.
竞技致损行为的正当化根据及刑罚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允许危险理论是某些竞技致损行为的正当化根据。规则内竞技致损行为属正当行为,不应入罪;违反竞技规则并过失致人损害的行为属于允许风险范围内行为,不宜入罪;违反竞技规则并故意致人损害的情形超出了允许风险范围,可以入罪;非出于竞技目的而实施的致损行为,应当入罪。  相似文献   

8.
现行刑法第276条规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适用两个量刑档,在未造成严重结果时适用3年以下法定刑和造成严重后果的适用3-7年的法定刑。司法实务中,一般认为实施了该罪的基本欠薪行为且造成了严重后果,即可适用结果加重犯构造理论。文章立足于目前结果加重犯各学说理论,结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犯罪构成,予以提出作者自己对于该罪适用结果加重犯构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9.
论创新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活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它包含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要素。创新主体是从根本上探讨“谁在创新”的问题,创新客体具有两重性,实践创新客体和理论创新客体。前者包括两个层次:可能性客体与现实性客体;后者也体现两个纬度:从认识论范围上看,理论创新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从现实对象上看仅仅指向实践创新。与创新客体的二重性相对应,中介系统也是二重的,有物质性中介和非物质性中介。  相似文献   

10.
食品监管渎职罪是指负有食品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对其增设存在必要性与非必要性之争,关于其罪名设置存在分罪论与合罪说两种不同理论。综合分析,食品监管渎职罪增设具有必要性,在罪名设置上,将食品监管渎职罪分设为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和食品监管玩忽职守罪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依据一定的理论,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工具作用于客体,引起对象的改变,实现一定的目的。在这里,不仅客体要按照主体的意志发生一定的变化,理论本身以及掌握和运用理论的主体本身,也要按照客体的要求和实践活动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可以说,客体的变化,不过是理论和主体变化的必然继续和最终结果。正是这多种因素在相互作用中有规律分阶段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构成了理论回到实践的诸环节。只有全面地研究和整体地把握这诸多因素变化发展的诸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具体地说明理论回到实践的辩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两个心理位置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核心概念,该理论弥补了古典精神分析中对前俄狄浦斯期的精神形成机制研究不足的缺点,将个体的心理结构的形成退至生命的第一年,强调幻想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一套生命早期的精神动力学理论。同时,基于这一理论衍生出对精神分析原初过程的具体运作形式的理解,并厘清个体生命早年与重要客体之间的互动形式,为日后以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的成人和儿童心理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定义和客体争论一直是法律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采用图解的方法描述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对理论界存在的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以消释矛盾。  相似文献   

14.
从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有的民事法律制度来看,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主体说、折中说均不合适,客体说更加符合法律和现实的需要。以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客体说为基础,在夫妻双方死亡后用继承制度对冷冻胚胎进行保护更为合适、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可宥性事由源于英美刑事诉讼中的可抗辩事由,与正当化事由联袂构成行为出罪理论的基石。与正当化事由不同,可宥性事由已经僭越了法定的行为正当化条件,行为的违法性首先被肯定,只是在责任归属上寻求宽恕性处理。引入可宥性事由,可丰富体育竞赛行为入罪和出罪的相关内容,便于司法统一判定。分析认为,体育竞赛行为可宥性事由成立,要满足体育赛事本身具有合法性和正规性、主体仅针对运动员、行为局限于体育竞赛行为、违法目的“单纯”性、行为以“反规则”为前提等条件。入罪和出罪的类型化有利于定罪和量刑的规范化,分别对竞技伤害行为、滥用兴奋剂行为、假球等竞赛舞弊行为适用可宥性事由予以出罪抑或减轻处罚的情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体育竞赛运动员可宥性事由行为入罪不能忽视运动员自由保障的理念,且尽量避免选择性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16.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灌输主体、客体、手段、内容和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灌输理论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对灌输理论在认识上陷入"过时论"、"无用论"、"强制论"等误区。基于灌输理论遭遇的时代困境,应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培养灌输客体的需求意识、整合创新灌输的内容体系、优化灌输方法和载体及改善灌输环境,以发挥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与史学客体的各种界说或定义的比较分析,从历史的认识论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历史事实和史学客体是史学理论研究中不可混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具有各自的内涵和特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和史学客体的多变性,以及二者与历史认识的主体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使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艺术的审美本质应从主客体关系中去把握。马克思艺术理论认为艺术的审美本质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主体存在,而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对应所产生的和谐自由的审美关系决定的。审美关系是主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对象)相互对应形成的。审美主体在感知和理解审美客体时,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关系,主客体进入同构关系之后,不再是原来独立存在的事物,而变成了这种同构关系产物。艺术创作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罪过与客观行为,理论界认识不一,观点纷呈,司法实务界面临选择的困惑,法制的统一与权威难以实现。滥用职权罪是从玩忽职守罪中分离出来的,本罪本应被设计成故意犯罪,但囿于立法技术的原因,本罪实际被设计成过失犯罪。这使得本罪与玩忽职守罪在客观上难以有效地区分,导致司法实务界适用上的混论。笔者认为,只有从实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嫖宿幼女罪与奸淫幼女的强奸罪的构成要件为基本出发点,结合近年来各方讨论的焦点,进一步明确嫖宿幼女罪与强奸幼女罪的联系。否定两罪互斥论的错误做法,将嫖宿幼女罪与强奸幼女的行为相结合,根据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再分别加以定罪,给眼下争论激烈的嫖宿幼女罪一个理性的处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