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文章以健康中国为背景,以其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的意义及培养策略进行理论探究,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是专业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学习者而且是未来专业技能和健康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是我国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高等人才,目前高校对其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培养理念相对陈旧,健康素养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学生健康水平较低.建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培养计划;构建科学完整的健康素养培养体系;培养健康优秀的综合型体育人才是国家建设所需,亦是体育院校(系)发展根基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支持必不可少,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应该以“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为目标,以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为导向,不断调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体育人才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的平衡,这不仅是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基于健康中国视域分析高校体育人才培育的必要性,探索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并从创新培育理念、调整培养方式、完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技能等方面创新健康中国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促进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3.
以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专家咨询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产业融合的理论视角,研究健康中国战略下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包括需求拉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政府管制放松等四方面;结合健康中国战略, 我国应从加强舆论宣传、借鉴现代科技、优化管理制度、加大政策支持等路径促进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期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CNKI数据库(2000-2014年)为文献来源,应用CiteSpaceⅡ软件对检索文献的关鍵词、发文作者、研究机构以及来源期刊等进行分析,并建立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探讨我国身体活动与健康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发现,当前体育学与公共卫生是发文最多的学科领域,但建筑环境、社会生态、锻炼心理等方面逐渐成为身体活动研究的热点;研究人群则更多地选择青少年儿童与学生群体;逐渐形成了以马冠生、陈佩杰、孙飙、段艳平等为代表人物的研究团队.但是,应进一步重视交叉学科研究,提升整体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5.
研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对于构建健康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是中央政府提高全国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其具体融合策略还未形成具有广泛性的指导意见。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统计分析我国国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资源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采用文献法总结资源融合路径中的保障机制,最后通过五个角度探究全面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具体融合路径,目的是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研究结论是: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弥补我国医疗资源暂时短缺的缺陷,是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国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与健康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48  
运用问卷法、座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五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现状和对健康内涵理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寻求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良好的途径和方法,旨为更好实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健康是人生存发展的根底,是中国发展之基础,是校园体育事业的最终目标.人民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也纳入当今的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检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健康中国"的方针起到促进作用.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一直源远流长至今,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首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首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大赛相关信息资料和结果的分析,旨在总结经验与不足,以利于健身项目的发展和大赛的更加完善,并为中国学生"两操"协会协会以后制定全国大中小学的健身项目的推广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主要采用历史回顾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实践应用法等,对"健康"与"健康第一"思想作综合考察,研究认为:"健康"是产生传统养生思想的动因,主要包括动静规律、形神兼备、均衡发展、阴阳合气."健康"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今天世界所认同的健康观是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的.在学校领域中两次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是以学生体质下降为社会背景的,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也是以此为基础所构建的,并成为今后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计量学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研究进行整理,从政策文本梳理、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研究文献进行评析.结论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研究的内容缺乏深度,研究方法较传统、单一,缺乏实证性研究.建议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研究能够优化和创新研究方法;深化研究主题、扩展研究范围,将研究与政策学深入结合,从政策评估、政策监控、政策终结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并适当借鉴国外研究经验,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零售业正向多行业,多业态规模化方向发展。在中国市场,一方面它们先进的营销方式促进了中国零售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们明显的价格优势,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水平也给我国的零售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零售业要利用本土优势,从建立完善的企业供应价值链,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加快跨区域的优势企业并购及建立满意的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地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体育治理法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体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体育治理现代化是新时期体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法治化既是实现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体育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中国体育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对体育治理法治化的实现路径、评价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一种行业治理,体育治理法治化既要遵守法治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体育的特殊性。体育治理法治化的实现路径包括体育治理思维法治化、体育治理主体职能的法治化、体育治理规则法治化和体育治理方式法治化。对体育治理法治化的效果认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对《源氏物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综合评述,重点之一是介绍了《源氏物语》在我国的翻译情况,并对三个中译本作了简要的点评。重点之二是关于中国的《源氏物语》研究,主要涉及到我国高等学校外国学教材中的《源氏物语》和近20年来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中华情"结"     
中国结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它渗透着悠深的文化底蕴;寄托着深深的情意;蕴涵着美好的祈盼与祝福.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群体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只有青年群体对国家、对中国梦产生深刻认同,才能积极推进中国复兴之路的发展进程。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家认同、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与中国梦的涵义,其次,在分析当代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现状和对中国梦理解与践行的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当代青年群体国家认同对实现中国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基于数年来积累的大量一手实际测量数据,我们从不同层面验证了中国互联网无尺度现象的存在,并推算出中国的无尺度网络幂次定律公式.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我国跆拳道运动在训练方法与手段、技战术、运动损伤和选材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跆拳道运动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教练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与体育中介经营相关的WTO规则的深层分析,多方面探讨了加入WTO对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体育中介组织应对国际化竞争挑战和经营发展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权力的行使得不到有效的制约 ,就会滋生腐败 ,官员贪污受贿这一社会毒症在我国历史上渊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始见官吏受贿索贿的记载。鉴于权力腐败对社会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历代统治者大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予以防范和惩治。本文试对各历史时期反贪立法中的反贿立法作一点探讨 ,以求借古鉴今 ,服务于我国当前的反腐斗争。  相似文献   

20.
浅析当前我国女性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女性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妇女就业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影响我国女性就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剖析,从而提出改善当前我国女性就业的相应措施,为当代中国女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