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简要考察了国外的作文教学,认为在写作训练中重视观察、思维等能力培养,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重视写作与生活的"联结"、与各科教学的"联结",是一个重要趋势.这实际上体现了"综合教育"、"素质教育"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而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依赖于教育.无论是作为一种产业、一种生产力,还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都是知识经济的中心;面向知识经济,教育必须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博雅教育及其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大学教育改革提出的"博雅教育",旨在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核心,英美文学即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因为文学教学以文学为依托,既训练语言能力又培养人文精神;英美文学则通过英语语言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是英语语言艺术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体;英美文学教学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方得以实践现代教育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博雅教育。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给人的培养模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应既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又不能忽视人的个性差异.要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统一起来,就必须从人性的双重性、时代发展与教育目标及内容的演化、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内涵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而创新素质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中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把传授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立足课堂 ,寓创新意识于课堂教学中。一、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课堂氛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创新意识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除了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发达的生产力外,更重要的是其成员必须具备的较高的整体素质,而艺术的教育与熏陶对于素质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对此,党和国家极为重视,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原国家教委也先后于1988年和1996年下发了《在普通高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国家教委[88]教办字025号)和《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国家教委教体[1996]5号)文件。这无疑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校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趋势出发,把艺术教育作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数学作文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学教育模式是新世纪探索的主题,它能够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和作用,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科综合、学科渗透,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和数学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8.
能动性的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是教育自觉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人才需要的产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方法。因此,能动性的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把"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试行"知识与技术,体质与健康,能力与品德"的培养。把推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适应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服务。融入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将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现代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单一性教育转向综合性教育、滞后性教育转向先导性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教育是一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存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体育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够为更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思维模式提供条件,并且在拓展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体育教育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实地考察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芬兰等国外学校户外教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户外教育,户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户外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校户外教育的开展与社会户外教育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各国学校户外教育的开展结合本国文化,体现出各国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时空特色。我国应学习国外学校户外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展好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学校户外教育。  相似文献   

13.
国防教育是普通高校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国防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通过研究通识教育和国防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防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旨在探索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导向,在国防教育的观念、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凸显通识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不仅是清末政府倚重的权臣,而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废除科举和建立近代系统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之洞提倡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行将体育置于三育之首、对军事体育也很重视。张之洞的体育思想,对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与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风,对当今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和远程教育机构服务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运而生,区域性远程教育公共体系的建设也在探索之中。本文以广西电大建设的广西区域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研究探索区域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特点、运作方式、服务模式,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远程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拥有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条件和功能优势,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对劳动教育认识的偏差,劳动教育存在地位边缘化倾向、学生劳动价值观念不强、劳动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育人导向,遵循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德育工作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协同教育机制、完善多层级考核评价机制、重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劳动育人实践项目、深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劳动锻炼、优化学校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多采用显性教育的方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如教育者构成单一,对受教主体的特征研究不够等。相较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具有内隐性、渗透性、开放性、长久性等特征,更凸显“以人为本”,符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发挥高校隐性人员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同时,从环境、制度、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加强潜在教育资源设计,实现环境育人、制度育人、实践育人、新媒体育人。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体育教师个体主观教学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存在一些困难,其原因之一是具有基础地位与强势作用的体育教师个体主观教学观念造成的认知与行为实施的盲点.更新体育教师个体主观教学观念,需要体育教师把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的言行作为研究对象,提高自我觉察的敏感性,并用语言表达使个体主观的教学观念清晰化,进而对其进行梳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当前,武术教育面临的实际危机,是既缺乏对武术文化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又缺乏对武术文化教育理念的实践. 从理论基础而言,武术技能教育是以武术技能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而武术文化教育则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培育的养成教育. 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实则是一次武术教育境界的巨大转变,它将有助于认清武术技能教育着重于技能完成的生物体训练,武术文化教育着重于"文武兼备"的完善之人的培养. 由此,武术教育才能充满希望,武术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特立是中国20世纪彪炳史册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徐特立在70余年的执教生涯中始终将德育置于教育之首,形成的德育思想丰富而深刻。身教法与关怀法是徐特立的两大特色德育方法,深入挖掘关于徐特立的这两大特色德育方法思想,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德育理论和改进当前的德育工作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