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较明显的因素有:家庭结构、家长期望、亲子关系等家庭因素,师生关系等学校因素,学习问题和与异性交往状况等自身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1)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营造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要影响源之一.本文通过对长春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抽样调查,形成了对网络与中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思想道德品质的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使网络成为学校德育新方式,有的放矢地更新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内容,以及"反客为主"地发展网络环境下学校主体性德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 ,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 ,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人际交往。网络交往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同时 ,也深入地影响到他们“自我”的形成。笔者将探讨网络交往中主体的特征 ,以及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 ,人际之间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在人际接触中 ,人们都希望广结人缘 ,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实际交往中 ,有些人却事与愿违。笔者着重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行为、父母教育方式、同伴接蚋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表明(1)学习不良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2)学习不良儿童较多表现为被同伴拒绝或忽视;(3)父母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使学习不良儿童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与同伴交往中多为受欢迎儿童.  相似文献   

6.
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和宽松的交往空间 ,促进了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更新了他们的观念 ,丰富了他们的情感 ,促进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增强了他们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社会测量法,把493名初中生的同伴接纳水平分为高接纳、一般接纳和低接纳三种类型,用自我描述问卷进行测量研究,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发展做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对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发展进行干预,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发展有显著相关;2.同伴接纳程度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3.通过干预学生的同伴交往,学生自我概念会发生显著变化,有利于初中生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育锻炼方式,达到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目的是各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464名高中生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压力承受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异体和年级差异;青少年体育锻炼量、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相对稳定和合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时间与压力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正相关,与人际关系负相关.必须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以及对青少年影响、加强青少年的科学锻炼,积极开展健康指导课程;学校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进一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运用体育锻炼促进人际交往,增强青少年的整体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虚拟网络交往已成为现实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大学生虚拟网络交往常缺乏正确的目的性,表现为重娱乐、轻学习,重虚拟、轻现实。因此,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探索高校大学生虚拟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和谐发展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往和休闲的重要手段.而随之产生的网恋,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给青少年带来一些心理障碍;耗费青少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易使青少年道德沦丧,变得缺乏真诚和责任感;诱发犯罪等.对此,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应该注重人际交往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来自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及班级中人际交往的各方面压力,对中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几方面应相互配合,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适当减少中学生的压力,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下滑,体育参与不足是重要原因。运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及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实证研究,以期找出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有10个因素集,即体育功能观、自身运动基础、家庭体育观、家长体育习惯、体育教师、体育课内外融合、体育设施及时间保障、体育的社会地位、同伴影响、大众传媒等因子。应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功能观教育;培养兴趣;家长支持;提高体育教师的亲和力、认同感和组织能力;丰富体育课内外内容,使青少年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升学考试体育;媒体转向大众体育;同时注重培养青少年体育榜样同伴关系。尝试性的为青少年体育参与不足提供借鉴,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会经常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其原因主要来自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和心理系统三个方面。要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除了要遵循交往中一些基本原则外,对于有严重交往障碍的学生,还应掌握一些自我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影响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它在让青少年享受着快速的信息沟通的同时,也使其现实交往能力逐渐被弱化。在这种状况下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性团体辅导具有显著必要性。本文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个案,结合测量数据分析了开展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提高现实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是维护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主体,在青少年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团结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机结合,科学分析了新时代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难点、风险与挑战,拓展了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推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体育习惯的养成与体育参与不仅与家庭、学校、社区、同伴群体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他们之间的互动联系以及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背景、制度的建立等现实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紧密的关系.因此,要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需要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从系统上思考和认识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各种不同层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针对性策略.美国著名的生态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系统全面地认识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因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2009年至2010年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学校卫生》三种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方面的论文,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及社会适应方面。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社会能力、行为特征、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四个方面。各主题研究的侧重不同,其中对青少年行为取向影响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对学生学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献次之。这与当下父母对子女所关注的问题基本相符,即比较关注他们的学业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同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影响青少年行为方式。探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青少年运动友谊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锻炼承诺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等研究工具,先后对广东、湖南省内11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锻炼自我效能、运动承诺对体育锻炼行为有着显著正向直接影响;在锻炼同伴运动友谊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发挥遮掩效应,同伴运动友谊在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的激发作用下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发挥正向作用。研究认为应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同伴培养,多开设集体项目,创设体育运动环境,提升青少年锻炼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和锻炼动机,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兴趣。  相似文献   

20.
试论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期是同情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及幼儿同伴交往等因素对幼儿同情心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培养幼儿同情心的可行策略有:创设充满爱的环境、提供榜样示范、进行移情训练、体验痛苦挫折和学习表达技巧等,把同情心的培养列入幼儿情感教育的体系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