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草地是新疆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两个重要因素,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以NPP作为指示器,利用实际净初级生产力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草地的影响。以2000年作为分界点,将研究时段1982-2015年分成1982-2000年与2000-2015年两部分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82-2015年新疆草地以恢复为主。1982-2000年,气候因素是新疆NPP增加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主导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79.41%;2000-2015年,相比于上个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加强,人类活动主导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3.03%。同时,人类活动导致NPP增加的面积占比由18.71%上升到27.87%,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工程促进草地的生长。主要由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NPP减少的面积占比由1.78%上升到15.22%,主要位于伊犁河谷、阿尔泰山区南部以及塔城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坚持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并对其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另外,还需减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等放牧强度过大地区的牲畜量,从而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熵值法从城镇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方面测度20世纪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江苏省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但南北差异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县域尺度城镇化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城镇化相似县域单元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态势,并且空间集聚的程度总体不断增强;县域城镇化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宁镇扬地区演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依据城镇化的丰富内涵,从人口、经济、社会和地域景观4个方面构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联合国、象限图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2004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反映城镇化水平的较大部分信息;社会城镇化和地域景观城镇化反映的信息较小,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有限。2)综合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差异和空间集聚性差异的双重特征。3)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质”和“量”关系可划分为城镇化严重超前型、中度超前型、轻微超前型、基本协调型、轻微滞后型、中度滞后型和严重滞后型7种类型。4)城镇化的动力因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品零售总额、存款余额、财政支出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主导驱动力,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拉动力这两大主体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有所减弱,金融力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有所增强,外资辅助力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坦桑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通向非洲、辐射非洲内陆的重要门户,它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基于坦桑尼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人口和城市分布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交通通达指数模型,从县域与城乡两个层面对坦桑尼亚交通通达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坦桑尼亚县域交通通达水平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东北沿海和维多利亚湖沿岸,低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中央铁路线中段以北、中央铁路线南部的广大地区;2)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殖民历史、政府政策等影响,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水平差异十分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坦桑尼亚制定区域交通发展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对中-坦产业精准对接和产能转移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2015年和2020年为时间截面,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软件分析福建省九地市体育产业关联的空间结构及网络特征,并探讨福建省体育产业合作的协同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结果表明:福建省体育产业关联强度和关联总量增长迅猛,城市间体育产业关联日益密切,但是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及非均衡性分布特征;整体网络中心度不断优化,并聚焦到泉州、莆田、福州3个城市,网络从单核心驱动逐步过渡到多核心引领发展格局;网络密度逐年提升,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整体出现了“泉州-莆田-福州”“厦门”“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4个不同的凝聚子群。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挥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城市间体育产业关联,提高体育产业要素流动速率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去哪儿网获取高档酒店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分析、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对乌鲁木齐中心城区高档酒店业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运用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2000年前、2000-2010年和2010年后3个时期乌鲁木齐中心城区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新增高档酒店分布重心北移。2)2000年前高档酒店呈现围绕商圈扩张的特点,形成3个主要的高档酒店空间分布集聚区;2000-2010年新增高档酒店的扩张呈现围绕商圈、交通枢纽和文化体育设施扩张的特点;2010年后新增高档酒店场所主要围绕商圈和交通枢纽扩张。3)2000年以前新增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呈现离散性分布特征,2000年以后新增高档酒店空间分布呈现愈加明显的集聚性分布特征。4)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等级的酒店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县域工业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空间优化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工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重并计算得分来测度县域工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以此为分析的基础变量,利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以及热点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中心城区工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县域单元;2000-2004年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2004-2012年县域工业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且发展均衡;热点区历年来一直集中于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长吉及其周边县域,未发生明显迁移;最后提出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伴随快速城市化的乡村聚落的衰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了缓解这种现状,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看待村庄的衰减?如何合理布局村庄和促进乡村振兴呢?日本作为一个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经历了乡村衰落和町村合并,该历程可能对中国有所启示。分析日本过去近100年不同等级町(镇)村数量变化、人口数量变化、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町村聚落变化的影响因素;然后从4个方面探讨日本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1)町村规模越大,在时序上衰落(数量减少)越滞后,但2000年以后(城市化后期阶段)不同规模等级的町村都在减少;2)1980-2015年町村数量减少率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其中,减少率最高的区域为濑户内海两侧地区,均高于80%;3)1980-2015年町村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都市地区(东京都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大阪都市圈),且离都市圈越近人口增长率越高;4)城市化快速发展、町村合并及选择性的乡村振兴是导致町村变化的3大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利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差异的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虽然个别地市发展存在一定起伏,但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成都和攀枝花一直是水平最高的地区;从空间格局来看,以成都为中心,沿宝成-成昆一线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四川省各地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均衡发展趋势,并未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驱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和政府行为对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主要驱动力,自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作用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减弱。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国家级贫困县是扶贫攻坚的主阵地,探索其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化诱发因子之间的关系和机制,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是摆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问题;以滇西南集贫县域为例,在分析县域城镇化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口、经济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构建滇西南集贫县域城镇化水平的分析框架,展开城镇化推进动力的主成分分析;最后,提出优化三产产业结构、培育引进技术人才、推进县镇村城镇化和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发展路径及策略,以期对滇西南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首先基于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04-2012年该区域内各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量化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并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负空间自相关性,新型城镇化建设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极化效应,即重点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对周边地区资本投资、人才资源、知识的吸引,形成了高速发展、效益良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同时由于过度集中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发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导致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明确贵州县城经济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认为地理位置、交通、政策、资源、政府投入、产业结构、城镇化是造成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开放与快速城镇化对村镇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已有研究在宏观尺度上对村镇产业类型和城乡关系展开探讨。基于村域尺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揭示行政村实际特征和要素差异,从而识别村镇发展模式并形成参考意见。以福建省沿海村镇东山县60个行政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亮点分析法区分亮点村与一般村,选取社会经济与地理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村际发展分异要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东山县村际发展差异与地理区位、人口、产业发展、财政制度等要素有关联,其中海岸可达性、距县城距离、外出务工人口、渔业产值、人均财政支出对亮点村有显著性影响。东山县亮点村形成了两类发展模式:一类是城镇化影响下非农产业多元发展的"城镇化带动型";另一类是依托海洋资源,以海洋渔业及其附加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型"。在这两类发展模式下城镇化村和新型渔(农)村正在形成。从微观视角研究东山县村镇发展模式的特征与不足,并探讨福建省在多要素作用下产生的多样化村镇发展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可为沿海地区村镇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水足迹这一视角为研究区域农业空间资源要素匹配提供了新思路。以天山北麓农产品主产区15个县市为例,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可视化技术,测算差异指数和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水足迹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7年区域内部水足迹指数不平衡且具有波动性,呈现出中部高、东西部偏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宏观态势,东中西地区分异趋于弱化,且2017年普遍下降。农业布局现状可分为过密型、合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就水足迹指数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各要素的匹配关系而言,发现沙湾县、乌苏市的水足迹-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外部不公平性最为突出。具体而言:沙湾县和乌鲁木齐市水足迹-灌溉用水量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昌吉市、乌苏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农产品水足迹与耕地资源匹配度较低;克拉玛依市区域水足迹-经济不平衡性较高;沙湾和奇台县农产品水足迹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匹配状况较差;乌苏和奇台县水足迹-农业技术不平衡性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县市水足迹与各要素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吉林中部城市群发展对推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东北振兴具有战略意义。从各市县相互作用角度,基于吉林中部城市群26个市县的多指标、时间距离和列车班次数据,运用熵权Topsis、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各市县空间经济联系与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吉林中部城市群单极化发展突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反映由长春市区向四周衰减的态势。2)吉林中部城市群各市县关联强度前2、5、10名的经济联系在全局上呈“高联系邻近集中、低联系松散分布”,市县联系“十”字形发展主轴突出。局部上反映地级市区的连接作用突出,其他市县的弱联系制约一体化及同城化进程。3)整个城市群的FPI指数为0.101,呈现绝对主导的特征,长春市区辐射影响有限,区域节点城市发育不足。4)吉林中部城市群可分为4个城市组团。中西部区域向心集中特征显著,西北部区域对外协作效应突出,东部区域以吉林市区内外联系为主,南部区域发展潜力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建设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可以划分为利益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其他动力。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重庆城市化水平,需要对推动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动力进行分析。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重庆直辖以来各城市化动力在其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城乡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势差是其城市化最主要的动力,区外的拉力作用强于区内产业发展的拉力作用,农村推力作用显著,而非经济利益动力,特别是教育环境的吸引也起一定作用。应健全重庆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由外流向内化转变,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发展和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外劳模式"的农民城市化,是一种"浅度城市化",产生了大量"准城市人口",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土地换身份模式"是各地政府为解决"浅度城市化"、"准城市人口"相关问题,实现"农民市民化"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但其面临交易风险、就业及社会保险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且受到"局部性"的限制。"权利与义务对等模式",基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的原则,使农民工作为纳税人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更加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农民市民化"模式。为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应积极推行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基本层面建立覆盖全体非农业劳动者,进而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改革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收益分配制度,让失地农民获得更加公平和充分的土地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