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而中华武术又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并渗透了养生学、传统哲学、中医学、宗教、民俗学等多咱理论。意在通过养生思想在武术运动中的渗透,阐述武术运动与传统养生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世界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武术“竞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传统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结合东、西方传统文化与观念特征,从宏观上阐明了武术"竞和"思想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微观上论证以"竞和"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武术观念是武术走向世界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正从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向着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身心健康的武术俱乐部教学模式迈进。为此,对吉林省部分高校实行武术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完善和构建高校武术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试图从对明清、民国、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至今4个阶段武术思想的变化过程及其文化生态成因的考察中,寻得历史对当下武术发展道路困境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性继承了传统武术“侠义”“结社”的思想,民国时期发展性继承了传统军事武术思想,因而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武术自身也蓬勃发展。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武术思想与传统相背离,传统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排挤,武术“现代化”全面铺开,武术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在探索中发展,逐步认识到只有民族集体性的文化传统回归,才能为武术的核心价值观的回归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化因素决定了武术运动存在的历史长度与质量。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逐渐由运动本身向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追求转变。这一根本转变直接影响着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与本质。研究发现,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养"、"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与发掘与研究,将对武术运动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助于推动武术运动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术教育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构成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文化学和历史学视角对古代武术文化中教育思想进行探讨,认为武术文化的教育思想特征主要为:儒家文化的修身观;道家文化的养身观;佛家文化的防身观.在新时期我国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时代背景下,武术教育思想又融人了新的时代内容,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的科学发展范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明确了中国武术科学发展范式的构建逻辑:1)继承优秀人文传统,包括崇人尚物的和谐价值观、历久弥香的爱国主义情怀、大车以载的武德教育;2)削弱武术人文的传统障碍,包括挥之不去的玄幻色彩、口传身授的旧规陋习、消极保守的传播意识;3)把握武术现代发展范式的有利局面,包括"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各种比赛学术推动效应显现、新技术多学科干预机制形成、影视传媒业有效推动;4)遏制武术现代发展范式的不良势头,包括武术套路攻防技击特点的弱化、"工具理性、锦标主义"思潮泛滥等,进一步明确了构建中国武术科学发展范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现状、培养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少、分布不均衡、素质不高、培训少,教师希望参加武术培训的愿望高。研究认为,发展大武术观指导下的学校武术,师资培养是关键,其路径应该是省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武术继续教育中心开展师资培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支持教师参加武术培训、组织专家成立武术讲师团开展"走基层"武术进学校活动、学校与专家结对子定点指导培训师资、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武术活动和比赛等。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严复思想的视角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分析。研究认为:严复对西方文化的深刻透视使其在对待传统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中西、体用"论争,对当代中国武术的内部争论有着启示意义;同时严复思想局限于时代背景,其所倡导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当代武术发展需要警惕的;最后,从严复所提炼的翻译学"三字经"中,可以总结出中国武术传播的三字经。  相似文献   

10.
利用网络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存在内容与需要"脱钩"、岗位与素质"脱钩"、理想与现实"脱钩"等因师资、教学方法造成的问题,提出了树立终身武术锻炼思想,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技能掌握,丰富活动形式等改革思路,从而推动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武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发展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竞技武术越来越多地注重表演效果,逐渐失去了武术技击的精华,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大众的关注。相比之下,传统武术以其技击性、文化性和健身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众关注度,然而由于传统武术主要在民间发展,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使得传统武术在边缘化发展过程中鱼龙混杂,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急需政府出手扶植,同时对内容庞杂的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创造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融合发展,同台竞技的新时代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而尚"中道",贵"和谐"则是这一文化的精髓。从历史一路走来的中华传统武术,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这一精神实质。从传统武术的动作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藏的中和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学校武术百年来的发展热点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近代"尚武"思想和军国民教育思潮,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推动了学校武术的发展;中央国术馆在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建国初期,学校武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文革时期的武术发展扭曲畸形,但依然在压制中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武术加快发展,但是在教学内容和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上还存在不足;新世纪的学校武术,又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与挑战.同时对百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分析研究不足,探寻未来方向,旨在为中国学校武术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高等院校传统武术的教育与传承,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体文化,是未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它是建立"尚武竞和"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依据,是将武术运动项目竞技的特点和规律(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特点和规律(价值理性),以及制度建设统一起来的战略发展性的研究。竞技武术偏重于"夺取锦标"外延性研究,忽略了武术对人的灵魂,即武术"和谐文化"的研究,这是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建设适应中国武术在世界发展所必需的人本位的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其加以规范,以提升中国武术"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少林武术在起源与发展中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少林武术的武德方面.2)少林武术的拳术、招式命名.3)少林武术的内功修炼方面.4)佛教修行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特别是禅与武术的紧密相连,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拳禅合一”的武术.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从文化生态改变、传承人状况、传承人的保护方式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提出推广传承人的群体化、营造文化空间、加强学校教育来维系与保护传统武术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与竞技:现代武术发展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史料,对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通过对武术发展历程中暴露出的历史问题和现存矛盾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路程充满着艰辛与坎坷,武术的改革和自我发展总体上是成功的,中国武术的今后发展更应注重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是对个性化的块茎事项广泛认同后,凝练出一统化的树状法则,使得文化在遵循这种普适规律不断地发明中世代相传。对“传统的发明”中,富有活力的民间块茎思维生成是一种充满自由的发明,这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具备高度整合能力的国家树状思维则是集大成的发明关键。经过实证与理性分析,源自民间、有待于国家进一步支持的,通过故事情节制造悬念、以丰富的传统拳种展示技术自由的“竞艺武术”是继“竞技武术”之后的“传统武术”的当代再发明。“竞艺武术”不仅符合当代体育竞赛属性,还充分地继承了武术传统,平添了传统文化含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失为武术文化演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