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小学生礼仪教育》是武汉市“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1996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的研究,现已按期完成,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目的与意义: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礼”与“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指社会制度、法规、规范,“仪”是行为表现形式,“礼”是“仪”的标准,“仪”是“礼”的具体化、形象化。不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自周公孔子制礼作乐奠基,到《大唐开元礼》纂成定型,而后又传承宋元明清,传统礼仪绵延3000年。这种礼仪在古代文化中占据着基干和核心的位置,是如台湾大学高明士教授所说:“如果要以简单的文字来说明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分,实当举礼、律两者。”(《论武德列贞观礼的成立》)礼法涵盖了文化活动的主要部分,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评论周秦汉唐礼仪文化,应给予一个怎样的价值判断呢?礼仪最早的产生在人类社会文明曙光初绽的远古时代,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极低下的生产力下,能得到的维持生命的食物经常是极为有限的。需要一种强制和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能够平均分配食物,人类社会的第一礼“饮食之礼”,就这样体现着克制和公正,产生出来了。《礼记·礼运》篇对此有个出色的论断:”夫礼  相似文献   

3.
张旻  刘宁 《阅读》2011,(11)
亲爱的同学们,在古城南京的秦淮河畔,在闻名遐迩的夫子庙内,座落着一所极富古典韵味的学校——南京市夫子庙小学。这所学校始建于1907年,已在风雨中经历了一百多个年头。多年来,夫子庙小学以践行孔子教育思想为校园文化特色,是国内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学校。  相似文献   

4.
礼仪实践训练课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看、学、练、演、用”是礼仪教学的常规模式。课堂教学重在讲,主要是转变学生观点培养礼仪意识,让学生深深体会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道理。而实践训练教学更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自主,并逐步将礼仪要素转化为自觉、自然的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礼”思想作为农耕文明重要文化遗产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因由,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也因此烙上深深的印痕,从拜师择徒到德化教育无不彰显出儒家思想的印记,呈现出民族礼仪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浅谈先秦“礼”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谈到“礼”时,常有一个莫名的局限,似乎“礼”是专属于懦家的议题,关于“礼”的典籍,也大都放入儒学的范畴内。然而,“札”真是儒家的专属论题吗?还是说,这只是千古以来的错误印象所造成的错觉?本文并无能力去解决这千古以来既定的思维逻辑,只想籍由对“礼”在先秦时期一些变革的探讨,试图探讨一个对于“礼”的新的思维方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礼,明清释奠礼在主体的礼仪程式和礼仪规范方面保留了固有的礼仪特征,传承了释奠礼这一古老礼仪的本质意义,同时也凸显出不同朝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彰显出礼仪制度"变"与"不变"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明清两代释奠礼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挖掘释奠礼的深层次内涵,而且对不同朝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特征有一个侧面了解。  相似文献   

8.
西周的“射礼”是上古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的集中体现,故分析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要从“射礼”入手;而要了解西周“射礼”的组织机理,又须从“射礼”中的官制入手。西周的“射礼”是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萌芽,这一萌芽的分析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对人体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殷商时期王畿之外分布有大量的方国诸侯,它们与商王朝之间是十分脆弱的主从关系,双方通过一定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习俗和规定来维系这种并不稳定的联盟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甲骨卜辞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确存在着诸侯朝觐商王以及商王礼待来者的礼仪内容,包括商王朝对朝觐者的迎入之礼、诸侯至王都之后所行的将币和助祭之礼、商王对朝觐者的赐命与飨燕之礼等。后世文献典籍所见的朝觐礼仪在3 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大多可见其史影,周因于殷礼的传统观点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礼仪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具有重“礼”轻“体”,且对传统礼仪表现出皈依与反叛的两面性等特点;探索了传统体育礼仪对传统体育的影响,认为:使传统体育脱“俗”向“雅”,去竞技化而促进礼仪体育的发展,并间接促进传统体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另外,约束了女子体育的发展,使部分项目脱离群众并走向神秘化。  相似文献   

11.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手势语言与原始礼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礼的起源,仪式分析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先秦礼书记载的大量动仪,实际上就是由许多原始民族中习见的手势动作语言发展而来的,而乐舞则是更加生动形象的手势动作语言。由手势动作语言转化而来的礼节仪式最初仅仅是一些简短的片段,经过数千年的损益,后世产生的新文化因素不断被吸收进来,它的原始形态反而不易为人察觉,但它的精神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孔孟荀之礼更有其重要的意义。在孔孟荀那里,礼可以分作三重境地,分别为经验境地的“礼之仪”,道德境地的“礼之义”,天地境地的“礼之理”。经验境地之礼囊括了经验世界中种种人伦秩序、规则、仪式、制度,导源于道德境地之礼。道德境地之礼作为人的德性之一,发端乎人之情,归本于仁爱,且给出了经验境地之礼。而经验境地与道德境地之礼皆本源于天地境地之礼,人间之仪则、生灵之礼性皆本源于天地境地之礼的一体流行。且天地境地之礼是经验与道德境地之礼的总根源,内涵于万物之中,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天地须臾不可离。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社会发祥以来 ,“礼”傍而从之。不同社会 ,“礼”的价值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古“礼”常通于“法” ,服务于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7.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先秦各家在构筑自己思想体系时必须面对的传统思想资源。孟子正是在改造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走了一条“以孝释礼”的道路,即把主要用来标志贵贱、等级身份的宗法之礼转变为表达血缘情感的孝道之礼。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与礼仪结合的机理进行探索,认为:传统体育与礼仪有双向的依附性,传统体育与礼仪的结合符合古代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对传统体育礼仪进行思想性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中的等级制度、门派制度、性别歧视、以礼代法等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应该摒弃;其中的德礼并重、贵和尚中、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20.
<正>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独生子居多,生活条件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多冷傲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学校里实施礼仪教育呢?一、开展礼仪教育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他的专著中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