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阐明体育生活化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体育生活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世界性历史过程,体育的后现代发展不能取代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历史阶段。尽管目前我们尚未形成相对较为一致的体育生活化指标体系,但具有较强量化特征的体育生活化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必要的。最后提出了我国实现未来体育生活化途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化是现代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社会文明的必然.通过分析我国"后发展效应"与"不平衡效应"对体育生活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一系列合理措施、途径和策略构建我国体育生活化,为加速我国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体育生活化是体育行为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而形成体育生活习惯及其过程,是全民健身和终生体育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从"场"理论视角,借助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场"的关系性解构,分析"场"中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提出加快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使高校体育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树立"场"思维意识,从关系角度统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各因子协同发展;纠正高校体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增强体育生活化吸引力;实事求是,突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校本特色。  相似文献   

4.
体育生活化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解析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内涵,从青少年体质现状、营养、心理诸多方面分析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青少年的体育需求,以及实现体育生活化的途径,期望为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需要与创造:体育生活化研究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人们生活需要和新生活创造与体育生活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对“需要与创造”是研究体育生活化的逻辑起点这一论点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指出:(1)体育生活化的运行,离不开人的需要与创造性;(2)需要与创造的关系是唯物辩证地理解体育生活化途径;(3)需要与创造地关系也是说明体育生活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回顾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概念形成历史的基础上,反思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观相背离的典型现状:1)过分注重技能学习和体能增长,忽视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2)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大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3)远离大学生活,偏重学科世界;4)高校体育教学预留给大学生的精神空间狭小。揭示了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与终身体育的关联在于,首先,体育教育生活化实现了体育的最高目标一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体育教育生活化是促进体育生活化的催化剂;再次,唯有根植于生活的,方有可能是终身的。在此基础上,从终身体育教育观的视角,进一步明晰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发展的视角出发 ,对我国体育生活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 :需要与创造是体育生活化全面启动的根源和本质。  相似文献   

8.
大众体育的理性回归--体育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化的实现,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中深刻的人内涵。分析了体育生活化对健康生活、经济生活、职业生活和化生活的影响,并提出良性发展的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9.
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对体育生活化的内涵及意义作了阐述,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开展体育生活化的不利因素,同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求为体育生活化形成一定的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百姓总体上朝“小康”社会迈进,由此决定了我国体育生活化运行的可能性。体育生活化的运行是现阶段人和社会进步的真正体现,它有利于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理需求健康、科学和明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凝聚、整合我们的社会。体育生活化的实现,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中深刻的人内涵。  相似文献   

11.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核心价值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法的价值与《体育法》的价值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体育法的价值统摄体育领域内所有法律规范,对这些法律规范都具有指导作用,《体育法》的核心价值应与体育法的核心价值一致。通过分析认为,不论是狭义的《体育法》还是广义的体育法都应该以公平作为其核心价值。目前我国《体育法》以秩序作为核心价值不能反映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体育法》将秩序视为核心价值,必然使其成为一部管理型法律,造成权利义务条款的不对称,义务条款的数量远远多于权利条款。《体育法》公平价值某种程度的缺失,造成了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等条款的比例失衡。  相似文献   

12.
论体育赛事的内涵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别对广义“体育竞赛”、狭义“体育竞赛”、我国体育产业中“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赛事”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将“体育竞赛表演业”与“体育赛事”的内涵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在我国当前体育新闻传播视野下对“体育赛事”内涵的误导,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报》奥运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并从微观层面重点考察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对《中国体育报》六届夏季奥运会报道的内容分析表明,《中国体育报》对“民族认同”议题的报道较为重视。该报通过精选在奥运会中的体育事件,加以强调,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成为体育与民族认同之间的接点。  相似文献   

14.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肖渊实在《云南省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及的"水五寨"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云南水族传统体育发生了很多变化,并不是文本记载的那样很少变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贵州水族聚居区一些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水族主要居住区已消失;云南水族现存的体育项目倾向于同周边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融合,且多数现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面临消失。  相似文献   

16.
三维社区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体育研究走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社会体育正在成为我国体育界新的热点。但是,面对参加对象十分广泛、地域空间十分宽阔。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复杂的社会体育,研究者们不能不做一番冷静的思考,即如何开展社会体育研究。本文以三维社区视野对中国社会体育研究走向的探讨,正是循此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健康中国战略是学校体育治理的基本遵循与动力,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必要路径与举措。在健康中国战略观照下,我国学校体育治理面临诸多困境,体现在:1)政策缺憾与执行偏差;2)课改失语以及价值冲突;3)发展封闭与地位边缘;4)资源匮乏与文化堕距。出路是: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执行力;促进学校体育社会化,增强发展活力;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体育健康融合;丰富体育资源供给,夯实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术语是学术话语构建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学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倍受关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日趋增多。在已有文献中,有关体育学术语及其英译的研究已有涉及,但由于缺乏大规模数据支撑,以往研究中多为个案分析,对汉语体育学术语体系及其英译现状尚未进行全面分析。以"NUTERM"的体育学术语子库的汉英双语术语数据为第一手资料,对中国的体育学术语体系及其英译现状展开系统分析,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学理探讨,提出完善中国的体育学术语体系及其英译的策略。旨在促进"NUTERM"的体育学术语体系进一步完善及体育学英译术语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体育行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基于我国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浪潮下,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推进,利益角逐也不断加剧,由竞技体育引起的纠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错综复杂的竞技体育纠纷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看,当务之急是建设完善、有效的体育行业协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唯有此,竞技体育纠纷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也唯有此,我国体育竞技市场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我国体育行会及体育行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的现状分析,指出我国体育行会内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我国实际对我国体育行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提出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以2004年F1中国大奖赛上海站报道为切入点,从核心团队、核心内容和核心受众三方面,比较分析《体坛周报》、《足球.劲体育》和《南方体育》这三家当今中国知名体育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并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