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在当代民族复兴进程中,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与自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为进一步理解并探索“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表征、动因、内在逻辑模式以及重建所需坚守的思想理念与可能的实现路径等问题,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讨论的细致与深化,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以及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文化传统”相关代表性论述,并对“武术文化传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尚武精神、武术门派、拜师仪式、民俗武术等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再造,构成了当代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典型性表征;武术主体寻求身份认同与自我启蒙、经济诉求与表征再造、“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是中国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重要动因;对武术文化传统符号的历时性借用与共时性置换构成了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内在逻辑模式。研究最后提出,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传统的重建,应秉持自身的传统,抱持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动态传统观,避免犯历史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的错误,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重建路径。  相似文献   

2.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多学科理论,对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创造性转化中国武术文化资源,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研究指出,具备深厚文化内涵与国际知名度的武术,以及规模空前扩大的高校来华留学生是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多得的品牌资源与不可错失的战略资源。对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进行改革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当前,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的路径主要有四条:坚持文化导向,从战略高度科学定位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标准化建设;守正创新,实现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中弘扬传统与注重当代的贯通;创新传播,促进高校留学生武术教育传播向日常生活化延伸。如此改革,可以使武术文化资源通过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实现创造性转换,实现担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从 “家”范式概念出发,结合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梳理武术门户历史建构的内在逻辑。指出,武术门户的历史建构始终遵循着 “家”范式共相类推的制度传统,具体表征为 “家”文化传统的武术门户认知观念,“家”代际标识的武术门户技术体系,“家”亲情纽带的武术门户伦理话语,“家” 实践模式的武术门户内在超越。基于 “家”范式,武术门户以其内在的规定性,不仅摆脱了被外来文化同化与强制阐释的命运,而且使得林林总总的武术门户始终具有 “吾道一以贯之”的 “家”范式特征。推动中国武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双重价值等量齐观,既要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力与尊严,更要肯定 “家”范式传统中 “亲亲为大”的价值理念。在以古鉴今与中西会通中重构武术门户的内在合理性,重塑武术门户的正面形象,促进武术门户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间 “头人”制度的一种反映,武术社会中常用掌门人一词来表述武术门派中的现实权威,并且基本确立了血缘传承、弟子传承和权力技术综合考量三种传承路径。通过口述史法、现场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一个民间武术门派的掌门人选举、权威构建、日常运作的考察发现,掌门人在传统日趋式微的今天,具有凝聚集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人们通过现代选举制度、科层权威和传统权威来再造掌门人的现实权威;当代民间武术门派的发展必须经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同时指出, 现代社会中的法理型掌门人在应对传统权威中的 “种姓”制度时不得不做出 “禅让”的妥协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相似文献   

5.
梅州客家狮舞是民俗体育文化生发传衍的缩影。客家狮舞的文化生成包含“外缘”与“内演” 两个方面。“外缘”包括:(1)客家狮舞是对汉、魏晋、唐宋以来形成的贵族狮舞传统的承续;(2)作为客家狮舞根基的武术由外而内汇成;(3)佛教民俗化以“大头和尚”“西游故事”等凸显狮舞的客家特征。“内演”是指基于客家聚居地的封闭性,狮舞文化在多元因素融合中演化定型,表现为武舞融合、喜悲兼具的仪式表达和艺术化的现代转型。客家狮舞植根客家民俗生活,作为“流动神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象征和地方治理的中间媒介。唯有客观理解民俗体育形成的历史过程与机制,才能深刻认识民俗体育个性之必然,继而探寻不同族群以民俗体育为媒介的和平共存之道。  相似文献   

6.
摘要: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更有力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基于此,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跨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为研究对象,对其理论的来源、演变、作用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研究认为:武术文化软实力是指仅当把武术作为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时,在跨文化传播中,以武术文化作为资源的软实力;武术文化软实力实现是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权利转化需要两个步骤来实现,而在软实力的权利转化过程中权利主体能够起作用的主要是第一步权利的转化,因此对于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第一步权利转化,即由其软实力的资源转化为受众吸引力的传播过程。该研究为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明确了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作用机制,对于武术文化软实力来说是研究“源头”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旧石器时代并存、延续时间更长的还有一个“木器时代”.由于木元素巨大的价值内涵而成为民俗体育文化起源的动因.重在研究与“木元素”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及其在民俗体育中的多元价值功能;进而以“五行观”中的“木”为基础,揭示养生文化、武术与木元素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审视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视角,借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武术文化资源与资本的逻辑关系、转化动力等因素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剖析.提出武术资源的可意识性是武术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武术资源到资本的转变是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向;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一种隐形的软权利的博弈;武术文化的产业性必须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术文化的继承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是对个性化的块茎事项广泛认同后,凝练出一统化的树状法则,使得文化在遵循这种普适规律不断地发明中世代相传。对“传统的发明”中,富有活力的民间块茎思维生成是一种充满自由的发明,这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具备高度整合能力的国家树状思维则是集大成的发明关键。经过实证与理性分析,源自民间、有待于国家进一步支持的,通过故事情节制造悬念、以丰富的传统拳种展示技术自由的“竞艺武术”是继“竞技武术”之后的“传统武术”的当代再发明。“竞艺武术”不仅符合当代体育竞赛属性,还充分地继承了武术传统,平添了传统文化含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失为武术文化演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F0002-F0002
河北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大省,我国渊源有序、拳理明晰的民间武术有129个拳种,其中50多种发源或振兴于河北,如八极拳、迷踪拳、形意拳、杨式太极拳等等。河北境内很多区域都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民间武术》课程充分借助地域资源,依托体育院校优势,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武术文化精髓,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苏不同地域文化中的民俗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吴文化区域的民俗体育具有鲜明的吴地水乡特色,生活娱乐气息较为浓郁;金陵文化区域的民俗体育呈现一种多元并存的态势;维扬文化区域的民俗体育带有浓郁的娱乐性、兼容性特征;楚汉文化区域内的民俗体育以陆上项目居多,宗教信仰、武术拳术项目较多;苏东海洋文化区域的民俗体育具有涉海性、交融性、御敌性等特征.江苏地域文化中的民俗体育面临多重现代危机: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民俗体育传承人出现了严重断层,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民俗体育外部保护措施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江苏地域文化中民俗体育的现代调试路径主要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营造不同地域民俗体育的生态环境;提升创新能力,与体育赛事、学校体育、娱乐活动等融合发展;完善民俗体育保护的顶层设计,制定并落实各项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为主要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事实, 通过剖析近代武术文化生产的时代特征,从权力与知识的角度阐释近代社会精英参与并主导武术文化范式变革的本质。研究认为:在近代“救亡”主题下,社会精英的介入改变了武术原有的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的“小传统”形态,使武术在文化范式上进入“大传统”的范畴之内。而武术救亡作为社会精英理念的“顶层设计”,则须经过“知识”的俗世化才能够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最终形成近代国家救亡全民化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对“牛郎门”武术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牛郎门”武术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注重实战的拳种,体现了山东沿海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尚武精神.对“牛郎门”武术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群众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武术文化也可称是无形资产,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对其开发的是否合理对武术文化资源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即层次分析法,以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对其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估,得出各个对应指标的权重.结论显示:通过AHP法对河南少林功夫、太极拳等武术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的总体得分较高,说明其融合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提出了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深度融合开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多重史料互证的方法,对北洋时期的射礼复刻尝试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射礼改造思想进行史实还原与文化阐释:(1)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采借燕射的文化符号复刻投壶礼,以期表达政治诉求;(2)新生活运动期间的射礼改造思想则多处采借乡射礼的文化资源,以期规训国民。以上案例表明,统治阶层基于特定政治目的复刻射礼,阻碍了射礼向民俗化、大众化、人文化方向的转型。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成都的“射金章”,正因其“非政治化”的草根取向,成为民国时期射礼民俗化较为成功的个案。在新时代鼓励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应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让射礼回归礼乐精神的人文本质,并在多元化发展路径中转变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6.
广西武鸣“三月三”壮乡民俗盛会中的散打擂台赛,开创了解放后广西武术散打擂台赛及全国擂台赛的先河,它具备了民族和时代的发展特点.研究武鸣“三月三”散打擂台赛的发展现状和壮家武术习俗,对弘扬、壮大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武术散打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传承视角,以河北民间武术为内容,以高校为载体,将河北民间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与高校的教育功能、传承与传播能力相融合。把河北民间武术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依靠教学、社团组织、教工组织等路径进行普及,借助高校平台,从教育与科研的高度,将河北民间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研究舟山海岛民间民俗舞龙运动的源起与特征、并与内陆民间民俗舞龙运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海岛民间民俗“舞龙”源起于“海神信仰”、“海洋宗教影响”、“王权统治”、“龙图腾”崇拜的心理需要;海岛民间民俗舞龙与大陆内地舞龙的相同特性有健身娱乐性、群体性、承载性和文化传承性,差异性有信仰规约性、涉海性、融合性、地域性等,并诠释了海岛民间民俗舞龙从酬神、悦神、娱人转变为“感恩海洋、人海和谐”的新内涵,彰显海岛人特有的“海洋精神”。  相似文献   

19.
摘要:武术的发展壮大与民间武术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中“侠以武犯禁”为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忙来种田,闲来造拳”的习武之风则为武术提供了内部动力。然而,随着历史的转变,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现代社会组织成为主流,民间武术组织在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发展困局。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间体育组织的相关理论,针对当前民间武术组织困局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民间武术组织根植于民间社会;民间武术组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控;部分现行管理制度在民间武术组织中“水土不服”;民间武术组织“自组织”能力不强,缺乏资本的创造能力。针对现状和困局,通过协同合作、社会互动、网络传播等方式改善民间武术组织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20.
“西口文化”是在“走西口”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形态.走西口使得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积淀了独特的民风民俗.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挖掘整理“西口文化”背景下的民俗体育活动.研究表明:(1)“西口文化”是河灯会、高跷、九曲黄河灯游会等民俗项目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土壤;(2)“放河灯”其寓意在于缅怀、悼念“走西口”的人民;“九曲黄河灯游会”是对走西口人“出门通顺”,保平安的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