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2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两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3.
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湖南梅山武功地域拳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拳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拳种又较好地促进了地域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域拳种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的开发、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路径来促进民间武术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传承视角,以河北民间武术为内容,以高校为载体,将河北民间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与高校的教育功能、传承与传播能力相融合。把河北民间武术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依靠教学、社团组织、教工组织等路径进行普及,借助高校平台,从教育与科研的高度,将河北民间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地域拳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地域拳种在农村生存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影响地域拳种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的偏离、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主导行为的失衡等.民间武术在农村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武术的发展演变是以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为依托,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的。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武术风格和流派,这与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及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把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观点运用于当今中华武术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深化武术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实践操作与运用、文化建构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认为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以及逐步理解“文化”应成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田野中的逻辑”和“逻辑中的田野”告诉我们,学习“地方性知识”以及“他者”文化解读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基础;如何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去寻求人类文化的普遍法则与意义系统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彰显文化重构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地域武术的学术研究应更加注重微观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力图实现武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学理层面的自由融通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而尽可能的为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学理启示以及实践层面的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8.
巴蜀武术是传统体育与地域文化即巴蜀文化结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把巴蜀武术这一颇具特色的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巴蜀地域体育文化体系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巴蜀地域体育文化的内容,为巴蜀地域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崆峒武术作为西部地域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有着丰富的群众基础和民族特色,将崆峒武术引进学校,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崆峒武术,弘扬西部民族文化与精神;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崆峒武术习练与传承体系,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加入到习练大军中,丰富学科门类,树立地域民族文化品牌,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福建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视角,分析福建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表明:独特的地理环境是福建武术风格形成的物质基础;"宗族门派观与尚武特质"构成了福建武术文化典型的社会特征;"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积淀起福建武术文化厚重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河北民间武术所面临的环境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分析,进而明确河北民间武术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战略选择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论峨眉武术的起源及对"白猿起源说"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峨眉武术"的概念是指: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的峨眉山道、僧武术与民间武术,主要流传于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巴蜀地区乃至其它地区,以峨眉命名的各种拳术、器械、功法和武术理论等武术内容和形式的总称.峨眉山武术起源于峨眉山道家养生功.峨眉山武术"白猿起源说"是一种典型人为的编造、嫁接和附会,是对峨眉山地域武术起源的有意误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量阅读有关荆楚地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两省)中有关民众习武、练武、用武的文献资料,对荆楚地域民风中武术的历史做了较详细的梳理,旨在发现武术流传及其文化内容,即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繁荣丰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结出武术的流传方向为从遵崇格杀技艺逐渐向健身理念转变,由野蛮走向文明,单纯的格杀技艺经过历史的演绎而充满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对武术产生直接影响的宗教多为民间宗教,禁教(民间宗教)不禁拳的环境下,民间教门大都借传习武术来掩蔽其宣传教义,并借此发展组织和蓄养武装力量。民间宗教对清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武术的传播;教化了武德的内容;加剧武术与神仙、玄虚思想融合。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对武术产生直接影响的宗教多为民间宗教,禁教(民间宗教)不禁拳的环境下,民间教门大都借传习武术来掩蔽其宣传教义,并借此发展组织和蓄养武装力量。民间宗教对清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武术的传播;教化了武德的内容;加剧武术与神仙、玄虚思想融合。  相似文献   

16.
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以及实地考察调研等研究方法,从考古和体育文化的角度探析长三角地区海洋民俗体育船拳的主要源流及其特征,发掘地域民俗体育文化特色,分析船拳的发展现状,提出长三角地区海洋民俗体育船拳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为中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民族聚落为田野考察点,以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7个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生存与传承等问题。研究发现: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场域和主体实践空间;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传承表现为“血—地—业”交织而成的多缘并存的承继状态。具体而言,贵州麻江县龙山镇的苗拳、贵州黎平县觅洞村的黑虎拳和广西平果县春德村的春德壮拳以“血缘”为主导,河北沧州市孟村的八极拳和贵州独山县塘香村的布依拳以“地缘”为主体,云南盈江县喊撒村的孔雀拳和四川宣汉县天台乡的土家余门拳以“业缘”为主干;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师缘关系”是维系其多缘并存的纽带,“德行礼仪”是其文化品性的律令,而“功有其法、舞有其套、击有其术、拳有其理”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技理意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摘要:武术不仅是“术”,而且是显学和玄学的文化复合体,蕴藏着复杂而深奥的话语符号及精神意义。为了探骊武术文化的本真渊源与精神,对于武术及其高级阶段的内家拳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文化形态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哲学和体育学等视角,运用格尔茨的文化“深描”理论,对其学术范式及认知图式进行文化阐释。研究认为,武术是生命科学所涉,武术文化是觉醒的文化;武术文化的原初属性,是其“观念—意义”、“武—道”的符号—结构—编码系统,更多地依赖道德直觉、本能体悟等符号解码系统;内家拳是武术的代表和精髓;道家修真文化和隐逸文化促成了内家拳的原初精神——返璞归真,内家拳进而传承和践行着道家、道教的精神和价值——悟道蓄德;以武入道是武术文化的终极意义。研究价值在于构建系统的武术文化深层分析体系,厘清内家拳丹道武学的机理,挖掘武术背后“道德直觉”的隐形文化式样,还原武术的原初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促进国粹民粹的内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摘要:武术的发展壮大与民间武术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中“侠以武犯禁”为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忙来种田,闲来造拳”的习武之风则为武术提供了内部动力。然而,随着历史的转变,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现代社会组织成为主流,民间武术组织在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发展困局。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间体育组织的相关理论,针对当前民间武术组织困局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民间武术组织根植于民间社会;民间武术组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控;部分现行管理制度在民间武术组织中“水土不服”;民间武术组织“自组织”能力不强,缺乏资本的创造能力。针对现状和困局,通过协同合作、社会互动、网络传播等方式改善民间武术组织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