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9,(5):8-19
体育是城市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体育理念中的规则意识、公平原则以及竞争取向与城市发展中的契约意识、法权理念和自治意蕴具有相通性,城市为体育孕育生长环境与制度基础,体育为城市注入空间活力与生活文化。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体育发展模式、体育建筑意向表达、体育城市布局发展、体育小镇规划建设等话题备受关注和思考。对此,《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对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进行专访,本次访谈既涉及体育与城市的关系类型、体育建筑与城市意象等理论和经典命题,也涉及体育城市、体育小镇、体育产业等热点和实践话题,从城市发展史、城市文化资本和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等角度,解读并分析当前体育与城市研究中的若干议题,希冀为体育运动与城市发展以及体育与城市研究拓展新的认知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建构是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动需求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基础理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该研究从瞄准“急难愁盼”问题的突破,到助力“高质量发展”体育教育,再到服务“幸福人生”奠基的工程,较系统地分析了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建构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力求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借鉴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体育文化资本的形成机制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体育文化资本是研究和发展城市体育文化或产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影响或形成城市体育文化资本的因素有城市体育文化的基础差异、获得能力和保障力;城市体育文化和其资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市社会公共调节机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发展困境与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主、以发展趋势为纲、以小镇文化为魂、以服务体验至上。发展困境为:“需求与文化”双缺失、“趋势”不明确、“体验”无特色。发展路径为:通过调整价格扩大特色小镇的市场需求量;加强文化交流与保护,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软实力;规范资本介入,打造特色小镇的产业平台;调整产业布局,引领特色小镇产业趋势;吸纳优质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智能体育,增强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5.
目前,体育特色小镇定位重叠度高、有产品无产业的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文化内涵凋敝与产业逻辑缺位的桎梏。基于体育特色小镇的现实困境,首先,通过回溯特色小镇的历史印记,加强文化承继与产业逻辑的高度耦合与深度作用,认为体育特色小镇应与文化相契合,与产业相呼应,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必须回归中国的文脉传承,强调文化自觉与认同,遵循产业链演化规律,增强产业链联动效应。其次,依据产业链纵向蔓连、横向延展与交织协同3个阶段的空间形态、节点关系、投入成本与风险管理的变化,剖析产业链演化阶段与区域的特征,明确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培育的重点。最后,提出体育特色小镇文化源与产业链耦合的本质与路径,探讨在文化内源性要素指引下,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空间演化的价值增值过程,从而发挥小镇的承继功能、代谢功能、整合功能与嵌套功能,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生命力。研究认为,在区域条件均较薄弱的区域,应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深耕产业链节;在区域条件一强一弱的区域,促进要素资源流动互补,预防产业链关联能力不足的隐患;在区域条件均良好的区域,以“体育+X”与“X+体育”的联结布局,创新网络嵌入机制,拓宽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与心理空间,实现小镇与城市的共享、互融与共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各级城市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体育城市”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对发掘城市体育文化资本、塑造城市的体育特色、开展城市营销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运用现代文化社会学关于城市化、城市文化资本、城市形象、城市经营等科学理论观点,对体育城市的文化资本、体育城市形象、体育城市经营和品牌营销的发展战略等进行了解读,以期为体育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体育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物化载体,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进入中国。由于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传统体育文化本质上的差异使得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传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抗阻,因此,体育领域中的“西学东渐”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冲突的过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整理,总结出:近代上海体育在西方侨民体育的示范和引导下,走上从惊诧、排斥到调和、吸纳西方近代体育的发展历程,完成了对西方近代体育从吸纳、比照、融通的3个递进的演进过程,实现了西方体育在中国本土化的“变迁”与“重建”的过程,上海民族传统体育也经历了“解构”到“建构”的痛楚,实现了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传统民俗体育实现“由乡入城”的发展趋势。以武汉高龙为例,运用实地田野调查、个案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方法,对嵌入城市的民俗体育传承运行机制展开探究。研究发现: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传承运行受多方因素影响,其发展主导力量“靠自己”与“靠政府”紧密结合;传承状态“很热闹”与“不景气”相互切换;传承策略是“文化弘扬”与“产业打造”相互支撑;呈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两种价值诉求。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并非以“复刻”的样态出现,而是在多方力量博弈之下,通过功能拓展或形式再造,实现文化再生传承。因此,该研究确立以“变迁中的再生”作为核心概念和分析机制。希冀为当前的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梳理我国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现状,提出终身体育研究要跳出工具价值,重塑终身体育意义价值;跳出学校教育领域,构建终身体育体系。身体素养理念为终身体育确立了从“离身”到“具身”、从“表现”到“体验”、从“割裂”到“整合”的价值取向。构建“双全—双生”终身体育个体发展理论,以情感、身体、认知、行为4个维度作为终身体育的个体全面发展要素,以全生命周期为参与时间,指向生命体验的获得,以形成生活体育文化为价值追求。构建“融通—共生”的终身体育体系发展理论,认为终身体育体系应包含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面对3类体育形态发展目标有分歧、认识定位有偏差及协同合作有壁垒的问题,提出通过以身体素养培育为目标促进各形态体育融通,以终身体育体系化发展为路径促进各形态体育共生来破解。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论述后社会发展理论对理解体育健康的方法论意义,基于社会健康发展趋势提出由体育健康代替运动健康的观点。认为:体育健康的高情感、低成本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使“传递观”的传播不适合解释体育健康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去媒介中心主义”的影响下,建立在“媒介中心主义”和“知-信-行”认知框架上的健康传播观念与体育健康传播的属性不适配。从传播的仪式观重新定义体育健康传播:个体通过体育健康知识、经验、情感和意义的分享,实现体育健康文化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对于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内生式发展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资金结构缺乏合理性,外部“推力”大于内部“自发力”;居民尚未形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元素挖掘不足,小镇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动力;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牵制,缺乏合理引导与制约。通过对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构建,提出发挥政府引导功能,给予相应的政策保证;明确运营管理企业发展方向,落实发展职责;明确小镇居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健全利益保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举措,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升级和促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欧美国家有着很多闻名遐迩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历史悠久的小镇文化,阐述了西方国家小镇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法国霞慕尼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和运营模式,从区位特色、产业特色、治理特色3方面总结了霞慕尼小镇建设特色和发展经验。提出对中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以运营思维进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深度培育产业驱动力,实现产业融合和联动;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IP,提高产业附加值;利用消费驱动增强旅游辐射力和小镇外向度;营造生活吸引力,打造生活新空间;立足未来对生态进行保护,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以同处祖国西南红水河流域的山城广西马山县的壮族与瑶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民族在运动风格、活动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和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差异。研究这种差异,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小城镇社区体育为中心发展农民体育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袁广锋  张水顺 《体育学刊》2006,13(5):135-138
提出以小城镇社区体育作为突破口,发展农民体育的基本思路。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对农村及城市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和对周围乡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以及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它在农民体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议政府要为发展农民体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托小城镇,面向农村的体育组织网络,培养体育骨干;利用当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资源;引导农民利用地方特点和资源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中美大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结构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育运动倾向问卷对中美4所大学的41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中国157名,美国256名,旨在分析了解体育成就动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结构及差异,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研究体育成就动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体育成就动机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因素之间的联系方面,即:虽然中国和美国大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是由3个因素构成,但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则存在不同文化背景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社区体育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健 《体育学刊》2004,11(3):18-21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现代化社区体育亦应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同步发展,但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参与,以重庆市为例,提出了政府应在全市规划、城镇规划、建设资金、就业、社区体育管理、社区体育促进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发展社区体育的相关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7.
归化外籍球员是诸多国家发展本国足球的重要手段。中国足球归化外籍球员既是建设体育强国、发展体育产业、构建中国特色足球文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足坛发展趋势、借鉴亚洲足球强国成功经验“冲出亚洲”的需要。归化球员可在短期内提升中国足球的国际竞争力,逐步补齐体育强国建设中竞技体育项目的结构性短板,推动中国联赛走向繁荣,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鲇鱼效应”,刺激本土老球员的“求生”本能,带动本土年轻球员成长,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足球运动,夯实中国青训体系。在归化外籍球员过程中,应维护《国籍法》的安定性,坚持“一人一籍”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同时推动3种归化模式协同并进,注重培养归化球员的文化认同,加强顶层设计,谨慎选择归化对象。  相似文献   

18.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原武术文化信息化技术手段、信息大数据的建立、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产业化价值链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将以“根”为价值核心的中原武术的文化,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生产力,构建中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