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长跑的训练应考虑两个特点,一是比赛距离,二是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即身体对不同类型训练负荷的反应。 众所周知,跑的距离越长,来自有氧代谢的能量所起作用就越大。要使运动员有效地适应专项比赛距离,除训练外还取决于遗传因素。最重要的遗传因素是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构成。各类肌纤维的比例决定一个运动员在运动时所必要的酶的活性和最大吸氧量能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长跑专项训练具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比赛距离即专项训练内容;另一种观点是决定于运动员对不同类型训练负荷的身体反应的特性。 1 中长跑的能量来源大家都知道,跑的距离越长,越依赖有氧代谢能力。然而,对于长距离跑适应的另一因素则是遗传决定了运动员肌纤维的类型,肌纤维的不同比率决定了运动员获得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张炜 《中华武术》2021,(2):83-83,84
一、110米栏的体能特征110米栏属于田径项目中的体能类速度型项目,同时又对运动员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特别是栏间跑的连续性、节奏性和协调性,对成绩至关重要。110米栏的日常训练主要包括速度训练(平跑和过栏速度)、专项速度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从供能特征来看,110米栏运动时间短,功率输出高,主要依靠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提供能量,在训练和比赛间歇以及运动后的恢复阶段,主要靠有氧代谢补充磷酸原系统(ATP-CP)储备并清除乳酸和代谢产物。因此,从人体的能量供应角度来看,110米栏属于磷酸原系统直接供能,有氧氧化补充能量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4.
对运动员在800 m 跑比赛中的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分析了身体重心、下肢动作、机械能量和能量有效性,其结果有利于改进技术,并为指导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梅锋 《体育教学》2009,(7):55-55
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200m跑训练有了新的认识,目前200m跑训练由传统的训练转向以训练强度为中心的质量训练。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生物化学基础上就200m跑的能量来源、速度与速度耐力的训练问题,及200m出现的一些新的动向进行探讨和分析,皆在为教练员、体育教师的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体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运动中能量的供应的能力,了解掌握肌肉工作的能量供应特点,对于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和选择训练手段是极为重要的。本文试图根据人体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分析400米跨栏跑的供能特点以及提高其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 400米跨栏跑项目属于(周期性)极限强度运动项目(仅次于400米跑)。跨栏运动员不仅要跑完400米距离,而且还要跨越10个规定高度的栏架。优秀运动员跑完全程男子一般需45″—50″、女子需52″—60″左右。从运动特点结合能量供应规律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高水平运动员800米跑的实战训练和比赛模式多为匀速节奏跑模式。普通体育考生虽无法与高水平运动员相比,但可以借鉴他们的匀速节奏跑模式,提高800米术科考试成绩。一、匀速跑节奏控制训练的方法结合800米跑供能特点、普通高中体育考  相似文献   

8.
前言 测试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量和强度,一直是个难题,因此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所承受的负荷量是一个未知数,这对足球运动员实施科学训练是个不利因素,为此,我们研制了“足球运动员跑量和强度遥测电脑记录仪”,可测得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实时步频。由电脑从步频测试值所换算出的各种不同速度的跑量与实测值比较,误差绝对值百分率的平均值约为4%左右。因此“足球运动员跑量和强度遥测电脑记录仪”,能够较精确的揭示足球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跑量和强度,为训练科学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1.中跑运动的能量来源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有氧供能(aerobic ficenergy)和无氧供能(anaerobic energy)的百分比协),可以确定它们在能量连续统一体中相应的位置。在能量连续统一体的一端,如100m跑,能量主要来源于ATP—CP系统;在另一端,如马拉松跑,能量主要来源于有氧氧化系统;存它们之间的运动,除乳酸系统供能外,至少有另一系统以一定的比例为运动提供能量。这种不同运动项日的能量供应特异性就决定了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中跑是周期性运动中的亚极量运动,它包括800m和1500m跑等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特点,训练的原则虽然是适合每个人的,但具体训练方案应当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内容。对这个运动员有益的东西,对另一个运动员可能是无益甚至有害的。在现代中距离跑中,速度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而速度耐力则是比赛取胜的关键。本文仅就自己年度训练的安排,探讨男子800米跑的训练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放松跑的理论依据,采用资料分析法对短跑放松跑的生理机制及训练进行分析论述。放松跑技术特点是对抗肌对参加运动的主动肌产生的阻力较小,动作协调放松,步幅开扩,减少体力消耗,节省能量,可提高全程跑效果。采用加速跑、跟随跑、斜坡跑、匀速跑训练是提高短跑放松跑技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生理因素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时,肌肉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它们可供运动员从事不同距离、不同程度的运动项目的比赛和训练。 1、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ATP—GP系统)。是短跑运动最直接的能量来源。这种能量只能供运动员进行大约30秒钟的练习。  相似文献   

13.
无须论证,400米跑是田径运动中最难的一项比赛,它要求运动员在近乎1/4里的路程中尽全力赛跑。所以,凡从事这项运动的运动员必须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每位400米跑运动员都有自己跑的技术特点,教练在训练中应避免改变他们多年发展起来的这种技术。最好的例子是迈克尔·约翰逊(1996年奥运会400米跑冠军获得者),他就是用一种非正规的跑步技术参加训练和比赛,并屡创佳绩。所以说,改变这种技术特征是毫无价值的。但教练应让运动员知道,在比赛中如何运用已具有的技术放松跑——即保持优美、流畅的步幅形式。  相似文献   

14.
邓文才 《辽宁体育科技》2002,24(6):10-10,12
本文从生物化学角度出发,结合400m跑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400m跑速度耐力训练的无氧代谢的能源物质和供能过程,并根据能量供应的原理,提出了发展速度耐力训练的方法及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跨栏跑是一项速度快,对技术要求很强的短跑运动,其实质是跑栏。跨栏跑的最大特点是在高速跑进当中越过一定数量的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对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和专项技术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但由于技术、场地、训练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学校中得不到重视,开展不够普及,甚至在运动会中取消了该项比赛,从而导致跨栏跑的运动水平提高缓慢。  相似文献   

16.
蔡勇 《中华武术》2005,(11):18-22
(三)提高专项跑的训练比重,使运动员跑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初看美国教练员给的训练计划,大多数教练员认为训练的内容、强度比较低,运动员会很轻松地完成,有时也会产生增加训练量的念头,但是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教练员、运动员普遍感到这个训练计划并不轻松。从哈特教练的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提高专项跑在训练计划中的比重是训练中的主要特点(每周5天都有专项跑的练习,专项练习穿一般的运动鞋),哈特认为加大专项跑训练的比重可以使身体调整到具有能够承受比赛的疲劳程度的能力,在需要时这种能力就会  相似文献   

17.
道次与成绩     
100米跑最理想的道次是3、4道,这被大家所公认。200米以上的分道跑人们也认为3、4道最能发挥出成绩,取得好的名次。这是因为:人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都习惯于沿里道跑,很少见运动员在外道上跑,这种长期的训练习惯逐渐使人的跑姿形成了动力定型。平时训练的跑速一般都较比赛时的跑速慢,身体向内倾斜比比赛时要小,正是3、4道赛时的跑姿与平时训练养成的动力定型很吻合,使运动员更能发挥水平。我们从比赛中不难发现:跑在最前的运动员往往是3、4道居多。这是因为把成绩好的运动员安排3、4道上的缘故。从理论上和实际分析并…  相似文献   

18.
马拉松作为一种长距离耐久跑项目,对运动员体能分配有一定的要求。而业余跑者因缺乏科学的训练和体能分配指导,导致他们在比赛中受到运动损伤的风险较高且完赛率较低。因此,文章通过对业余马拉松俱乐部成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业余全程马拉松跑者的体能训练现状以及他们在比赛过程中速度分配的特征和不同赛段的感受,从而分析他们在全程马拉松比赛中的体能分配方式并给出一定的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持续训练法持续跑训练是指低于比赛速度,长于比赛距离的一种跑法。持续跑是发展心脏体积和增加心脏容量的一种训练方法,其作用是可以有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改善循环系统的机能,而且还可以提高无氧能力。采用持续训练时,教练员必须掌握跑的速度和时间这两个要素,更应注意这样的关系,即:跑的速度越快,距离应越短。持续跑训练可以根据跑速和距离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一、训练方法、形式 1.用比一般比赛时较慢的速度来进行较长时间的耐力训练。 2.用比一般比赛时快的速度来进行次数较少的速度训练。 3.以赛时速度进行训练。训练方法(1)持续跑、越野跑、法特莱克跑、超长距离跑等。训练方法(2)间歇跑、反复跑、定时跑、变换速度加速跑。训练方法(3)分段计时,全程计时。二、周期安排负荷形式第一基础阶段和第二基础阶段,周期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