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与管理》2015,(4):41-45
现实情况分析,产权模糊制约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在"谁投资谁所有、谁积累谁所有"原则的指导下,科学准确界定集体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类产权,探索企业不同运行状态和模式下的产权处置方式,同时在对"虚化"和"实化"职工个人产权两种方法予以比较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量化职工个人劳动积累形成产权的创新性建议,旨在解决集体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谓的产权陷阱,进一步界定和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谋求集体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回归奖励制度鼓励创新、促进科研的宗旨,201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提出了评审方式从“限额制”向“提名制”转变、建立定标定额的评审制度、明晰专家评审委员会和政府部门的职责、健全科技奖励诚信制度等改革措施。如何理解这些改革措施及其可能的作用与问题,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改革前后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行动者网络构建和发展的特点。研究发现,实行提名制后,虽然弱化了评审过程中的“强制通行点”,但包括报奖人、报奖单位等行动者“招募”和“动员”利益相关者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国家科技奖功利化导向问题仍然存在。在科层制的科技奖励结构中,要让评奖体系中的关键行动者保持独立,减少行动者在评奖网络中的利益互动和磋商,回归激励创新并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的制度初衷,政策制定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推进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集体林产权改革与森林资源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文剑  王于洋  江民星 《资源科学》2019,41(11):2083-2093
集体林产权改革对实现中国森林资源永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集体林产权及其结构为视角,归纳分析近20年国内外关于集体林产权改革以及林地产权安全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研究,以期廓清集体林产权改革对森林资源影响研究观点及其争议,并分析缺陷和未来研究方向。现有研究多认为集体林产权改革能激励农户造林管护,并减少毁林与森林退化,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已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但现有理论研究未能考察中国非农转移客观情景,更忽略了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实证研究缺乏对集体林产权影响森林资源动态效应的分析,也未能妥善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未来研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①将劳动力非农转移情境纳入理论模型,并考察各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②科学识别产权及其结构影响森林资源的动态效应;③在计量分析中应重点关注测度偏误、遗漏变量、自选择偏误及双向因果等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与会计学有着最紧密的学科渊源关系,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叉、渗透而共同进步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基本上接受了经济学和数学作为会计学的两大理论支柱的观点。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以产权为对象,研究产权配置方式和产权配置效率等一系列问题。会计因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和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源的稀缺性也是会计产生的根源。可以说,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跟会计的关系是密切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学会》2003,(3):11-12
<正> 奖励科学发现、发明创造,鼓励科技进步,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科技政策和措施。新中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经历了创建、制度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奖励的范围和对象与时俱进。从奖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全面奖励科学技术创新,再发展到突出奖励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专家。二十世纪末,奖励制度改革又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王为一 《科研管理》2004,25(4):56-59
现代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在现代人力资本产权结构中,个人、企业、国家之间共同综合地分享人力资本产权,其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大小取决于各自在该项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投资额以及契约与法规,产权份额的多少分别决定了他们在人力资本运营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明晰人力资本产权的重点不是产权权能的划分,而是个人、企业、国家分别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侧重点以及其行使人力资本产权的方式。现代人力资本产权不是互相独立、互不交叉的结构,而是一种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交叉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科学奖励制度的建立与首次科学奖金的评奖,是中国科学院发展史和中国当代科学史上值得关注的重要史事.科学院建立科学奖励制度,主要是在苏联培养科学干部的经验的影响下,打算通过实施科学奖励解决在培养科学干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并加强对科学家的团结工作,从而试图促进科学院的发展.首次科学奖金的评奖,先由科学院各学部评选,再相继由科学奖金委员会和院务会议审议.各学部均以请奖著作本身的学术水平作为根本尺度,本着实事求是和宁缺毋滥的原则,以同行专家"三审定案"制和民主的方式评选.科学奖金委员会和院务会议都基本尊重各学部的推荐意见.这次评奖并未受到过多的政治干预,科学院在评奖中实现了高度的学术自治,为日后中国科技奖励的评奖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8.
如何防范“侵权奖励”是科技奖励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科技奖励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协调入手,分析了“侵权奖励”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防范“侵权奖励”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奖励制度是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规范科技奖励、评价科技成果、指引创新方向方面意义重大。在国家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的背景下,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修订为研究起点,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奖励办法进行横向比较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地方在深入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立法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地方科技奖励制度的系统性和及时性不足、奖项设置导向性仍需要加强、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细化、社会力量设奖仍有待促进和规范等。据此,建议正确处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地方立法的关系,持续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工作机制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促进科技奖励制度法治化。  相似文献   

10.
云南高新技术企业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结构与组织形式是制约企业成长速度和质量的关键之一,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有效发挥激励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发现产权不明晰是云南高新技术企业的突出特点,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产权界定与归属问题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也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产权纠纷,文章认为云南高新技术企业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科学界定企业产权、选择高效的产权组织形式并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统计得出,约25%的中国现代科学家出生在北方,约75%的出生在南方。科学家们多成长于知识型家庭之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已故的科学家当中,有近四成的科学家年寿介于74~84岁之间,有63.27%的人年寿介于70~89岁。在1900~1919年间出生的科学家占中国现代科学家总数的59.94%。  相似文献   

12.
开放科学是创新者对知识的开放披露行为,它可以促进知识的开放与共享,有利于提高创新的社会福利。开放科学行为普遍存在于学术与产业部门,它具有"科学-商业"二元价值观。基于这种观点,本研究对科学家开放科学的动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构建了"职业-产权-地位-经济"四维动机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两部门883名科学家的实证测量,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合理性,找出了两部门科学家开放科学动机的差异性,并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Bio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scientists and their collabor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战略科学家领导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红军  郭传杰  霍国庆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41-1448
 通过对战略科学家概念、评判标准和领导力的综述研究,提出了关于战略科学家领导力的十条假设,在传记分析、数据调查和假设验证的基础上,就战略科学家的领导力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提出了战略科学家的领导力模型及其关键要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玻尔研究所何以如此快地从建立到成为当时国际物理学的三大中心之一 ,并创立了哥本哈根精神 ?本文从科学家之间的互动即协同和竞争 ,来分析研究所发展的原因。玻尔研究所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科学家之间交流与合作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被引科学家人才流动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11,29(2):192-197
 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五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人才流动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分别从机构层面和国家层面对不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职业流动频次和流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大部分高被引科学家的机构流动频次在2-5之间,半数以上的高被引科学家有过国外工作经历。每经过6-7年高被引科学家更换一个工作单位;此外还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国际人才流动去向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国内外学术谱系的起源与发展、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谱系平台和计量指标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对科学家的学术谱系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科学家的学术谱系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国外研究依托学术谱系库的建立与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定量研究逐渐增多。由此提出我国有必要建立特色学术谱系平台,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学术谱系的计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陈劲  贾丽娜 《科学学研究》2006,24(Z2):353-360
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管理学、成功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并结合中外女科学家家庭背景、所受教育、所处发展环境、婚姻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探讨她们的一些共同特征和促使其获得成功的若干重要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实践逻辑视域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崇俊 《科学学研究》2011,29(7):978-983
 囿于“理论逻辑”的“学究式谬误”,实证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固守“证伪主义”的科学教条,认为如果科学家信任他人,则“既置入了认识论错误,又具有道德危险”。然而,科学场域的实践逻辑表明,富有道德色彩的“情感型信任”内嵌于科学实践之中,它是科学场域内生的一种结构性资源,甚至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张由环环相扣的信任链条精心编织的“信任之网”。即使是科学认知层面的带有权宜性的怀疑,也依赖于道德层面的人际信任,科学信任既是怀疑的逻辑起点——即使彻底的科学怀疑主义者也基于一定的信任架构,也是怀疑的价值归宿点——科学怀疑的目的不是主张从道德尺度对科学家进行价值评判,而是提倡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科学对话,增进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有鉴于此,理应批判科学实证主义的话语霸权,从而在科学场域构筑一条从怀疑走向信任的科学通道。  相似文献   

20.
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科学计量学方法,对1995年至2004年国际科学学领域论文高被引频次前50名作者进行分析,绘制出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该图谱形象地显示出这些高影响力作者在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领域,形成了科技管理与政策、情报学与信息检索、科学知识图谱与信息可视化、网络计量学、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计量学理论与科研评价等前沿分支学科的6个学术群体。成为这些前沿学科与主流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开创或发展当代科学学主流分支学科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我国科学学界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