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受到普遍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在高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现状作了深入地研究,总结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在战略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和成员结构方面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分析了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指出在团队成员结构优化和团队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改进。最后提出从明确团队方向目标、倡导团队精神、优化团队结构、充分发挥团队领导人作用和改革团队的考评机制等方面加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吕红芝  周婧  徐斌  周培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168-171
高校和上级管理部门对科研团队的重要性有一致的认识。很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将科研团队建设视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过了十几年探索和实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从科研团队的内涵出发,依据科研团队的组建目的和成员构成对科研团队进行分类,分析了根据不同类型科研团队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的可行性,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高校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从科技创新团队的涵义着手,在区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与一般师资队伍差异的基础上,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有效运行模式,以确保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能真正为高校科研形成特色和优势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创建与管理机制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学研的视角出发,论述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与特质,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创建与管理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和研究相关中外文献,介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定义、特点和运作现状;归纳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素,提出从制度建设、评估体系、激励机制以及资源分配方式等四个管理要点来加强与优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介绍中山大学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提出组建高校创新联盟以实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创新团队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加强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团队内外部制度建设、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培育和创建科研创新团队成为一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科研创新团队的概念、建设目标、主要特点和具体要求及措施几个方面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创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科研团队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其特点与复杂性。该文通过调研,聚焦海洋领域的科研团队建设,并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将调研高校的海洋领域科研团队分为“传统型”与“新型”两种类型,分析它们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团队、带头人与成员、管理机制等层面提出了高校涉海科研团队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工作实践,总结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积极作用,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组成、结构、考评和文化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科研团队设计、考评机制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了科研团队建设对高校优化学科资源、提高科研绩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我校实施的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为例,探讨了高校如何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学校的创新团队建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探讨高校创新团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与结构优化问题人手,提出创新团队建设必须通过“战略集成”解决好组织创新问题,并对创新团队的优势选择与动态发展模式、人才聚集与体制创新、支撑体系与环境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业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在阐述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存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人才数量和结构布局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联系我国科技发展实际,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团队思维方式如何影响团队科学创造力,既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科学创造力领域的新兴课题,也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样本,借鉴创造力成分、社会认知等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实验研究发现,团队思维方式对团队科学创造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问卷调研显示,团队思维方式分别通过团队创新效能感和团队认知灵活性的中介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于团队科学创造力;开放式沟通分别调节了团队思维方式与团队创新效能感、团队认知灵活性、团队科学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团队科技创新具有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既是提高院所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对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团队整体发展良好,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十一五”规划的施行,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高校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建设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实现大兵团作战。围绕如何建设高校优秀创新研究团队,从人事制度、学科建设、基金制度改革、学术带头人、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期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等优势建立起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高科研原创能力,为我国的科技兴国服务。  相似文献   

16.
针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对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着一定不利影响的问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通过352份来自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研究样本,分析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该过程是通过以情感导向的团队互动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而以事实为导向的团队互动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创意产业区的不断形成与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基于发展视角观察,创意产业区正在向复杂的共生系统发生.立足共生单元聚集、共生界面及模式构建、共生关系拓展3个阶段,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共生单元的不断博弈,创意产业区必然会朝着有利于共生系统发展的正向前进,整个系统会逐渐趋于平衡发展与自主进化.从创意产业区共生系统基本理论框架分析入手,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通过对798创意产业区构建研究以及中国创意产业区比较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作出有益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方阳春  陈超颖 《科研管理》2018,39(3):154-160
工匠精神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工匠精神,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员工具有工匠精神。有效的人才开发模式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表现,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本文将中国传统的“包容文化”和现代“包容理念”融入到人才开发过程中,提出了“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概念,并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探讨了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工匠精神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发现:(1)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包含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理性包容员工的观点和失败、重视员工培养、注重员工优势发挥与公平共赢等4个维度。(2)工匠精神包含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等3个维度。(3)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和重视员工培养对工匠精神的3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重视员工优势发挥与公平共赢对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特定的社会化科学结构与主体创造性思维的交互作用是跨学科研究的创意来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分析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过程,引入创新单元和创新个体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认知扩展的互动关系视角建立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模型,揭示多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异质性整合和认知调整,解释创新个体间知识关联与运动促进认知发展过程,和实现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目标的本质。通过对模型性能及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得出,累进式知识创新和激进式知识创新改变网络的知识分布状况,共同扩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存量,提升跨学科团队整体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组织中个体的创造行为决定于个人创造力与团队的限制条件。个体创造力是个人创造动机、领域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函数;团体创造力是个体创造行为、团队创作和团队执行的结果;组织创造力决定于团体创造力、组织特性和环境的扰动。跨越个体创造、团体创造和组织创造的组织创造力模型是认识组织创新的最可靠途径。组织成员的激发创意,在组织的反馈条件下,生成创造动机,经过领域技能的放大,创造技能的校正,成为个体创造力;而个体创造力在团队的约束下产生实际的创造行为,经过团队共同创作和执行,变成了团体创造力;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团体创造力经过组织的变换和认同,最终导致了组织的创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