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参与并使用,对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交互研究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非正式交流及跨学科合作。[方法/过程]文章以ResearchGate(RG)为例,将iSchool成员机构作为研究对象,获取61所iSchool机构成员用户的交互关系数据,并对其中的2798所机构及其间所形成的30393条交互关系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结论]从交互数量来看,iSchool成员机构在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交互范围较广,但跨学科影响力有限,其跨学科交互情况反映了目前图情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从交互关系网络来看,iSchool成员机构整体学科交互关系网络结构较为松散,网络还呈现出iSchool成员机构分别主要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和工程与技术科学类的机构产生交互关系的两种趋势。此外,对学术社交网络中交互关系的拓展和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有利于科研合作的开展和学术声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严炜炜 《情报科学》2019,37(2):9-13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环境下,对学术社区利用水平的定量分析对于揭示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 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ResearchGate学术社区为例,对中国和美国的代表性iSchool院校用户数据进行采集分 析,探究了iSchool成员对学术社区的总体利用水平,并分别对iSchool层级成员、中美iSchool成员用户进行比较分 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图书情报学科用户对学术社区整体利用水平有限,成果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处于相 对弱势;iSchool层级成员间对学术社区利用差异并不显著,而中国iSchool成员的学术社区参与水平、学术影响力和 受关注程度均距美国iSchool成员有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们维护人际关系、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开展用户行为聚类研究对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准确识别用户组成成分、理解用户行为、提升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以ResearchGate(RG)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平台用户行为的描述模型基础上,利用K-means算法对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利用行为进行聚类分析,并立足于学科差异视角探索不同学科用户分布与行为特征。[结果/结论]研究表明RG用户可被划分为10类,不同用户群体在平台功能的利用方面存在较明显的行为偏好差异。同时,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利用行为存在学科差异,自然科学类用户类型分布较为均匀,较少呈现极端偏向某一用户群体的情况,利用行为也更加积极;而人文社科类用户主要由潜水用户组成,表现相对沉默。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针对科研用户在线学术关系网络及行为模式的分析,将丰富和深化面向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理论,并推动平台服务功能的优化,引导用户基于平台充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方法/过程]选取科研用户在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关注与合作关系,从整体层面归纳不同时间下用户关注关系网络与合作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同时从个体层面基于聚类分析提炼不同用户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学术交流的行为模式,并揭示其时序规律。[结果/结论]整体层面,关注关系网络与合作关系网络正逐渐扩大规模,关注关系网络各用户间联系更为紧密,核心用户倾向于与网络中的高度值节点相连;合作关系网络兼具拓宽与加深趋势,核心用户间的连接较为发散。个体层面,学术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可分为5种类型,其行为模式短期内具有稳定性,多数发生行为变化的用户体现在平台交流功能的使用偏好、机构内外交流重视程度的转变等方面。[局限]对学术关系仅选取平台中的关注关系和合作关系,研究样本未考虑到年际内更为细粒度的变动;研究停留在对于结构化数据的定量分析,未考虑文本内容等非结构化数据,这可能会对结论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科研机构是科研创新的核心参与主体,在学科划分基础上对其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规律的分 析,有助于揭示科研机构进行网络学术交互的学科差异特征,并指导科研机构用户依据学科特征合理利用学术社 交网络。【方法/过程】本文选取中国科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用户学科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术社交网络 ResearchGate(RG)和Academia.edu(Academia)的用户行为数据,从用户分布、交互关系、成果分享和主题关注四个 方面归纳不同学科用户的利用行为差异。【结果/结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的科研机构用户能积极且有 效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的用户参与意愿强烈但利用情况不够理想,工程与材料科学、管理科学、 医学科学的用户目前参与人次较少但仍具潜力。  相似文献   

6.
仝晶晶 《情报科学》2020,38(3):29-34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人员对于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行为,揭示图情领域科研人员在此类平台中的行为差异和影响力差异。【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作为研究平台,运用网络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78个iSchool联盟成员进行广泛调研。同时,基于国家差异的视角从影响力、信息共享行为和社交行为三个方面比较分析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行为。【结果/结论】调研结果显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图情工作者在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上最为活跃;相对于提出问题,iSchool的图情工作者更喜欢提供答案;中国的用户数量居于全球第三位,但用户活跃度低,影响力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为科研成果交互分享提供了平台支撑,针对平台中高影响力成果的特征分析, 有助于拓展高影响力成果研究维度,为平台优化及用户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选择学术社交网络中 iSchool成员的8449篇高影响力成果作为研究样本,从年份、刊物、作者3个视角探究其分布特征,并应用时间序列 聚类方法归纳影响力变化模式及规律。【结果/结论】来源年代近、刊物质量好、合作意愿强为多数学术社交网络中 高影响力成果的共有特点,虽存在部分高质高产的核心作者但作者来源整体分散,经典成果同样能在平台中保持 并延续其高关注度。高影响力成果影响力变化呈现出线性增长型、趋向饱和型、趋向衰退型和热点猛增型4种模 式,主要体现了科研成果借助学术社交网络提升和发挥持续影响力的整体趋势。【创新/局限】本文创新点为分多维 度揭示科研成果特征,利用时间序列聚类分析方法归纳指标变化规律,丰富基于资源层面的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 为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已广泛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户对所提供个人数据的隐私关注一直存在,但却依然持续使用社交网络,需要解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方法/过程]运用社会影响理论,通过解析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隐私成本(即隐私关注)和隐私收益(即行为诱导:人际关系管理,自我展示,主观规范),建立隐私权衡模型,分析用户的隐私权衡行为,寻找隐私关注困扰下用户持续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结果/结论]用户提供个人数据并持续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并非是忽略了隐私关注,而是行为诱导(包括人际关系管理和自我展示)的正面影响超过隐私关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冰  庞琳 《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3):172-177,163
[目的/意义]从用户角度,通过用户评价内容挖掘构建形成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模型,为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其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过程]文章在利用爬虫工作自动抓取三个知名学术网站用户评论的语料库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对评论数据进行分词、聚类,根据词间与词对关系,构建形成评价体系模型。[结果/结论]基于用户评论挖掘构建形成涵盖资源内容属性、资源外部特征、网络功能属性、获取过程、用户体验五个维度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体系模型。该体系模型反映出科学用户在利用新兴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过程中对资源自身属性和平台规范性的关切,是用户与利用正式学术信息资源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刘虹  李煜 《现代情报》2021,40(10):73-83
[目的/意义] 从动机、机会、能力3个维度揭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 基于MOA理论,构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搜集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利他动机、声誉动机、社区认同动机、知识获取动机、信息质量、系统质量、自我效能对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影响显著,社交关系动机、服务质量对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并不显著。该模型对解释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和指导学术社交平台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探究产学研机构知识消费者在学术社交网络问答服务中的行为和需求特征,以提升用户学术 交流效力,为平台优化提供支撑依据。【方法/过程】本文以ResearchGate问答服务中的知识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运 用方差分析、层次聚类、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产学研机构的用户行为,并从时间维度揭示行为特征演化和 需求变化趋势。【结果/结论】提问特征上,产学研机构知识消费者提问标题长度和添加标签数量及变化趋势有一定 相似性。信息需求上,三类机构知识消费者关注内容较分散,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更多共同话题,但各自个性化需求 占比却更高,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占比较低。在2010-2019年间,除共同高频话题呈现稳定或微弱下降的趋势外, 企业高频话题多为下降趋势,高校和科研院所呈上升趋势的高频话题居多。【创新/局限】从机构视角对比研究知识 消费者行为,促进用户问答效用的提升及学术社交网络问答服务的优化;本文局限性在于只选择顶尖产学研机构 和ResearchGate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学术用户画像是对用户访问使用学术资源行为的较全面的刻画。本文尝试构建图书馆学术用户画像的信息行为标签和研究兴趣标签,来准确定位学术用户的信息需求,以便推荐合适的学术资源。[方法/过程]具体方法是全面获取用户的访问日志并进行清洗处理,然后构建从学术用户信息行为出发的用户画像标签体系,进一步研究构建了基于研究兴趣关联的信息资源推荐服务。[结果/结论]本研究有助于提高用户信息获取效率,提高图书馆学术资源推荐服务的质量,并为结合其它资源全面构建图书馆学术用户画像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用户需求研究对我国信息机构开展东盟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东盟信息资源用户需求模型,通过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建立多维度用户需求标签,全面分析用户需求与偏好。[结果/结论]借助东盟信息资源用户需求模型,实现明确机构定位、指导资源建设、服务精准营销、资源协同推荐,对用户需求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4.
【 目的/意义】研究从用户群体的角度出发,依据用户特征对社区用户进行群体划分,以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 主题差异,从而更加全面清晰的了解社区主题,更好的为社区用户推荐资源。【方法/过程】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 和Topsis算法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再利用LDA模型分别对不同用户进行主题挖掘,最后采用谱聚类实现主题优 化。【结果/结论】科学网情报学社区的核心用户与一般用户群体主题有相同的部分,也存在差异,核心用户群体的 主题专指性较强,一般用户群体的主题较为广泛。基于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群体主题挖掘模型,可以更加全面展示 社区用户关注的主题,更好地为社区用户推荐资源。【创新/局限】研究从用户群体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虚拟学术社 区用户群体主题挖掘模型,更好的为社区用户推荐资源,但本研究在数据量、主题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指标的选 取等方面还需要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5.
关芳  高一弘  林强 《情报探索》2020,(4):109-115
[目的/意义]旨在为高校图书馆提高纸质资源采购质量与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用户画像的理论对不同用户进行多维度的刻画,利用机器学习中监督学习的方法,通过采用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对用户偏好特征做精细统计分析的定量化计算,并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建立用户偏好同步变化的自适应优化在线学习的纸本资源推荐系统。[结果/结论]该研究从实证分析角度为用户实现精准的个性化纸本资源推荐服务,为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检索库实现智能偏好的检索功能,建立纸质文献检索库合理有效的动态更新机制,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本文从隐私视角出发,研究影响健康类APP用户流失意愿的因素,为健康类APP服务提供商增强用户粘性、提升服务效果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对24名有健康类APP使用经验的用户进行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法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隐私视角下健康类APP用户流失意愿理论模型。[结果/讨论] 用户个体、隐私关注、社会环境和隐私计算结果直接影响用户流失意愿;社会环境还通过影响用户个体、隐私关注与流失意愿间关系的强度影响用户流失意愿,与用户流失意愿呈中介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基于动态用户画像探索学术虚拟社区的粘性驱动机制在于用户角色精准定位,有助于提升用户忠诚度、信任度、留存率、回访率。[方法/过程]依据社区属性和用户感知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的粘性驱动因子;以用户自然属性、行为属性、心理特征为用户画像的数据来源,建构包括基础数据、行为建模、服务应用、评价反馈4个模块的动态用户画像结构模型;结合驱动因子与结构模型构建了粘性驱动机制模型。[结果/结论]模型深度刻画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全貌,为优化系统效能和精准化服务指供指导,以期增强学术信息资源流转与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