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技术的生态伦理规约是指在技术系统中相关技术主体的技术活动要受到生态伦理准则的规范与约束。技术主体在技术活动中应遵守以下生态伦理原则:尊重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合理应用技术开发和利用资源,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实现技术的生态伦理规约,要加强技术主体的生态伦理自律控制和他律控制。要通过建立健全技术评估和预警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违反生态伦理原则的技术产生。  相似文献   

2.
技术伦理、利益伦理和责任伦理是工程伦理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其中,技术伦理即工程技术活动本身的伦理问题,集中关注工程质量与安全,主要涉及工程师与管理者、技术标准、伦理标准与管理标准之间的关系;利益伦理也是工程活动的基本伦理问题之一,其基本要求是有效协调工程活动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效益与公平的统一;责任伦理则是工程伦理的灵魂和内核,主体及限度是工程责任伦理首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科技企业非伦理技术行为不仅局限于企业与冲突方之间的关系相背离,还影响着社会、自然等生态圈平衡。而技术伦理原则寻求的是平衡和谐,实现整个环境的融洽稳定。本文从技术伦理原则的十二个指标研究高科技企业的非伦理技术行为,具体分析核伦理、太空伦理、生态伦理、基因伦理等方面,最后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发展型伦理意识。宏观层面从整体上关注企业与自然、企业与技术、企业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具体地考察企业与人之间的技术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4.
韩彩英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753-1760
 无论是从历史的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科学和技术都有相互统一的方面,但二者并不是同一的。统一性并不等于同一性或者同质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确定科学伦理的论域和科学伦理学的学科理论取向的根本前提。而领域间的价值追求差异决定了领域间在伦理道德的理性功能定位和理论取向上的不同。在“科学技术”活动之序列各个片断或环节上,伦理道德考量的重点是应当有所区别的。辩证地把握“科学技术”活动普遍性、一般性道德原则和伦理准则,并与特定片断或环节的领域性、具体性道德原则和伦理准则的整合性的综合建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来自技术的伦理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实践伦理方法。新兴技术作为尚未投产及仍处研发阶段的一系列尖端技术的总和,其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和巨大影响力这两大特点。因此由新兴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相较一般技术而言也有其独特特征,并由此在实践伦理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困境,其特点主要为后果更难以预测、范围和程度更大、更为复杂多元,并且较难得到公众理解。为应对新兴技术实践伦理的困境应将研究对象从新兴技术转向新兴技术实践过程,把问题还原到实践本身,通过对实践场域及实践主体行动逻辑的认识弥补实证性经验材料的不足。新兴技术实践伦理从研发、投产、使用、治理四个实践场域分别入手,在每个实践场域中靶向性地匹配伦理原则、理论方法。对研发设计进行调解,优化投产及使用过程,并在技术治理中寻求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伦理学角度反思经济运行中政府的制度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制度行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认同、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个主体的合法利益,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制度伦理有失公正,制度所体现的伦理精神有违社会道德的合理性目的,这是造成现阶段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运行中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性问题,就必须在政府制度行为中贯彻落实必要的伦理精神,使政府制度行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合目的性要求;明确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原则;建立规范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保障系统,以便从外在着手制约政府制度行为中的不道德现象。  相似文献   

7.
陈红 《科技风》2011,(15):234-235
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生命技术诞生。生命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克隆技术、异种移植等,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风险属性的技术,包括安全风险和伦理风险。它对社会或人类的影响深远,以及在利用高新技术干预人体过程中涉及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因而现代技术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或存在许多的负面的效益或因素,引起人们对人体客体化的忧虑,以及对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本文从理解生命技术和技术伦理的含义出发,了解了技术与伦理之间产生冲突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性,然后研究生命技术的安全和伦理风险及其伦理问题,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有效的伦理规范,开发新的战略控制和规避生命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构成新的技术性的生存方式,与传统的社会生存方式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创造性变革.与社会交往关系相比,网络交往以技术工具为中介进行具有其独特性,网络伦理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伦理分析.  相似文献   

9.
黎常  金杨华 《科研管理》2021,42(8):9-16
人工智能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诸多伦理困境与挑战,建立新的科技伦理规范以推动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本文从科技伦理的视角,围绕机器人、算法、大数据、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所出现的伦理主体、责任分担、技术安全、歧视与公平性、隐私与数据保护等问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治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出未来需要在中国情境下伦理原则与治理体系的建立、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跨学科合作、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的融合、多元主体伦理角色分工与协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技术与伦理的冲突和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解“技术伦理”的含义出发,从技术发展的整个历史的视角阐释了技术与伦理之间产生冲突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性,并在此基础上从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以及技术与伦理相互作用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分析了技术与伦理存在着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现象学思想与方法的视角,人们能够进一步面向现代技术"本身",从技术知识、意向结构以及伦理关系等方面推进技术伦理建设,构建现代技术基础上的生活世界与和谐伦理关系,促进技术与人相互协同,推动现代技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期刊注重科技伦理评估的做法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促进科技期刊的正确导向,提升科技期刊对科技伦理的重视程度,加强普通科技期刊进行科技伦理评估的力度。【方法】 阐述了科技期刊重视科技伦理评估的道德意义,提出了科技伦理评估的具体做法。【结果】 发现通过消除伪科技伦理谣言、关注国际科技伦理的热点、刊发前瞻性科技伦理专业论文、结合新闻热点约稿、解疑释惑等方法是科技期刊实现科技论文评估的具体途径。【结果】 科技期刊论文的科技伦理评估还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监督体系,提高作者和编辑的科技伦理学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3.
参照当代技术哲学关于技术体系的主客观因素及工作界面的划分,从技术周期角度,分析技术人性化、技术生态化与技术科学化的伦理审查要求,以便提升技术价值,规避技术风险,促进技术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前发现关键技术,技术专家就可以评估解决关键技术的困难程度,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扫清技术障碍。本文使用技术路线图法研究了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其中,德尔菲法用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和各技术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力。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关键技术的指标体系和技术影响因素。得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过程中的4个关键技术,为中国发展太阳能产业指明了技术攻关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兴科技的前沿创新性、动态变化性、多元互动性使其伦理治理存在难度,传统的治理方式难以快速应对。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发展“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亟需识别新兴科研领域的伦理风险并加强伦理建制。为此,基于我国重点科技创新领域伦理治理存在相关法律法规文本体量不足、专业审查机制及配套保障不完善、科技伦理教育薄弱、总体伦理素养有待提高、科研伦理创新治理路径有待拓展等现状,系统分析信息科学、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学领域代表技术的潜在伦理风险和伦理治理现状,提出浙江省反思性高阶伦理“元治理”路径,包括: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伦理治理、完善特色科技伦理制度文本、加强伦理审查制度建设、健全伦理教育科普制度以及数字化赋能高效管理等,以期促进科技理性驱动共同富裕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范绕 《科教文汇》2012,(34):203-204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影响着传统社会伦理问题.信息伦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主要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常见的信息伦理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并展望信息伦理发展的诱人前景.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research project that investigated how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LIS) professionals experience ethical dilemma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ies, sources used to assist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nd the contribution case studies can make to ethical understanding and decision-making.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in Britain, Ireland and Australia with LIS professionals, educato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professional bodies. The findings identify the main types of dilemma raised and discuss cases indicative of each type. They suggest that new technologies do not appear to change ethical principles but, when experienced in the workplace, substantially change the factors the professional has to evaluate. They also suggest that relevant codes of ethics are satisfactory on traditional library issues of access and confidentiality, but do not address the ethical challenges of current and potential digital environment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ppear more familiar with codes of ethics than practitioners although practitioners show high levels of ethical awareness, suggesting associations need to communicate more with their members and provide tools that are more useful in the workplace. Case studies are seen as a good way to educate and engage practitioner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conflicts and dynamism they can present.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will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the morality of technology. I believe this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for our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which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default mode of social ordering. I want to suggest that the conventional manner of conceptualising the morality of technology is inadequate – even dangerous. The conventional view of technology is that technology represents technical means to achieve social ends. Thus, the moral problem of technology, from this perspective,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given technical means are applied to particular (good or bad) social ends. In opposition to this I want to suggest that the assumed separation, of this approach, between technical means and social ends are inappropriate. It only serves to hide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ethical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I want to suggest that the morality of technology is much more embedded and implicit than such a view would suggest. In order to critique this approach I will draw on phenomenology and the more recent work of Bruno Latour. With thes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in mind I will propose disclosive ethics as a way to make the morality of technology visible. I will give a brief account of this approach and show how it might guide our␣understanding of 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technology by considering two examples of contempor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arch engines and plagiarism detec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