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化智力观是一种与学习理论发展潮流相一致的观点。文章通过对智力研究的简要历史回顾以及对社会化智力观的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的深入分析,试图揭示社会化智力观出现的必然性,同时阐述了社会化智力观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2.
瑞斯尼克通过对智力研究的各种成果与美国社会背景的分析,以两个研究团队的工作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化智力观。社会化智力观由信念、技能与倾向性三种成分构成。培养社会化智力的措施主要包括:设置高标准的课程;负责任的课堂讨论;清晰的期望;学习的自我管理;通过认知学徒制形式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3.
现代智力观及其对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智力观的弊端日益明显,新的智力观应运而生。现代智力观中以多元智力观、成功智力理论和情绪智力理论最具代表性。这些现代智力观,对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要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理念;正确的评价观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要有“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智力培养可以培养情绪智力为“添加剂”。  相似文献   

4.
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传统智力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基于多元智力的视角,可以从获取学生的注意、注意转移准备、活动小组组建、问题行为管理等方面加强幼儿课堂管理.  相似文献   

5.
对32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中小学教师的智力内隐观与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智力内隐观处于中间水平,稍倾向增长智力观。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教龄和职称教师的智力内隐观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持增长智力观的教师比持固存智力观的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效能感;持增长智力观的教师更重视学生努力的作用,而持固存智力观的教师更重视学生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元智力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较多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的教育思潮之一。多元智力理论创造性地确定了社会化在个体智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智力发展的化性与生成性。它是对传统智力观的一种解构与超越,突破了阻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十新的台阶。多元智力理论相对于传统智力理论表现出以下诸方面的突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智力不是从学校组织的课堂活动中学到的,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一社会化就是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与群体相融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儿童能获得关于社会的标准、价值和其他方面的知识。社会化智力由观念、技能和倾向三个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具有单一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由此,学生也被简单粗暴地贴上了天才、低能、白痴的标签。这样的智力观制  相似文献   

9.
智力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校教育发展史的早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智力与人的自由的关系.本文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视角审视目前的智力观,剖析了目前教育中的学生智力异化的现象:"智力=分数"的理念、应试教育方式为主、"优异成绩"与脆弱的内心等.由此,重新摆正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转变单一的智力观,从应试教育走向关怀教育,对现存智力发展的异化现象学进行理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论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结构的理论。它在世界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探讨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及课程模式开发,对我国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不断变革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应用之时,围绕它的批判声也络绎不绝。究其根源而言,人工智能试图驰骋于整个教育疆域但却力不从心,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它步履维艰。以此为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而招致的批判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的安全性能无法保障,教育数据隐私泄露,教师主导地位沉沦。基于此,可以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开发与设计标准,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教育数据隐私,划定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边界,从而拨开“人工智能+教育”前行中的重重迷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具体可分为教学类、学习类和管理类,运用风险理论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存在智能教育治理风险、技术风险、伦理风险以及教师职业替代风险等潜在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些教育风险,文章提出在未来教育变革中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精准治理新范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建构,以及培养人才适应、驾驭人工智能的关键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可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可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构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并针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呼唤更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而要做好这样的教育,亟需从人工智能的立场对智慧教育的理据、内涵与特征进行再阐释。文章指出,人工智能让智慧教育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作为高效的技术应用为教育“赋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聪明的思维方式可以对教育进行“智化”。从人工智能的立场来看,智慧教育的内涵可以解释为:以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和思想智化为契机,重塑教育的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以及凸显超越人工智能的人类智慧。基于此,人工智能立场中的智慧教育将呈现线性与非线性交织、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为现代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基本心理素质为两大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人的成才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决定作用的过程。智力因素依靠教育来开发;非智力因素依靠教育来培养。  相似文献   

16.
智慧是可以生成的,智慧需要教育的启迪与开发,丰富学生的智慧是教育的责任和教师的使命。丰富学生智慧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的唯一途径是追求自己持续的专业成长。智慧的教师应当创造智慧的课堂,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育智慧会得到同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智力理论引入我国20多年来,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教育技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受到智力理论的许多影响。试图在智力理论、教育技术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论述在整合过程中智力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影响以及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智力理论的发展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可将未来就业岗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安全区、慢变区、危险区和结合区,并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发生在强调弱社交、结构化和低技能的危险区;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则主要发生在强调强社交、非结构化和高技能的安全区;而在慢变区和结合区内,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是发生替代效应还是发生创造效应,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内的劳动者是否具备人工智能商数,以及是否能实现人机共舞。因此,高等教育要提早谋划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模式,通过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失业危机。对于安全区而言,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并不是绝无可能;对于慢变区而言,尽管人工智能渗透的速度、深度和力度没有那么明显,但教育仍要做好随时迎接人工智能的准备;对于结合区而言,教育大有所为,关键在于让未来劳动者具备与机器协作共生的能力;对于危险区而言,高等教育依然能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产业领域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情绪智力是相对于传统智力的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它是因为传统智力不能满足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解释而产生的。情绪智力的定义内涵还在讨论形成之中,没有普遍认可的共识,各种对情绪内容的描述都是一家之言。情绪智力的生理机制复杂。情绪智力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情绪智力的培养,着力点很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谈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与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智力观局限于学业智力,仅能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难以预测学生在生活及事业上的成功。在此背景下,斯滕伯格提出成功智力。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构成,这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能够在教育实践方面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