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就是指立足本校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并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学校、社会,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如何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特殊教育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和德育课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利用校本课程对残疾学生实施德育所具有的优势,阐述了德育校本课程文本内容和形式体例,并强调应以综合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的德育体验,德育评价更需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德育与智育如何更好地融合、渗透十分关注,诸多学科课程中也尝试着添加了德育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5.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创建活动,具有自觉性、超越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而言,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课程开发目标。落实校本德育课程开发,需要从厘定核心价值、确定开发类型和开发主体及选择开发模式等侧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本课程是语文教学的补充,能够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主要探讨了校本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校本课程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丁蓓 《考试周刊》2010,(44):193-195
本文重点关注了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开发主体培训、模式建立和内容分类这几个关键环节.有效提升了德育校本课程的质量,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达成。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提炼,试图与大家分享实践成果,其意义在于帮助学校德育工作者反思其教育实践,充分认识德育实施过程中的规律性与可能性,从关注德育校本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校本德育课程是立足于学校实际,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为主要目标,以教材的处理与开发、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资源的挖掘与整合等为主要途径的校本课程。探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设计、规划学校的德育课程。借助多种载体和途径,推进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加强规范与整合,构建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峰 《华章》2007,(10):106-106
德育为五育之首,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是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德育教材,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这种德育教学逐渐显露出诸多弊端.校本德育课程在三级课程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渐露头脚,弥补了以往德育的不足,本文试分析中小学校实施校本德育课程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将这门课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会导致这门课在学校宏观德育建设中的缺位,影响其育人效果的取得,并容易造成校本德育课程对国家德育课程的僭越.这同时也不利于这门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国家德育课程的实施.为此,需要在观念层面明确国家德育课程的德育地位;在体制上搭建教学部门与德育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行动层面处理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德育地位边缘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德育方式规训化等问题。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知识积累与价值观养成相结合、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授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并且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上自主探究和任务驱动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合为一体的完整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根据实际积极开拓教学实践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具体措施与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德育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变革了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当然德育课改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设计偏颇、教材使用迷失、忽视农村学生生活等问题。今后十年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研究品质,深化德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及实施是四川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上的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所遵循的原则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掌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目的。在适应学情的基础上形成"讲解分析—案例展示—讨论探究—情境剧演示"的教学模式,并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本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获取思政教育知识,明确思政育人与课程育人目标。然而现阶段,在实际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与建构主义理念不相符合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对此,在今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教育原则,组建强大的师资团队,创建健全的课程思政教育规划体系,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10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的调查显示,中职德育教学存在课程资源匮乏、课堂师生互动不充分、德育师资素质不高、社会实践较少等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必须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统筹各类资源,统一德育管理制度,坚持职业化的方向,形成全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ies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1995–2003).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ies focus on the ‘what’ and ‘why’, i.e. the objectives, of curriculum‐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Attention to the instructional formats for enhancing the pro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how’) is relatively sparse. Most studies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moral education recommend a problem‐based approach to instruction whereby students work in small groups. This approach gives room for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crucial for their moral and prosocial development. Other studies discuss mor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drama and service learning. We conclude that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moral education are not reflected on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We recommend that future research on curriculum‐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includes the subject areas encompassing moral issues and the social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劳动教育必修课、校本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为第一课堂;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各类竞赛为第二课堂;以劳动基地、家庭社区和游学研学为第三课堂,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