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普尔认为,科学是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他构筑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P1--TT--EE--P2……即问题--猜想--反驳--问题……他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始于问题,科学的精神是批判,批判态度是合理的和理性的态度.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所倡导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及自由批判精神对我国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批判”的困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缺少“配套的”教育建构乃至相应实践示范的教育批判,因很难真正被教育实践工作者认同与接纳而不能成为推动教育实践更新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3.
哲学,“热爱智慧”;教育,在无穷无尽的“置问”、“批判”与“创新”的主张下,让孩子们去追逐智慧。这个共同的目标使哲学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美国,哲学对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深远而巨大。四大教育哲学理论流派在相互批判中并存,推进了美国教育的民主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猜想与反驳——论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批判指研究者应具有批判理性,运用批判哲学思维进行教育研究,在批判与认识中进行教育创新,最终目标在于追求教育的“解放”与合理状态。目前,教育研究中存在假性繁荣、教育异化现象及教育的“螺旋式”发展,教育呼唤教育批判。教育批判对教育的发展具有认识功能、解构教育霸权和学术规范功能。教育批判在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追问实出于对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割裂、甚或相互对立的现状而对传统教育理论功能观的一种前提性的反思。其意在说明:不能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看待教育理论的功能以及简单地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从曹文的反驳来看,当前发挥教育哲学对传统教育认识的前提性反思和批判的功能实在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文科学教育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高等学校管理要研究人教育、科学教育,努力实施“完人教育”,培养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完人”。  相似文献   

7.
刘晶 《文教资料》2009,(16):114-116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两翼,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然而,中国近代教育一直存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割裂的局面,带来了极大的弊端。梁漱溟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现象进行了审视与批判,并将这一现象回归到对人的关怀之中,以东西文化的“比较”与教育模式“重建”为前提,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共生,不仅关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外在形式,更显深入个体的内在精神层面,强调德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育技术领域谎言和谬误迭生,浮躁与空想之风盛行,囿于虚假繁荣的原地鼓噪,而教育技术批判却处于低语甚至失语状态。在现今技术发展的历史节点上,为了修正教育技术批判的缺位,以批判之力激浊扬清,匡正学风,改善教育技术的学术生态。文章从学理上分析和探讨教育技术批判的内涵、对象、必要性和基本遵循。教育技术批判包括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其目的是在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构的相得益彰中找寻教育技术的进路。教育技术批判的对象包括无限膨胀的工具理性、全面与传统割裂而反传统的思潮、“唯洋是举”的“全盘西化”倾向、对基本概念推敲不足以及教育商业化等。开展教育技术批判,需持守勇于质疑、秉承理性、自我批判等基本遵循,由此才能充分发挥批判揭露、谴责、鞭挞、纠偏的作用与价值,推动教育技术走向光明前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剖析我国关于应用性教育理论的多重话语不同现象及其症结入手,采用将自然科学发展与教育科学发展相比较的方法,论证我国教育科学目前尚处在相对于现代技术的“前现代”的发展阶段,就总体而言尚不具备主导我国教育实践的能力;指出在教育界存在的片面、静止地看待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将教育科学的“现在时”与“将来时”相混淆的现象;提出教育科学要由“现在时”转变到“将来时”,必须加强“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批判理论”拷问了科学理性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的合理性,指出理性的科学要走向人文的科学。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过分强调工具性。使得学生缺乏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主义是一种“祛魅”的哲学,它倡导一种机械论、还原论、二元论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教育研究将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等量齐观,使教育学失去了鲜活生动的内容,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毫无生气的规律与命题的堆积。后现代科学在批判与超越科学主义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有机论、整体论、多元论的世界观,这种有机论的世界观将有助于我们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研究方法论,有助于教育学重新恢复它的价值与意义,帮助教育学走上“返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作为方法论的证伪与作为教育实验结果的证伪 1.作为方法论的证伪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一直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分界标准是证实原则,波普尔的分界标准是证伪原则,而库恩的分界标准是“范式”原则,那卡托斯则认为分界标准应是预见性原则。波普尔认为,理论虽然不能为经验所证实却能被经验所证伪,“作为划界的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应当把理论系统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的标准。”他所理解的是实验对理论的证伪。那卡托斯认为,实验本身并不具有证伪的资格,而只是通过新理论的证伪才反驳、证伪旧理论。并指出“任何理论都能够导致新事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了《内蒙古教育》2005年7期李化中先生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应用》一文。此文针对《内蒙古教》2005年3期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而作。文中反驳了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的两种学说,最后得出,语文教育是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4.
“灌输式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复杂问题.从西方教育史的发展来看,有些教育学研究者把“灌输式教育”直接等同于灌输而加以批判.这种批判具有积极意义,廓清了教育与灌输的联系与区别,但也有其局限性,对“灌输式教育”的一些缺点做了过度的、放大的宣扬.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杰出教育思想家颜元在倡导实学教育的同时,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矛头直指理学教育。他认为传统理学教育是“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教育,此种脱离实际的“习静”、“书本”教育弊害深重,实足以冒乱圣学、损毁人才、旷废政事、败坏风俗,必须彻底摧毁。颜元对传统理学教育的批判意在激发青年的民族意识,与清朝统治者利用理学麻痹青年的教育政策作斗争,虽有过激之言,然重实求是的思想光芒于今犹鉴。  相似文献   

16.
知识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人的存在,更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知识的传授。然而,伺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传授知识。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教育背离了知识的本质和学校教育的宗旨。为了使学校教育能够真正担负起“成人”的教育使命,我们需要对现行知识教育进行彻底的批判与改造。本文认为,随着知识观的变革,知识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7.
王ping 《山东教育》2000,(14):21-22,41
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可适应于中学物理新授课中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理科课堂教学中的概念、规律教学。一、理论依据1玻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卡尔·玻普尔认为,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即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科学发现是不断提出猜想与假说,这些猜想、假说又要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的过程。好的假说经受住被反驳批判的检验,即被确认为科学理论,尽管它将来最终还可能会被证伪。不合理的假说被证伪而淘汰。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猜想—反驳”方法论及其四段图式:“问题—尝试…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教育》2005,(5):23-24
传统教育比较强调“社会本位”的思想,即强调社会需要,按同一个模子培养和塑造人,这就难免形成应试教育的状况。后来提出的“人本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也给教育带来了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我们认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教育观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的,只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应对两方面都予以重视,遵循一般要求与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观点来培养人才,使。  相似文献   

19.
斯宾塞与赫胥黎在同一时代以不同的方式为科学教育的发展作了卓越的贡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科学教育思想在思想基础,具体0内容上存在不少分歧,从中我们可以取精华,弃糟粕,科学地批判继承其中的优秀思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是针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但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人的解放”为宗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对旧思想旧社会的批判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斗争、洞察真相的科学要求。文章研读该经典文献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从关于教育原则的论断中找出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并提升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