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国外学分互认制度对我国中高职与开放教育衔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互通及学分互认、欧洲ECTS和ECVET的学分计量与评定制度以及美国的学分互认及课程衔接模式都为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纵向衔接提供了重要参考。我国应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通过明确学分互认的依据、对中高职与开放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建立国家课程等措施来推动中高职与开放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  相似文献   

2.
终身学习"立交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其适用范围是继续教育,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借鉴国际上关于学习成果认证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我国当前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应重点解决好学分、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学分转换与积累的标准与框架、质量保证四个关键问题,其中学分研究是基础,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积累及兑换是核心和难点。学分虽然有工作量和学习成果两种计量方式,但以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计量,更有利于学分的互认与转换。事实上学分主要用于学习成果的量化、记录和积累,而学习成果才真正在学分体系中起互认和转换的作用。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旨在认定学分,正式学习成果重在学分转换,两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质量保证。非正式学习成果的真伪鉴别和正式学习成果的透明度与学分价值对等是质量保证的难点。两者的共同基础或可行途径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基于标准课程体系或资格框架的课程认证。课程认证应作为终身学习"立交桥"搭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正"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需要李林曙,高洁,付建军在《天津电大学报》2013年第2期《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原则与方法研究》一文中指出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果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国家意志。学分认证是"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之一,它不仅要认证正式或正规的学习成果,而且要认证非正式的学习成果,而后者  相似文献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但是,对比英国学分互认发展经验,我国学分互认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仅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累积了一些零星经验。总体而言,加快国民教育序列学分互认进程需要转变观念、完善立法,成立专业学分认定机构,制定转换规则,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厉毅 《教育与职业》2021,994(18):68-74
长三角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对于学习成果的跨省域学分互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和不同类型学分银行对接提供样本.从共同体理论的视角出发,文章指出长三角区域学分银行具有共同地域背景、共同发展前景和共同社会愿景下的一体化建设应然需求,认为在推进模式、制度建设、标准体系和业务开展方面存在实然困境.据此,文章提出了长三角学分银行一体化的行动路径:架构塔尖学分银行共同体,打造学习成果认证共同体,赋能学分转换标准共同体,建设跨域数据交换共同体,构筑学习成果转换共同体,最终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6.
学分互认是地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纵向沟通、衔接的重要方式。处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可通过跨校选课获得对应学分和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等途径来实现学分互认,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相似文献   

7.
继续教育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扮演着主力军的作用。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习获得的课程学分进行互认和转换,是进一步推动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在一个区域建立继续教育课程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为在更大范围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建立乃至建立学分银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美国社区学院学分转换制度是高中教育与四年制本科教育或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的沟通桥梁。它几经变迁,使学习者获得的学分能从社区学院转向四年制大学,从职业教育转向普通学术教育、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它具有以下特点:政策支持、互签协议、课程编码、转换限定和多领域兑换,降低了大学的入学门槛,为每个美国公民开启机会之门,使许多弱势阶层的人能够接受各种类型高等教育。我国的学分银行学分认证与学分转换制度有相似之处,可以从中得到借鉴,进行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设计,包括:1.建立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规;2.建立学分银行认证联盟,签订合作协议;3.制定标准化的学分银行课程体系;4.确保学分互认的质量水准和含金量;5.明确学分互认的认证类型与范围。  相似文献   

9.
学分银行与1+X证书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设国家资历框架、扩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举措。在试点运行中,出现了部分X证书含金量不高、缺乏学分银行与1+X证书认证标准、试点院校产教融合机制有待提高等问题;要处理好学分银行与“1”和“X”的关系,需要建立资历框架,利用学分银行分级分类管理1+X证书、建立行业资历等级标准,以成效为本实现1+X证书的互认转换、构建“一站式服务”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建设认证站点,利用学分银行认证站点为1+X认证服务、建立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利用联盟加大1+X参与方的认证力度。通过连环拳系列措施,保障人才培养的畅通性,消解各管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关系,培养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落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目标、原则、法律制度、组织机构、指标体系与资格框架、质量、经费等方面探讨我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性的变化,催生了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出现,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界限变得日渐模糊并成为一种趋势,沟通与融合各类教育的学习成果成为摆在各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在欧盟委员会及其教育协调管理部门的主导下,欧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终身学习体系,同时在学分互认和累积制度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学分互认政策体系和实践框架。它的核心内容是学分标准、成绩的评定及学生交流的流程。影响其不断发展、更新和完善的主要有:一体化趋势展现多层治理结构体系下的教育发展趋势;多元化政策保障学分互认与累积体系的实践效果;拓展性政策推进学分互认与累积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等三大因素。它对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将产生四方面的启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度是学分体系构建的首要保障;多层治理结构中仍坚持一体化的学分互认与累积体系;综合配套政策有助于实现学分互认与累积体系的预期效果;学分互认与累积体系发展采取标准化接口,遵循开放自愿与循序渐进原则等。  相似文献   

12.
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是我国学分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上海、广东、重庆、山东等地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运行中依然面临需求调研不充分、制度不健全、定位不清晰、公信力不强、业务活跃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加强对学习主体的需求调研,有的放矢地开展省域学分银行建设;强化顶层规划设计,构建系统性的支持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注重不同省域之间学分银行的协同联系;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扩大成果认证范围;完善学分银行的服务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分银行的服务能力,以有效推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必要途径,然而其评价体系却存在“科学评价滞后”的瓶颈问题亟待突破;而“学分银行”具备“开放性、公平性、终身性、服务性”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学分互认”和“学分转化”,可促进成人教育中“学历认证”和“资格认证”的沟通和衔接,进而可以完善成人教育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服务社区教育是学分银行制度体现其优势、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必要职能之一.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探究国内外学分银行服务社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情况以及西安市社区教育学员学习成果认证需求,发现通过立法以及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协议等法律和措施,能够极大地推动社区教育学员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目前,国内多地通过当地的数字化学习网及学分银行平台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西安开放大学在部分社区进行试点,以期发挥学分银行服务和支持社区教育的作用,并为学分银行在社区教育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为了实现终身学习社会而采取的突破传统的专业和学习时段限制,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的教育创新模式。针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成果认证是学分银行制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这种认证在中国的应用还有待发展和完善。本文综述了国外现存的学分银行中学习成果认证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并对我国学习成果认证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突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层级教育之间的边界、打破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隔阂,成为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重大问题。在学分银行的运行中,确立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的标准非常重要。研究认为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标准体系由一个系列构成,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为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资格框架标准、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单元标准和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标准要素。  相似文献   

17.
学分银行制度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和贯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分银行制度具有认证、积累和转换学习成果的功能,能够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成果档案,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通过探究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现状,发现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在法律保障、经费投入、认证流程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亟需建立具...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信息化2.0计划的实施,社会信息化、学习资源颗粒化趋势明显,然而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的学习成果却不能互认。文章在探讨目前学分互认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学分互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学习成果互认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分互认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实现、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减少学生辍学率并促进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间的自由流动.基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加拿大B.C.省的学分互认体系、韩国学分银行系统中的学分互认、日本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等的比较与分析,建议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学分互认应该采取机构驱动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应该基于我国现有的学分互认实践,着力研究制定适应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资格框架,以便发展国际间的学分互认,同时应该认可学生通过先前学习评价所获得的学分.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