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公民人格是一种超越传统臣民人格样式的生活方式。培养独立、自主、创造型的公民人格乃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权责意识的养成。公民人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实实在在地培植于生活实践之中。扩大社会参与,培植个体内心的权责意识,是当前公民教育的基本形式。社会参与乃是从个体身边开始的生活习惯。努力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拓展学生社会参与的空间,扩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可能性,对于学生权责意识的养成和公民人格的深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杭州市11所中小学的学生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权利意识随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表现出对权利意识教育的渴望,但学生的人格权利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需要提高。教育工作者应转变忽视权利意识的教育理念,从学校、班级、家庭环境、社区建设等多角度出发,关注公民教育中权利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独立人格、创新精神、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相统一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力量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养成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就其正面作用而言,大众文化对当前文化格局的改变有利于青少年公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大众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大众文化的跨地域传播有利于青少年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其消极影响表现在:大众文化的肯定性容易养成青少年的犬儒主义人格;大众文化的感官性容易削弱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众文化的无国界特征容易消解青少年的民族国家认同。面对这一现实,学校教育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作出主动调适,才能在大众文化勃兴的文化背景下开展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就是灌输、倡导、普及人们原本没有的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促使人们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从而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使之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同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公民意识是一系列的具体观念、意识的集合。其中主要包括:独立平等意识、权利和权力意识、义务观(责任感)、法治观念、参与意识、理性精神。在我国现阶段,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塑造其公民人格,并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加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教育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审视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就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的培育过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确立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志向的培育和确立。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进行国家意识教育、中华民族意识教育、中华文化意识教育和中华民族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诚信教育与大学生主体人格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衡量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统筹大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构建小学启蒙公民意识教育的认知、中学深化公民意识教育的分类和大学提升公民意识教育的成果这一循序渐进、系统化、可持续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强烈爱国意识、基本法律常识、积极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8.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树立的阶段,同时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阶段,在班级教育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高中生的公民意识都比较弱,班级教育体系也并没有确立.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探究了高中生公民意识现状及班级教育策略,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的蕴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的内容是丰富、历史、具体的。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视角,当代公民意识的蕴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可以表述为:以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为核心,以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相统一意识为基础,以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包括国家主体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和公共意识四个方面的内容;加强大学生意识教育需要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把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主体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前提公民主体意识的内涵就是对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正确的认识,即公民作为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无论是在法律上、制度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上,都应该具有被充分肯定的法律人格及尊严。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本形态,它是在法治的社会状态中公民对该社会的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和地位的一种自觉的观念和认知水平,它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和法治水平的表现和标志。公民的主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农民公民主体意识包括自由意识、道德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农民公民具备主体意识,表现为农民公民能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主动参政议政.敢于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各个权利:能独立自主的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竞争。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相应的合理的报酬,依法享受各种经济权利;敢于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社会的精神生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捍卫法律赋予公民进行文化活动和言论。二、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宪法关系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素养的提高对于国家迈向政治文明至关重要.从宪法的角度讲,就是基于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需要培育适格的公民.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公民教育培育人民主权观念、宪法监督意识、参政意识,路径是通过民主与法治的意识培育,确立正当、合法的权利观.实现和巩固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逐步走向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多元的结构性要包括独立的主体意识、积极的护法意识、正确的权利主张意识、自觉的义务履行意识、公平合理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的国家主权意识等多方面内容。由法律知识传授深入到法律价值重陶、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塑造新一代国民,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析主体意识的内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主体意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作为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主体意识内含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公民意识、人格意识、受动意识等。全面探讨主体意识的具体内涵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主体性、人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是指初中生作为社会小公民形成的、对自身身份与行为的认知和态度。它包括主体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律规则意识、社会认同意识和国家意识等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更多地注重责任和义务教育。而公民意识教育则力图摆脱这种局限性,强调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为基础,在体会真实的公民生活中理解个体与围家、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及公民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和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发展对参与这些发展的实践主体——公民的素质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就是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要特别突出权利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学校中建设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道德教育中学生参与意识.低的现实问题,提出以学生为本,明确教育的目的,尊重学生的人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拓宽教育的途径,丰富教育的形式,并优化道德教育的整体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终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的建立不仅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人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生成。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了公民的主体与权利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公共与私人道德意识等方面。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德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应该融合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把培养学生个体良好的公民意识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阮方顺 《华章》2007,(12):134-134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获得了自觉的自我意识,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公的身份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享受权利并乐于承担义务的意识.公民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公民行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好公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实践性、塑造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加强公民文化教育,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再次要增进和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20.
良性环境意识是人类对环境本质、环境系统科学、整体的认识。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是构成环境的要素主体,地理学知识是人类环境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知识和方法论层面对人类确立良性环境意识。做好环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系统培养从事环境工作专门人才,还是培训在岗从事环境工作人员以及对公民进行环境意识培养,地理教育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