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说:“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教材只能是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以及地区差异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实际。一句话,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连接课程方案与教学实践的枢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据所使用的教材而决定教什么,怎么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并未真正认识教材的价值,流于表面,甚至出现脱离教材的现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地研读教材,才能使“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落到实处、打造高效的课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做好创造性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由“教教科书”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师应树立“教材是范例”的观念.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活用教材,既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由“教教科书”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师应树立“教材是范例”的观念.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活用教材,既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怎样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其中之一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教材,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教材观是教师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书上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教师就不敢教;书上写了的,教师不敢不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老师们也认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周兵 《科学课》2009,(4):12-13
传统的教材观是教师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书上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教师就不敢教;书上写了的,教师不敢不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老师们也认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师应树立"教材是范例"的观念,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活用教材,既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又要根据需要合理地增删、调整、组合、选择、处理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3.
宣纪英 《文教资料》2008,(13):118-119
新的教材观主张: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好教材.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内涵的理解以及对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触和学习数学.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谓高屋建瓴.”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科学而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去教,教师要懂得处理教材,有些内容需要我们经过一番“加工”才能带进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精彩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教师讲授得到位、学生训练得扎实,而在于它能在儿童生命里留痕,让学生智慧地生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科学地把握教材、得体地处理教材,以此让教学更精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对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认为就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的影子,生活也因数学而美丽多姿.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生活雏形将数学知识与之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然而,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上课时,多数是就教材讲教材,学生也是被迫地接受数学知识.再加上搞题海战术,使之数学课堂枯燥无趣.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无奈与痛苦.这样的教学,可谓与人类生活严重脱节,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的智慧,更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也就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  相似文献   

18.
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照着教材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照搬不动,而是在了解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课程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实际予以统整、选择组织,也就是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的同时.也要作为教材的批判者和完善者。”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教材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20.
高彩云 《语文天地》2009,(12):79-8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质兼美.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时代气息.是我们搞好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就不能照本宣科地去“教教材”.而应科学、合理地巧用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因地制宜,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对教材进行重组或稍作改动.使教材成为“自己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