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被引入中国以后,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演变和重构,它的作用和功能被逐步提升,它的适用领域也在逐步变化,最后在文学领域得到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其中,严复、梁启超和胡适是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严复立足中国自身借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进行思想上的启蒙,力图用生物学的生存规律来警醒国民,达到拯救中国的目的。梁启超作为少数接受了进化论观点的维新派代表人物,试图把进化论与其政治变革结合起来,把进化论上升到一种世界观,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他对进化论的重构和提升,深深影响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胡适在严、梁的进化观基础上,又接受杜威的的实验主义方法,在新文学革命中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使进化论演变为革命的文学观。在文学领域,进化观真正得到了实践上的运用,文学革命的巨大实绩证明了文学进化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以胡适的“文学的历史进化论”为代表的文学进化史观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史观念之一。而无论是主张白话是文言的进化、“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上的语言变迁史”,还是主张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心灵的进化、“文学的进步与人性的发展是同步的”,都不能准确而恰当地描述中国文学的历史。实际上,生物进化论被引入社会科学,用以概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科学的,用它作为基础理论来清理中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和运动规律同样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寻找发现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另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进化论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冲创力。胡适等人借助这种新的历史意识和新的文化冲创力,把白话文学有力地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的进化思想,虽有近代梁启超等人引进现代进化论而加以自觉运用,但只有到了胡适这里,才将它们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思想系统和一种现代的文学史观,用它来自觉地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变革。进化论既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武器,又更新了文学的认识。文学革命在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上重建了文学的秩序。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比较论证了胡适、周作人早期的文学革命观、文学理论渊源、文学研究方法论。文章认为,在文学革命观上,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在文学研究上,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主张“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相当声誉的文学理论著作,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然而,这本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论证方法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和逻辑错误。文中通过对该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内容体系和写作特点等问题的论述,剖析了胡适的“文学进化论”、“文学革命论”等观点的理论错误,进而提出了打破白话垄断、复兴文言创作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7.
胡适与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文学进化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对于进化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视角、表现特征和理论渊源。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侧重于文学形式,认为文学进化实质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周作人认为文学进化应当更突出内容和思想的革新,落脚点在"人"上。胡适文学进化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历史"的观念,突出逻辑上的"前因后果"关系,这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胡适论证其文学形式变革的思想内核;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论聚焦于"生物",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等,都是从生物本体出发的。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源自杜威的实验主义,带有浓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更接近于斯宾塞等人的社会进化理论;周作人从生物层面阐释"人的文学",则更接近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另外,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观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吸收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上三方面差异,导致"五四"时期胡适与周作人文学观、思想观的部分错位与分歧。  相似文献   

8.
进化论思想是近代以来寻求富国强民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理论的选择性接受,它是中国文学革命的重要思想支撑,同时更是文学革命的有力宣传工具.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一定程度上是受进化论文学史观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中外文学自身发展演变以及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因而进化论在胡适新文学观念的提出、传播和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在充分肯定进化论对新文学的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正确认识其在文学革命中的真正地位.  相似文献   

9.
胡适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认为文学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二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接触进化论成为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方法与价值准则,他提出:不同国家间存在不同的文学,国家间的文学没有互相接触、相互影响就会停止不前;国家间文学只有不断冲撞融合,才能够不断推动文学的进化、发展。胡适认为,中国文学的各式体裁中,戏剧最受束缚,进化成程最差。中国戏剧只有与外国戏剧不断接触、冲撞、融合,才能促进中国戏剧的文体演变,催生中国现代戏剧;其次,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相接触”,促进中国小说的文体演变,指明了新文学小说演进的路径;再次,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相接触”,推动中国诗歌的“诗体大解放”,完成诗歌体式的跳跃式演进,创造出白话新诗。  相似文献   

10.
严复对进化论的"误译"忽略了进化过程的复杂性,漠视了"异化"、"退化"等现象的存在。进化论为"文学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支撑,促成了中国文学20世纪之交的转型。进化论不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以之评判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写史走入的误区。只有摆脱"误读"的影响,疏离"新"、"旧"二字价值判断上的应用,才能合理认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变革。  相似文献   

11.
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乃是在晚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止步之处向前推进。比起梁氏提倡的“俗语文学”,胡适提出的“文学工具的革命”对旧文学的破坏更彻底,因其从根本上颠覆了文白高下的传统价值认定,“白话”因此与“国语”划上了等号。梁氏高度肯定宋代以后的俗语文学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但其俗语文学进化史观仅仅成为一种设想,未能充分展开论述。胡适则认为,“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此说对后来的文学史书写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塑造和奠定了现有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3.
局限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胡适文学理论的复杂性表征有:陷入反"文以载道"的悖论中、"双线"文学史观与一元化的"白话文学正宗"论、理论预设的审美价值与时代要求的政治倾向。其矛盾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性历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所提倡并发扬的白话文学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纪要。从小习读古文的胡适,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并非一味的拒抗,在他的白话诗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余韵。但另一方面,有着丰富西洋文化的胡适也同样受着海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诗词又作了巨大的创新尝试。文章主要从胡适早期白话诗所受的传统影响和他在西方诗歌的形式的感悟下对古典诗歌所作的创新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胡适白话诗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进化的学观念是胡适学思想中最具延续性和理论意义的创见。用“进化”的眼光看待学的“历史”,胡适创造性的融合,策略性地奠定了白话学的正宗地位,赢得了学革命的迅速成功,这是现代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7.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学革命,号召民众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他成功的回到历史为白话文学寻找到可靠依据,并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以此为参照,领导新时期文学革命.通过对中国白话文学史的梳理,胡适推演出白话文实为文学正宗的结论.白话文地位的确立无疑有助于文学的自然发展,也有助于更好的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方法,促使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