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选取192名小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和问卷测查,探讨了父母教育价值观和同伴关系对其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学生合作行为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在四年级之后才有显著发展;女生合作水平高于男生,女女配对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女配对和男男配对;朋友间的合作水平高于陌生同伴;父母教育价值观中的好行为和关系性对合作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知识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的现状,探讨父母教育卷入与成长型思维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帮助父母更好地认识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家校的高效合作。文章以“父母教育卷入问卷”、“成长型思维量表”、学业成绩为研究工具,以四川成都地区的709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1)从整体水平上看,除父亲智力卷入低于中等水平外,小学生高年级学生的父亲教育卷入总分、父亲行为管理、情感卷入、母亲教育卷入总分及其各维度、成长型思维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母亲的教育卷入水平高于父亲。(2)父母教育卷入与成长型思维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男生;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成长型思维总分及其学业成绩显著高于低年级小学生;独生子女的母亲教育卷入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学业成绩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习成绩有预测作用,成长型思维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379名四到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父母报告的教育卷入行为,并通过学校获得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发现,小学生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对其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育卷入的三阶交互作用显著。对三阶交互作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1)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且教育期望较高时,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有负向预测作用;(2)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但教育期望较低时,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3)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时,无论其教育期望高或低,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均无显著预测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牵制了其教育期望是否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探讨父母监管与同伴影响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初中生的越轨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越轨行为显著低于男生; 2.父母监管和同伴的纪律行为会降低个人的越轨行为,而同伴的越轨行为会提升个人的越轨行为; 3.父母监管对男生的越轨行为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女生,而同伴行为对个人越轨行为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教育者在越轨行为的控制上,应当同时考虑到父母与同伴的影响,充分发挥父母与同伴的正向作用,减少同伴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对儿童,适应学校、社会生活,乃至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起点,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开放性和外显性,便于了解儿童真实的心理活动,是成为培养良好同伴关系黄金期。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但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所以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对国内外现状及同伴关系,提出了同伴关系的研究问题综述;就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问题做出分析。分析儿童同伴关系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采用了团体施测法用问卷对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172名在校初中生(11~16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在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叛逆、鲁莽和刺激寻求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男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叛逆和鲁莽水平显著高于女青少年;初三青少年的鲁莽和反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的青少年;青少年同伴信任中的可预测性与冒险行为中的反社会与鲁莽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11~16岁)冒险行为与同伴信任有关,加强同伴间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和降低冒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共同对于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追访数据,对7510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访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容易欺凌他人,寄宿比非寄宿易发起欺凌行为,学习成绩越差欺凌行为报告率越高;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能够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继而提出提高父母教育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友谊等方法,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采用学习投入问卷、父母自主支持问卷、教师支持问卷和同伴互助学习问卷,对49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老师、同伴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投入、父母支持和同伴互助总分及各维度分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支持总分和能力支持差异显著,但学习支持和情感支持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提供选择机会和给出解释正向预测女高中生的学习投入,教师的学习支持和能力支持正向预测男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同伴的参与度正向预测男女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同伴的互助意识和互助效果正向预测女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建议在提升不同性别高中生学习投入时既要采取普遍性措施又要采取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采用学习自我调节问卷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对619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学生依恋质量总体较好,不同来源的依恋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亲子依恋能有效预测同伴依恋;中学生以自我决定学习动机为主,其依恋与自我决定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依恋质量越高,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越高;不同来源依恋对中学生自我决定学习动机具有预测作用,父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六所普通中学的616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同伴关系更差,他们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家庭,且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一定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程度显著预测同伴尊重、同伴接纳,家庭月收入可以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和同伴忽视。未来研究中需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76名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小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孤独感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同伴接纳对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物质主义的链式中介作用。在武汉市三所小学选取478名五、六年级的流动儿童,运用同伴提名法、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儿童版(MVS-c)、自尊量表(SES)、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问卷(CB)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同伴接纳、物质主义价值观、自尊、外化问题行为四者均显著相关;同伴接纳对外化问题行为具有很强的直接预测作用,也会通过物质主义价值观和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影响外化问题行为,还会通过自尊、物质主义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外化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学校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父母参与与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性别、父母受教育水平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第一,父母参与会影响初中生的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基于家庭和基于学校的父母参与在总体上都能显著提升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而只有基于家庭的父母参与在总体上能显著抑制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发展水平;第二,父母参与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提升效应和问题行为的抑制效应在男生群体中更为明显;第三,父母参与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的提升效应在不同受教育水平父母群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且父母参与对初中生问题行为发展水平的抑制效应也并未一致地表现出在高受教育水平父母群体中更为优越。研究发现对更好地激发父母参与行为的积极作用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考察同伴关系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作用,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特拉华州校园氛围调查量表、同伴关系问卷对148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直接效应受到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结论: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适应有促进作用,且感知校园氛围水平越高,影响越显著。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对校园氛围的看法,若孩子感知的校园氛围水平较低,则家长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到改善教养方式,促进其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其心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压力理论和情感理论,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探讨同伴关系在转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转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各种心理问题明显。转学后,女生、九年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以及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转学行为和同伴关系分别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显著负、正相关;同伴关系在转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为减缓转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应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入学仪式,树立转学生的身份归属感;应以人际情感支持为核心,注重差异关怀,弱化转学生的身份疏离感;应以和谐同伴关系为路径,注重合作文化,强化转学生的身份融入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3~5岁幼儿作为被试,采用幼儿社会行为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试,考察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孩.(2)家庭亲密度和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3)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4)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随着幼儿同伴地位的不同,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其中,对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论非学校因素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讨论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论证了家庭、同伴团体、大众传播以及个体的个性等非学校因素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其中,家庭方面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父母的文化修养、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家庭关系状况和生活条件等;同伴团体则主要通过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态度等因素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和书刊,通过它所提供的大众文化、社会时尚、社会行为等因素影响小学生社会化;个性因素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自我意识和归因倾向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大学生与父母及同伴的依恋质量与合作竞争倾向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问卷(CCPS)对268名天津市某大学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个体与父母及同伴间依恋质量包含的信任、交流维度与合作倾向呈正相关,疏远维度与合作倾向呈负相关;(2)个体与父母及同伴间依恋质量包含的疏远维度与竞争倾向呈正相关;(3)回归分析显示,个体与母亲、父亲及朋友的依恋质量对合作倾向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教育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如助人、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 ,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早在婴儿时期 ,儿童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 ,例如很小的儿童就愿意将他们的东西分给父母或同伴。由于亲社会行为都是社会所支持和鼓励的 ,所以在社会和教育等的影响外 ,处在不同阶段的儿童在亲社会行为上会呈现出其独特性。就小学生来说 ,也不例外。小学生的亲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