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教师,教师就是榜样,是模范.教师是非常特殊的职业,要做教师,你的智慧就要像泉水样喷涌而出;你的思想言行要能够做别人榜样.这个分量很重.用现在的话说是:德才兼备. 我想,做教师,首先是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不管教什么学科,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优秀文化有很多方面,但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第一个特点是“尊重人”.受“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思潮的影响,现如今的教育对技能技巧非常重视,而对“人”这个本体,却缺乏深刻的领会. 人为本体、核心,是我们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特点,这也就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我们总能听到教师对学生说一些这样的话:“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喜欢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学习”,“喜欢做哪题就做哪题”……于是乎,“喜欢……就……”俨然是新课改中的“流行语”乃至“标志语”。  相似文献   

3.
给幼儿园教师“松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幼儿园成了大问题。细究起来,这个问题涉及诸如幼儿园教师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何聆听专家的“高见”,如何看待幼儿现时的发展水平,如何理解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如何确定“做研究”的目的等等问题,总之,要搞清楚什么是幼儿园教师最应该做的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作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实在是“太累”了,而且“累”得没道理。为此,郑重推荐大家读一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家雄教授的这篇文章,不论你是园长还是教师,幼教干部还是教研员,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幼儿园成了大问题。细究起来,这个问题涉及诸如幼儿园教师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何聆听专家的“高见”,如何看待幼儿现时的发展水平,如何理解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如何确定“做研究”的目的等等问题,总之,要搞清楚什么是幼儿园教师最应该做的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作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实在是“太累”了,而且“累”得没道理。为此,郑重推荐大家读一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家雄教授的这篇章,不论你是园长还是教师,幼教干部还是教研员,理论工作还是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5.
"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匡正误区:“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区分 作为对“双师型”职教教师的解读,我们在指出“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什么”、“究竟是什么”的同时,也应指出“双师型”职教教师“不是什么”,指出“不是什么”正是为了防止对“双师型”职教教师的认识跌入“知识的幻相”。  相似文献   

6.
沈菲菲 《小学生》2011,(6):31-3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这便要求我们对“备课”活动进行重新“定位”,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即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仅要刻苦扎实地钻研教材,更应实事求是地去了解学生,体察学生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2004,(7)
今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在全国来说是一件大事,对我们科学课,科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件大事,在办好这件大事中发挥科学学科的作用,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要尽到这个责任,就必须对我们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才可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从增强爱国感情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  相似文献   

8.
“考试”一词,对我们做教师的实在是太熟悉、太重要了。我们常能回忆起这样的情景:安静的教室,埋头疾书的学生,神情严肃的老师……我们也应该还记得伴随着考试而来的快乐、自豪或是沮丧、失败的感受。可我们是否了解,“考试”一词,会使我们的学生回忆起什么,感受到什么呢?尤其是在积极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今天,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在忙碌并惊喜于自己精心设计的大胆创新的“非常考试”之余,是否真诚并虚心地问过我们的学生:这样的考试,到底给了你们什么样的滋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组织教师开展观摩、交流活动时,充分尊重教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一、观摩前:让教师参与制定标准 我们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进行研讨的基础上,请大家各自制定一份评比标准。要求不仅写出项目,还要标出每项的得分,加上说明。然后组织讨论,谈谈为何这样制定,依据是什么,最后统一意见,确定正式的标准。 大家参与标准的制定,不仅加深了教师对这项活  相似文献   

10.
面对算与用的结合,我们该如何应对?落实“算用结合”又需要我们教师做些什么呢?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给出的答案是:教师狠抓“双基”、适时结合、互相依托、还主动于学生。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小学对校本教研的探索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热潮正在兴起。园本教研提倡教师应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做“专家型”教师,这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了重要的平台。然而,园本教研到底研究什么,怎样进行园本教研,这是很多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在深入幼儿园调研的过程中常常听到幼儿教师迷茫地诉苦:“我们也很想搞点研究,可是我们不知道该研究什么,不知道从何下手!”研究什么是研究的对象或内容问题,怎样研究是研究的方法或手段问题。的确,这是园本教研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园本教研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  相似文献   

12.
写作.本是做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就好象农民种地会使用锄头一样。然而今天对一些教师来说,写作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学生时代,语教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提高你们的写作能力吧!”那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出了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写作就被置于我们视野之外,即使是后来成为了教师,甚至是教学生写作的语教师.也难见我们动笔写写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患上了“不写症”。  相似文献   

13.
张初吴 《教育文汇》2003,(11):62-62
提起“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这个话题,许多朋友肯定会发笑,我们读了那么多的教育学、心理学著作,还掌握了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难道还不知道怎么做教师吗?可这就表明你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做教师了吗?作为教师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你拿什么去吸引学生,你凭什么让学生钦佩你?  相似文献   

14.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落花生》一文中的重点句子。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做有用的人”与“只讲体面”和“讲体面”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我有幸听一位教师执教这课,他对这重点句的处理独具匠心,对我们很有启发,现实录如下:师:(小卡片出示重点句)“体面”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着空洞说教之弊,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学校管理者会对学生提出许多不可违反的规定。可效果却甚微,许多学生还是目无尊长、我行我素。最主要的原因是这许多规定与要求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规定”的制订、执行、评估都是游离学生的外在行为,由此,我们想尝试“学生自治”,探索通过学生自治优化学生德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给生命留白     
“一切向前看”是我们曾经极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教师、学生似乎早已成了这方面的楷模。他们在“考试”这一坚不可摧的指挥棒的引领下,整日思考的便是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则往往成了他们思维的盲点,更不用说让他们静下心来总结过去,反思从前了。  相似文献   

17.
一、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 1.什么是智慧教育 站在企业的角度,智慧教育就是通过大数据挖掘,满足教师和学生显性和隐性的需求. 2.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翻转课堂 我们把“学”和“习”分开来看.“学”是通过课堂内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基本学会知识点的基础知识.“习”是通过名师在课后做知识点的内化工作,节省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校有时间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的发展几经周折,我校一直在不断寻求一条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路。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完全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影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针对职校生的实际,我们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为“学生能学什么教师教什么”,“以学生个体进步、提高、发展,弘扬学生个性为目的,全力打造学生发展的空间”。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教学管理的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餐厅里的山珍海味我不稀罕老师希望你们能自己做菜,只要是你们亲手做的,我就一定爱吃……”这是一堂作文教学观摩课结束时,授课教师为反对学生抄袭作文,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做的小结。细细回味这位教师说的话,“自己做菜”不就是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想法吗?可是,学生又何尝不想自己“做菜”呢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存在着以下误区:其一,“做菜标准”定得过高。闲暇之余,和孩子们聊天,他们低着头,小声说:“我真不知道写什么……”难道学生真的不知道自己写什么吗?不,是我们教师的思想在作怪:平日里,…  相似文献   

20.
给生命留白     
王淦生 《上海教育》2007,(3A):54-54
“一切向前看”是我们曾经极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教师、学生似乎早已成了这方面的楷模。他们在“考试”这一坚不可摧的指挥棒的引领下,整日思考的便是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则往往成了他们思维的盲点,更不用说让他们静下心来总结过去,反思从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