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日趋完整,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趋于成熟,新能源汽车正逐步被认可和接受。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配套服务设施滞后,电池技术有待提高,氢燃料汽车发展缓慢,产业竞争愈加剧烈,而新能源汽车又贬值太快。应完善支持政策、市场标准体系和准入机制,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快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认可度,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更好地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54):166-167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新兴产业之一,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该采取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解决环境污染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上市汽车公司2010--2013年税负的现实分析,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优惠面窄、税制结构不合理,且缺少针对性税种等问题.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目标,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将绿色税制融入汽车产业,建立以推动节能减排为导向的、引导和激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很快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发展背景,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对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提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经颁布、技术路线和方向已经明确。职业院校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需要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调查与论证,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有序有步骤地推进专业建设,与地方新能源汽车企业深入合作,统筹兼顾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专业方向,跟进实训室的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之一,政府的推动、油价成本的上升、产业竞争与合作等有利因素加速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汽车智造强国的必经之路。广西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自“十二五”以来,密集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强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大踏步迈进。文章基于“双碳”目标,运用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为该产业生态系统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推进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低碳经济时代必然的选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还未取得全面突破;资金、人才均有较大缺口;市场推广力度还不够;政策的扶持力度还不强。面对这些问题还需企业、政府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制订有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社会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以奇瑞、江淮、华菱、安凯等著名汽车企业为代表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不断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已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基础.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中,安徽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安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在转型中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汽车能耗,缓解能源紧缺压力,改善大气环境,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推进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研发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我国正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l辆,同比增长103.9%;201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7642辆;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同比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预计201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将突破5万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将达到全球第一,并带动一个年汽车销售量超过8000亿元的巨大市场。尽管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速度很快,但产业化较为落后,核心技术领域急需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等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背景下,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已成为车辆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探讨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相关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实施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措施,旨在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相关课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中,安徽积极响应并形成了以江淮、奇瑞为核心基地的新能源汽车带,安徽成为国家自主研发的重要战场,迎来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革新。安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巨大。然而也存在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知名度不高、推广力度不够、营销渠道不完善等问题,这将成为安徽新能源汽车销售瓶颈。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建立牢靠的新能源汽车营销体系,改变传统的新能源汽车营销方式,用现代新型的营销策略来带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3.
襄阳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制造基地之一,近几年来新能源电动整车及关键部件的研制与开发已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已逐步走向市场,已引起国家和省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襄阳被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批准为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和国家及省对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将在"十二五"期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特点,给出为满足电车紧密结合为特色的新型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理论教学优化;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在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与实施保障环节进行改革与探索;实验教学改革较好地适应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对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殊性,确立了新能源汽车课程体系构建的五大原则。以新能源汽车行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在构建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库的基础上,依据原则构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TOPSIS算法,通过对不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有关新能源的法律与政策.发达国家不但普遍重视发展新能源、鼓励技术创新,而且有关的立法体现了低碳化的价值取向.未来几年,在新能源立法方面发达国家仍将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综合化、政治化趋势将更加凸显.今后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完善新能源立法为出发点,以低碳化为立法目标,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目前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安全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任教师“被动”上岗且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生源差异化大、实训设备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知识培训等问题,可以通过制度规范、师资培训、教学渗透、丰富体验4个方面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从而营造安全、和谐、有序、规范的教育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相当的优势,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良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明晰。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行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薄弱,产业链不太完整。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较低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应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实现河北省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我国汽车产业要求将车辆工程专业内涵定位于新能源汽车的原因;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特点;给出了以新能源汽车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对其实践教学系统进行改革的思路,介绍了实施改革所做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20.
当前,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日本出于本国能源战略和自身优势的考虑,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研究日本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而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